休閒學概論

休閒學概論

《休閒學概論》同名書有兩本。1、由馬勇、周青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08月出版的《休閒學概論》。2、由章海榮、方起東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的《休閒學概論》。

《閒學概論》馬勇、周青著

作者:馬勇 周青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定價:¥29.00 頁數:270

概述

本書廣泛借鑑和吸收了國內外有關休閒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較為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休閒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內容,並在體例構架和內容安排上較前人的同類成果有所突破。全書強調創新、內容翔實、信息量大,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和前瞻性。
本書共分為十三章,在內容體系上儘可能地涵蓋休閒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同時又結合當前全球休閒產業發展的特點,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對休閒產品開發、休閒項目經營管理、休閒業的系統構成等當前休閒產業發展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進行了專章論述。此外,在每章的開頭,還向讀者介紹了本章的學習目標及核心概念,以幫助讀者學習和掌握每一章的學習內容。
本書不僅可以作為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旅遊與休閒管理專業(方向)的六門骨幹必修課程教材之一,也對從事休閒研究和管理的人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休閒學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休閒研究的緣起和發展
第二節 休閒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
第三節 休閒學的性質與研究架構
第四節 休閒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休閒學的核心概念
第一節 休閒
第二節 休閒者
第三節 休閒產品
第四節 休閒市場
第五節 休閒產業
第三章 休閒發展的歷史分期
第一節 源遠流長的中國休閒史
第二節 多元發展的西方休閒史
第三節 中西休閒發展的對比研究
第四章 休閒資源的利用
第一節 休閒資源概述
第二節 休閒資源評價
第三節 休閒資源開發
第五章 休閒產品的開發
第一節 休閒產品開發概述
第二節 戶外運動休閒產品開發
第三節 水療康體休閒產品開發
第四節 購物美食休閒產品開發
第五節 都市娛樂休閒產品開發
第六節 鄉村體驗休閒產品開發
第六章 休閒項目的經營管理
第一節 休閒項目的定義與特徵
第二節 休閒項目的經營理念與策劃
第三節 休閒項目的管理關鍵與評估
第七章 休閒場所與設施
第一節 休閒場所與設施的類型
第二節 休閒場所與設施的建設
第三節 休閒場所與設施的管理
第八章 休閒市場行銷
第一節 休閒市場行銷概述
第二節 休閒市場行銷戰略
第三節 休閒市場行銷管理
第九章 休閒需求的三維分析
第一節 休閒需求的屬性維
第二節 休閒需求的時空維
第三節 休閒需求的心理維
第十章 休閒業的系統構成
第一節 休閒業的構建體系
第二節 休閒業的三大支柱
第三節 休閒業的組織形態
第四節 休閒業的運行機制
第十一章 休閒影響研究
第一節 休閒對經濟的影響
第二節 休閒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 休閒對環境的影響
第十二章 休閒組織機構
第一節 休閒組織概述
第二節 我國的休閒組織
第三節 國際性休閒組織
第十三章 休閒社會與未來休閒
第一節 休閒社會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 休閒社會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休閒社會的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章節選

第一章 休閒學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休閒研究的緣起和發展
一、休閒學的起源
(一)“休閒”的由來
根據詞源學的考證,“休閒”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文學中,與古希臘單詞中的schole一詞相關。schole表示平靜、和平、休閒、自由時間等意義,其中的“閒”與“自由”指的不僅僅是時間的概念,更是指必須從勞動中解放出來的無拘無束的狀態。其反義詞A-schole則是指勞動、奴隸狀況。古希臘的自由市民將體力勞作都交由奴隸去做,自己卻在大量的自由時間裡享樂。他們把本階層的玩樂行為統稱為“schole”,即“休閒”的意思。而且,古希臘人把休閒看成是肯定的、積極的概念,在他們的觀念體系中,“休閒”不屬於低下的活動,“休閒”比勞動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休閒”是主要的,勞動是次要的。
同時,schole一詞也用來表示進行學術討論的場所。英語中的學校(school)、學者(scholar)等單詞就是源自schole,這說明休閒與教育是緊密相關的。古希臘人認為,在空閒時間中,或者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裡,“休閒”是需要引起重視和認真對待的,“休閒”本身是需要學習才能做到的。休閒不是像吃喝一樣不學自會的本能活動,也不是遊手好閒的“娛樂”活動,要達到“休閒”的狀態和水平,就需要後天的習得和教化,需要接受教育。休閒作為“智慧”、“嚴肅”的活動,不是人們輕而易舉能夠實現的。充足的空閒時問是休閒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分條件。希臘人認為還需要智力的參與,才能使動物意義上的“休閒”上升到人的意義上的“休閒”。
由上可知,“休閒”一詞自誕生之初就並非是指一種無所事事和打發時光的庸俗活動,而是具有一定規範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Schole一詞中幾乎沒有休息和消遣的成分,它主要是指發揮自身能動性進行學習,積極有為並創造社會價值的活動。因此,古希臘人的“休閒”不能解釋為一般的消遣和娛樂,它還含有主動進行學習、重新創造生活和提高生命質量的意思。在他們的觀念中,“休閒”是一種以豐富和創造生命活動,完善自我為目的的閒暇活動。
除了最初的古希臘語之外,在古法語及羅馬語中也出現了意味著休閒含義的詞語。其中,休閒的英文單詞leisure就來源於古法語中的leisir,意思是指人們擺脫生產勞動以後的自由時間或活動;而該古法語單詞又出自拉丁語中的licere一詞,意思是指“自由的、沒有壓力的狀態”或“合法的被允許的”。而羅馬語中有休閒含義的otium一詞,指的則是“什麼也不做”的消極無為的狀態。
(二)休閒研究的產生
人類對休閒的理性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他被譽為西方的“休閒學之父”。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政治學》中,闡述了對快樂、幸福、休閒、美德和安寧的理解,並把休閒譽為“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科學和哲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他謊:“人唯獨在休閒時才有幸福可言,恰當的利用閒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這一思想成為西方文化傳統很重要的部分。
但是,真正把休閒放在學術的層面加以考察和研究,並形成學科體系則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這是因為,近現代工業的高度發展,一方面促進了人們閒暇時間的增多,人在擁有物質財富的同時,開始嚮往精神生活的滿足;而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也對人的全面豐富性造成了空前的壓抑。休閒正好在彌補人們精神貧困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休閒學研究之興起,正好反映了人們對人類前途命運的一種思考,是對幾千年人類文化精神和價值體系發生斷裂的現狀做補救工作的一種努力,是試圖通過對休閒與人生價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標,進而促進人類的自省。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弗洛姆等人對科學理性的效能和意義產生了深深的疑慮,許多思想家們則試圖通過休閒重新找到思考人的基點和中介形式,以尋求人的返璞歸真。這是休閒學緣起的重要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初期,就已經結合當時工業社會的現狀,對休閒科學理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對休閒時間的使用以及休閒活動的作用等問題,在理論上提出了鮮明的觀點和重要見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一方面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實無情地揭露了資本家對工人剩餘價值的最大限度的剝削,另一方面又不無悲憤地指媸,資本家這種殘酷剝削限制了工人個人的自由休閒時間的獲得。他以非同尋常的敏銳性洞察到,休閒的發展將帶給人類社會以巨大的影響。在1862年完成的《剩餘價值理論》的草稿中,馬克思深刻指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真正的財富,這種時問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於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時間是發展才能等的廣闊天地”。“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一部分用於消費產品,一部分從事自由活動,這種自由活動不像勞動那樣是在必須實現的外在目的的壓力下決定的,而這種外在目的的實現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說社會義務。”馬克思在文章中進一步闡明:“作為自由時間的基礎,而取得完全不同的、更自由的性質,這種同時作為擁有自由時間的人的勞動時間,必將比役畜的時間具有高得多的質量。” 馬克思在深刻揭示縮短工人的勞作時問和增加自由時間的重要性時,
又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道:休閒時間“不僅對於恢復構成每個民族骨幹的工人階級的健康和體力是必需的,而且對於保證工人有機會來發展智力,進行社交活動以及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也是必需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1857-1858年)》中,馬克思還明確指出:“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創造產生科學、藝術等的時間。”馬克思還提出,一個國家真正富裕的標誌是勞動時問的減少,閒暇時間的增多。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當時所承擔的重任主要是建立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剩餘價值學說,因而沒有從整體上對休閒科學理論進行完整的研究和論述。但是,他清晰地預見到休閒在文明發展中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近代休閒社會科學理論上所作出的前瞻性研究和開創性成果對日後休閒學研究的興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②
之後,恩格斯等西方各國學者也都在不同時期、從不同的角度對休閒進行了相關研究。但是多數學者認為,休閒學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研究發端於美國,並且以1899年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出版《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書為標誌。凡勃倫是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當時頗有爭議的“有閒階級”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價值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他的許多觀點和論述對現代休閒社會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該書記載了19世紀後期富裕的“有閒階級”娛樂的社會生活,分析了閒暇時間、休閒與消費、權利等的關係,尤其是試圖揭示休閒和消費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這樣一種內在規律性。凡勃倫認為,休閒是一種階級的社會象徵。休閒已經成為一種標誌和社會制度,人們用它來區別上層階級與廣大勞動民眾之間不同的生活方式。這種用休閒來區分社會階層的思想意義重大,對哲學、社會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次,他還指出在休閒過程中對奢侈品或是對休閒活動支付昂貴价格進行無節制的消費,是一種社會差別的象徵,是有閒階級帶有社會優越感和階級榮譽感的消費心理的表現。凡勃倫在書中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有閒階級的“炫耀性消費”概念,這一觀點對後代的影響極大。所謂“炫耀性消費”是指旨在擺闊氣、炫耀自身財產、身份和地位而非出於需要而花錢購物的消費行為。“當然,一切奢侈品和生活上的享用品是屬於有閒階級的。在禁律之下,某些食料,尤其是某些飲料,是嚴格規定由上層階級享用的。如果這類消費代價高昂,其問就含有了高貴和光榮的成分。”不難看出,凡勃倫在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浪費現象進行抨擊時,揭露了有閒階級及其消費方式的腐朽性。他的這一研究成果被公認為奠定近代休閒科學理論基礎的開山之作。
二、休閒學的發展
繼凡勃倫提出有閒階級的有閒生活概念後,西方學者開始關注對休閒問題的理論探討,許多學者紛紛加入到休閒研究的行列。20世紀6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杜馬茲迪埃從社會學角度對休閒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前瞻性地預言休閒時代必將到來。20世紀70-80年代,觀念的更新、休閒產業在西方國家的蓬勃發展促使一批學者從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的角度探討休閒問題,休閒也因而從哲學和社會學的層面延伸、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形成多學科共同研究休閒現象及其相關問題的學術局面,休閒哲學、休閒社會學、休閒心理學、休閒管理學、休閒經濟學等不同的分支學科百花齊放,相互交融,共同發展。
(一)休閒哲學
哲學家研究休閒,從來都把它與人的本質相聯繫。休閒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為人類構建一個意義世界,守護一個精神家園,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歸依。休閒是人一生中持久的、重要的發展舞台,它為社會系統所必需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提供思考的空間。
在亞里士多德之後,一大批哲學家都從哲學的角度來審視休閒。其中,瑞典天主教哲學家皮普爾(Josef Pieper)在1952年出版的《休閒:文化的基礎》(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一書被譽為西方休閒學研究的經典之作。發普爾在他這本僅為幾萬字的書中,以深刻而精闢的語言闡釋了休閒作為文化基礎的價值意義,指出休閒是人的一種思想和精神的態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空閒時間的結果,更不是遊手好閒的產物。休閒有三個特徵:第一,休閒是“一種理智的態度,休閒意味著一種靜觀的、內在平靜的、安寧的狀態”。第二,休閒是一種敏銳的沉思狀態,是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第三,既然休閒是一種慶典,那么,“它就與努力直接相反,與作為社會職責的勞動的獨特觀念相對立”。皮普爾認為,人有了休閒並不是擁有了駕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於心態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樂。否則,我們將毀滅自己。該書自1952年問世以來,不僅對西方休閒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也成為西方哲學思想的一面旗幟。
1962年,葛拉齊亞(de Grazia)則從政治哲學的觀點討論了休閒。在《論時間、工作和休閒》這本專著中,作者從雅典人的休閒觀開始,追溯了這種觀念消失的過程,並且討論了西方社會中社會、經濟和政治給休閒帶來的障礙。
20世紀70年代,托馬斯·古德爾(Thomas Goodale)和傑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合著的《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The Evolution of Leisure: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一書中,通過對西方休閒(從在雅典城邦的出現到它在當代的)發展狀況的考察,探索了休閒在人類思想史中的演變及其價值問題,提出了“探索與思考衡量人類進步的標準和人類生存的真正目標的問題”。傑弗瑞·戈比在其廣受讚譽並獲文學大獎的名著——《你生命中的休閒》(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一書中深刻而精闢地指出:休閒是複雜而非簡單的概念,是人的存在過程的一部分。而在其另一本著作《21世紀的休閒與休閒服務》(Leisure and Leisure Service in the 21 Century)中,傑弗瑞·戈比分析了當今世界不斷變化的時代特點,預見到在稍後的10年,休閒的中心地位會得到加強,人們的休閒概念將會發生本質的變化,新的價值觀念意味著人們將從改造世界逐步轉向改造自身。
此外,美國哲學家查里斯·波瑞特比爾(Charles K.Brightbill)1966年發表的《挑戰休閒》(Challenge Leisure)和《以休閒為中心的教育》(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兩部著作,成為西方公認的休閒學研究力著。該書指出,隨著人的自由時間的增多,我們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也越來越多我們只注意到工作的倫理,卻沒有思考如何發展休閒的倫理。因此,他提出以休閒為中心的教育。這兩本書作為姊妹篇集中討論了以下問題:我們的社會為什麼要關注休閒?這將意味著什麼?休閒在人的知識結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休閒教育的概念基礎是什麼?它與人類的價值和情感具有什麼樣的聯繫?作者認為,只要我們勇於改變當下的價值觀,我們就不僅能以欣然的心態去欣賞休閒,而且也能為有意義地享受休閒去設計生活的藍圖。
(二)休閒社會學
社會學家把休閒看作是一種社會建構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發展人的個性的場所。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學家的休閒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集大成者有杜馬茲迪埃(Dumazedier)、卡普蘭(Kaplan)和凱利(Kelly)等。
法國學者杜馬茲迪埃1967年出版了其開創性著作——《走向休閒的社會》(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在書中,他提出休閒已經是一種新的、個人是自己主人並使自己感到愉快的社會需要。杜馬茲迪埃以批判現實主義的觀點,探討了休閒與家庭、工作、社會政策及共同體的關係和意義。他指出:休閒是個人從工作崗位、家庭、社會義務中解脫出來的時間,是為了休息、消遣或培養與謀生無關的智慧,以及為了自發地參加社會活動和自由發揮創造力。他還提出了著名的休閒三部曲,認為休閒包括放鬆、娛樂和個性發展三個層次,其中個性發展是最重要的,通過閱讀、旅行、教育等來發現真我,擺脫功利主義。休閒可使人們擺脫工作的疲乏與壓力,盡情地發揮個人的創造力,有助於健全人格的發展。
美國學者卡普蘭1960年撰寫的《美國的休閒——社會調查》(Leisure in American:A Social Inquiry)是一部最早的休閒名著之一,代表了60年代休閒社會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這本書中,卡普蘭把休閒作為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來研究,這些維度涉及美國社會制度的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工作、家庭、社會階層、宗教、世俗的價值觀,等等。卡普蘭指出,如果一個“好的生活”概念尚未形成,那么,我們將不可能理智地決定什麼是好的休閒。
……

編輯推薦與評論:

古希臘人的休閒不能解釋為一般的消遣和娛樂,它還含有主動進行學習、重新創造生活和提高生命質量的意思。在他們的觀念中,休閒是一種以豐富和創造生命活動、完善自我為目的的閒暇活動。

作者介紹

馬勇,現為湖北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旅遊學科組組長;同時擔任國家旅遊局5A級旅遊景區評審會特聘評審驗收專家和《旅遊科學》等六本著名旅遊專業雜誌編委等。現已主編出版了《旅遊規劃與開發》等多部教育部國家級規劃教材,同時是教育部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國家級精品課程獲得者。

《閒學概論》章海榮、方起東著

作者:章海榮 方起東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定價:¥33.00
頁數:319

概述

休閒既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類文化。休閒文化是指與休閒相關的一切人類活動及其表現。它包括休閒的方式與內容、休閒的民族特色、休閒的作用和功能、休閒的歷史走向等等。其核心是休閒這一社會現象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本書共分9章,內容大致分為學科基礎概述、休閒倫理與心理、休閒經濟與產業三個部分。具體涉及:休閒歷史、休閒概念和定義、休閒學研究、休閒旅遊、休閒倫理與心理、休閒美學、休閒行為、休閒消費、休閒經濟與產業等。該書較系統地梳理了“休閒學”學科體系,反映了國內外關於休閒學研究的新成果。
該書每章前有內容簡介、重難點介紹,其中穿插相關閱讀材料及案例分析,後有本章小結及習題思考。完全針對高校旅遊專業教學實際及學習認知規律,是一本適合於開設休閒課程的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材。

圖書目錄

前言 休閒時代關注休閒
第一章 休閒:不可或缺的生活
第一節 西方休閒簡史
第二節 國人傳統休閒觀與休閒方式
第三節 我國與西方各異的休閒趣味
第二章 休閒:生存方式的解讀
第一節 閒暇及相關概念的比較
第二節 西方學者不同視野的休閒觀
第三節 我國學者對休閒概念的論述和定義
第三章 休閒理論與休閒研究
第一節 學科化的現代休閒研究
第二節 20世紀及當代休閒學研究
第三節 社會發展趨勢與休閒研究的意義
第四章 休閒教育與休閒倫理
第一節 休閒教育,學習休閒
第二節 休閒:從時間的消磨到生活的目標
第三節 休閒活動的道德評判
第五章 休閒體驗與暢爽感分析
第一節 休閒心理與情感體驗
第二節 暢爽感闡釋與休閒美的提出
第三節 在休閒中提升生命的意義
第六章 休閒活動和休閒旅遊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分類
第二節 休閒旅遊和旅遊休閒
第七章 休閒消費:從物質追求到人性考問
第一節 源自工業化大生產的休閒與消費
第二節 休閒消費的社會價值
第三節 享樂炫耀性消費與消費主義批判
第八章 休閒經濟與休閒產業
第一節 休閒經濟本質的探索
第二節 休閒產業與休閒產品
第九章 休閒娛樂行業分述
第一節 影視音像與網路遊戲
第二節 寵物園藝行業
第三節 體育保健及戶外運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編輯推薦與評論


本書作者認為休閒學科奠定在人如何成就為人、人如何在必然中獲得自由這樣人學本體論哲學基礎上,它是人文學科。全書九章,大致可分為學科基礎概述、休閒倫理與心理、休閒經濟與產業三大部分。內容涉及休閒歷史、休閒概念和定義、休閒學研究、休閒倫理、休閒心理、休閒美、休閒行為、休閒消費、休閒經濟、休閒產業、休閒旅遊、休閒教育等。該書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除整理了四篇案例外,在正文的適當位置插入聯繫現實的閱讀材料,並在練習、思考和作業等環節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體現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為教學的圭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