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

人文社會科學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人文科學原指同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有別於在中世紀教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後來含義幾經演變,其狹義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人文社會科學在本質上是關於人的科學。

基本信息

概念界定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統稱,有時也被稱為哲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文科等。作為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界定模糊、爭議頗多的基本概念,其中涉及對認識活動、科學劃界標準與知識分類等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解。

對科學概念的兩種理解

吳鵬森等概括指出:“現在世界各國對科學的理解大體上有兩種:一是英美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應是具有高度的邏輯嚴密性的實證知識體系,它必須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a)具有儘可能的嚴密的邏輯性,最好是能公理化;其次是能運用數學模型,至少也要有一個能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b)能夠直接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二是德國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就是指一切體系化的知識。人們對事物進行系統的研究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不管它是否體現出像自然科學那樣的規律性,都應該屬於科學的範疇。按照英美的理解,只有自然科學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社會科學勉強可以算科學,而人文方面則不能看成是科學。因此,英美等國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人文學只能是學問,是一門學科,不能稱之為科學。但按德國的理解,則人文科學也應當屬於科學。德國人把所有科學只分為兩類: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文化科學)。顯然,這裡的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 吳本人傾向於德國傳統的理解,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構成,人文科學是以人類的精神世界及其積澱的精神文化為對象的科學。

魏鏞認為:“關於人類知識的區分,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法。最普通的分法是把人類知識分成四類:即以物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物理科學,以生物和生命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生物科學,以人和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和以人類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學。在以上四類知識中,人文學通常都只當作一種學科,而不當作一種科學。因為人文學科中的宗教、哲學、藝術、音樂、戲劇、文學等學問都是包含很濃厚的主觀性的成分,著重於評價性的敘述和特殊性的表現。” 這是一種以認識對象特點為依據的劃分方式,它將我們所理解的自然科學一分為二,物理科學就是無機的自然科學,生物科學就是有機的自然科學;而將我們所理解的人文社會科學也一分為二,社會科學可當作科學,人文學只是學科類概念,並不當作一種科學。魏的知識劃分及對人文學科的理解與英美傳統接近。上述英美傳統與德國傳統以及吳、魏二人的看法是這一問題上的主流觀點,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對人文學科的理解上。

人文學科還是人文科學

人文學科的英文詞humanities源出於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養。原指與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如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後泛指對社會現象和文化藝術的研究。而人文科學的德文詞Geisteswissenschaften的意思既包括社會科學,也包括人文學科,相當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人文社會科學。 在我國翻譯的西方文獻中,英文humanities一詞有時被翻譯成人文科學,有時也被翻譯為人文學科,即使在同一段落中,這兩種譯法也常常並行。這表明在譯者心目中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是同義詞,可以不加區別的混同使用。可以認為,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都以人類精神生活為研究對象,都是對人類思想、文化、價值和精神表現的探究,目的在於為人類構建一個意義世界和精神家園,使心靈和生命有所歸依。在漢語言中,“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的詞源意義是有區別的,前者直接就是人類精神文化活動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如音樂、美術、戲劇、宗教、詩歌、神話、語言等作品以及創作規範與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後者則是關於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體驗與思考,是對人類精神文化現象的本質、內在聯繫、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方面的認識成果的系統化、理論化,如音樂學、美術學、戲劇學、宗教學、文學、神話學、語言學等。實際上,前者(人文學科)形成於先,後者(人文科學)發展在後;前者是後者展開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深化,二者雖各有側重,但也很難截然區分。

但須指出,用“人文學科”還是用“人文科學”來稱呼這一知識集合體,並非只是文字遊戲,而是涉及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一知識形態的重大問題。“人文學科”的稱謂一方面側重於這一知識體系的特殊性與傳統形態,與科學各異其趣;另一方面認為該知識體系發育雖歷史悠久,卻仍不成熟,與“科學”標準尚有較大差距。不過,我們今天在使用這一稱謂時,應看到這一知識體系的科學化趨勢。“人文科學”的稱謂則側重於這一知識體系的最新發展和某些學科的相對成熟性,認為該知識體系的發育日漸成熟,已具備了“科學知識”的基本特徵。但應注意,人們在這樣使用這一稱謂時,“科學”一詞已經比習見的意義更泛化了。

從該領域知識發育整體看,我們傾向使用“人文學科”稱謂。因為,在使用這一稱謂時,不應忽視該知識體系發展的歷史狀況。目前這一知識體系的發展,與一般公認的“科學”標準(可檢驗性、解釋性、內在完備性、預見性)尚有較大差距。而且,該知識領域還有一些重要的不能以“科學”來涵蓋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古老而常新的,也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以“人文學科”稱之,比較嚴謹,也比較切合目前該學科群的發展實際。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19世紀下半葉以來,人們仿效自然科學模式,借鑑自然科學方法,研究日趨複雜的社會現象,形成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等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從多側面、多視角對人類社會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力圖通過對人類社會的結構、機制、變遷、動因等層面的深入研究,把握社會本質和發展規律,更好地建設和管理社會。與“人文學科”相比,社會科學的科學性較強;而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的科學性較弱。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知識領域的科學性依次遞增。

無法把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截然分開。人一開始就是社會的人,人類精神文化活動就是在社會場景中展開的,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社會現象又源於人類精神活動的創造。人文現象與社會現象都是由人、人的活動以及活動的產物構成的,這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內在統一性。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個社會生活整體,它們從不同的側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同一社會生活,因而,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正是這種水乳交融的緊密聯繫,構成了二者內在的親緣性與統一性,成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在這個問題上,皮亞傑有很深刻的見解:“在人們通常所稱的‘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顯而易見,社會現象取決於人的一切特徵,其中包括心理生理過程。反過來說,人文科學在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會性的。只有當人們能夠在人的身上分辨出哪些是屬於他生活的特定社會的東西,哪些是構成普遍人性的東西時,這種區分才有意義。……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人們接受這樣的觀點,即‘人性’還帶有從屬於特定社會的要求,以致人們越來越傾向於不再在所謂社會科學與所謂‘人文’科學之間作任何區分了。” 正因為如此,現在人們往往把相對於自然科學而言的知識領域,即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統稱為人文社會科學,有時也簡稱為社會科學。這裡的“人文社會科學”是在承認人文現象與社會現象、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之間差異的前提下學科融合的產物,這一趨勢充分體現了學科綜合的時代特徵。本報告就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對象,力圖從人類認識與實踐的高度,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進一步整體性思考,鳥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狀況。

人文社會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

應當指出,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學術界多用“人文社會科學”一詞,而行政管理部門多用“哲學社會科學”一詞,二者可以通用。毋庸諱言,有時這二者間的差異並非只是字面上的,而是表現在內涵的取捨上。“哲學社會科學”的稱謂是基於哲學的抽象性、統攝性和基礎地位,把哲學從兩類科學認識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抽取出來。這裡一般設定,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高度抽象的意識形態,對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具有規範和指導作用,與社會科學研究關係更是特別密切。因此,將“哲學”與“社會科學”並行並統稱為“哲學社會科學”。但應看到,社會科學並不能涵蓋人文學科,哲學學科本身的涵蓋面也是較窄的,一般不包括除哲學之外的其他人文學科。相對而言,人文社會科學的外延則較寬泛,幾乎涵蓋了除自然科學之外的所有知識門類,哲學作為它的一個子集也被納入其中,學問探究的色彩較濃。

相對比較

人文社會科學是相對於自然科學而言的知識體系。當然,兩者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發展規律的揭示,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具有內在相關性、相似性和統一性。其發展趨勢將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 但根源於人類精神活動與社會活動的特殊性,人文社會科學具有與自然科學不同的特點,這也是應該仔細分析的,認識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助於了解它們的特點。

——從研究對象角度看。

人文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技術現象的差異是造成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差異的根源。自然現象具有不依賴於主體而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科學研究活動中的主客體界線分明,具有較強的實證性;即使涉及人,也是把人作為沒有意志的客體看待的,如醫學、心理學、人類學視野中的人。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主觀自為性和個別性,其中充滿複雜的隨機因素的作用,不具備重複性;研究對象本身又是由有意志、有目的和有學習能力的人的活動構成的,涉及變數眾多、關係複雜,貫穿著人的主觀因素和自覺目的,認識活動中的主客體界線模糊;即使涉及自然物,也是用以再現社會關係與人類精神,如詩人眼中的玫瑰花表示愛情,經濟學家眼中的商品體現著勞動價值、生產關係等。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大多與時代背景無直接關係,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多帶有強烈的時代背景色彩。只有把研究對象置於具體時代背景之中,才能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總之,與自然現象和技術現象的自在性、同質性、確定性、價值中立性、客觀性等特點相比,人文社會現象具有人為性、異質性、不確定性、價值與事實的統一性、主客相關性等特點,從而形成了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特色。

——從研究方法角度看。

自然科學是以實證、說明為主導的理性方法,而人文學科更多地使用內省、想像、體驗、直覺等非理性方法。(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可以互相補充,因為它們在探究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區別,它們屬於不同的思維能力,使用不同的概念,並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科學是理性的產物,使用事實、規律、原因等概念,並通過客觀語言溝通信息;人文學科是想像的產物,使用現象與實在、命運與自由意志等概念並用感情性和目的性的語言表達。《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760頁。

人文社會世界的主體性、個別性、獨特性、豐富性特徵,要求認識主體具備把握意義世界的主觀感悟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與個體的生活經歷、生命體驗密切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認識活動因而帶有個體性與差異性特點。因此,一些哲學家認為解釋學能夠提供適合人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的方法論。(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區別在於其分析和解釋的方向;科學從多樣性和特殊性走向統一性、一致性、簡單性和必然性;相反,人文學科則突出獨特性、意外性、複雜性和創造性。同上。

——從研究手段角度看。

自然科學通常使用實驗手段,在人為控制條件下,使研究對象得到簡化、純化和強化,使對象的屬性及其變化過程重複出現,從而觀察和認識研究對象,達到客觀統一的認識。而人文社會科學很難使用實驗方法,即使社會科學研究中採用的“試驗”、“試點”,也總是隨時間、地點和具體對象而改變,很難做到研究對象的簡化和純化,也不可能使研究對象的屬性重複出現,與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驗大相逕庭。此外,數學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基本方法。但由於人文社會科學現象的複雜性,至今只有經濟學、社會學等個別社會科學門類,採用數學方法作為輔助研究手段。至於人文現象,更難以量化和納入數學模型,很少有採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的成功案例。

——從研究目的角度看。

自然科學主要是在認識論框架下展開的,目的在於揭示自然界的本質與物質運動的規律,追求認識的真理性,試圖規範和指導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造福人類。工具理性維度構成自然科學的核心,價值理性維度多在自然科學視野之外。人文社會科學主要是在價值論框架下展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人類文化與社會本質、發展規律的研究,豐富人類精神世界,提升生活質量,指導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兼具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人文社會科學不僅有助於營造一個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環境,而且注重探討與人類生存、發展、幸福有關的價值與意義。“如果人文科學想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它們就必須關心價值。這種關心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最明顯的區別。”

——從學科屬性角度看。

自然科學具有客觀性和真理性,忽視價值判斷,可為任何階級、民族和國家服務。自然科學內部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多是基於認識差異上的學術爭論,一般不涉及階級偏見。而在人文社會科學活動中,認識者往往既是認知主體,又是被認知的客體。作為主體,他能認識客體與自己;作為客體,他是人生意義的產生者、民族文化的承擔者、社會活動的參與者、自我認識的歷史存在。人文社會科學是真理性、價值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多屬社會意識形態,往往程度不一地打上階級或民族的烙印,難以毫無差別地為一切階級、民族和國家服務。因此,人文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更多地受到統治階級的干預和控制。正如貝爾納所說:“社會科學的落後主要不是由於研究對象具有一些內在差別或僅僅是複雜性,而是由於統治集團的強大的社會壓力在阻止著對社會基本問題進行認真的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總是從屬於一定的階級、民族和國家等利益集團,與人文社會現象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利害關係,研究成果往往透著各自的知識背景、價值觀、民族文化傳統,帶有階級傾向性。如歷史的“輝格”解釋等。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種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卻並存著多種哲學、歷史學、法學的原因。

此外,自然科學研究以集體勞動為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以個體勞動為主。自然科學的時代性較弱,繼承性較強;人文社會科學的時代性較強,繼承性較弱。自然科學體現的是一種以探索、求實、批判、創新為核心的科學精神;人文社會科學體現的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的人文精神。如此等等。總之,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裡遠未窮盡它們之間的差別,正是這些差異使人文社會科學成為與自然科學相區別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人文社會科學的結構探討

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

在分析科學所呈現的主要形相時指出:“科學可作為一種建制;一種方法;一種累積的知識傳統;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以及構成我們的諸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諸態度的最強大勢力之一。” 在這裡,貝爾納是把社會科學作為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來看待的,也就是說社會科學也具有上述形相。事實上,由於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內在相關性,人文社會科學也呈現出上述主要形相,只是各形相的強弱不一而已。把握了這些形相也就形成了對人文社會科學的整體理解。這裡著重從知識體系的角度對人文社會科學加以分析。 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結構的認識源於知識分類的思想。知識分類本質上是以人類知識為對象的認識活動,本身即屬人文社會科學範疇,價值取向和主觀色彩強烈,所以各種分類之間常有爭論。

孔子

曾將春秋時代末期的教育科目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開設了禮、樂、射、御、書、數等課程;

亞里士多德則將當時的知識分為三類:

(1) 理論的知識,即研究人類純認識活動的學問,包括數學、自然科學,後被稱為形上學的第一哲學。 (2) 實踐的知識,即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包括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修辭學等。 (3) 創造的知識,即研究人類製作活動的學問,如詩學等。邏輯學既不是理論的知識,也不是實踐的知識,而是一切知識的工具。此後,隨著認識與實踐活動的發展,對知識分類的探索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其它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眾多學科門類相互貫通,聯為一體,形成了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結構。其中,不同學科以不同的結合方式融入體系結構之中,各學科在體系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目前普遍認可的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級學科有:哲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對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結構的探討,有助於我們從巨觀上把握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特點。

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結構涉及兩個層面,一是人文社會科學與其他知識領域的關係;二是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內部構成。第一個層面的問題前面已經述及,這裡著重探討第二個層面的問題。

由於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門類眾多、結構複雜的知識體系,只有從多視角出發,才能比較完整地把握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結構。其中一種習見的知識分類以人文社會世界的客觀構成為“藍本”,以主體認識過程為線索,依據關聯度大小與外延歸屬,把知識納入不同級別的學科領域。於是,人文社會科學被組織成以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為大類,以各一級學科為主幹,其他級別學科按隸屬關係依次展開的“樹狀”多級分類結構。這是一種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平面靜態結構,展示了諸學科間的垂直隸屬關係,但人為割斷了學科間的橫向聯繫,難於包容綜合性學科。事實上,由於人文和社會領域的複雜性,除縱向隸屬關係、層次關係外,學科之間還存在著橫向的並列、鄰接、交織關係。正是這種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繫,把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單元聯成一個統一體;同時,人文社會科學體系通過下向因果鏈,統攝、整合和規範著各學科的發展,促進研究領域的擴展和深化。

規範和指導實踐活動是認識活動的終極目的。與生產實踐活動相比,修身養性、安頓生命的人文實踐與創造社會生活的社會實踐,更需要理論支撐和方案、對策設計。因此,與自然科學的學科分化不同,人文社會科學從誕生之初,就是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層面同時展開的。人文社會實踐是催生人文社會科學的溫床,是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外化過程。沿著從理論到實踐的順序,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結構形成了元科學、基礎理論學科、套用基礎學科、人文社會工程學科四個層次。

與自然科學體系的層次結構相比,元科學層次是人文社會科學體系所特有的。也就是說,即使是對自然科學元理論問題的研究,也已超越自然科學而轉化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容。元科學運用邏輯學、語言學、數學、哲學等方法,對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各類元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是人類知識大廈的基石,保障著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邏輯完備性。它們包括科學哲學、科學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等。基礎理論學科研究人文社會世界所特有的基本活動的規律,是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理論基礎。如邏輯學、美學、法理學等。套用基礎學科處於理論向實踐轉化的中間環節。它們以基礎理論為指導,著重探討有關套用領域中的普遍性問題,大體上相當於文科院系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如電影美學、技術經濟學、憲法學等。人文社會工程學科以人文社會領域的現實問題為對象,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套用基礎與科學技術諸領域的成果,直接為提升人類精神境界、改造社會的實踐服務。大體上相當於文科院系開設的專業課,如攝影藝術學、股票投資學、審判學、文獻檢索學等。

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結構是千百年來人類認識人文社會現象成果的集成,必將隨著認識與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隨著認識的深化,各分支學科按樹型結構不斷生長,學科分化加快;另一方面,隨著認識領域的拓展,學科綜合也在加快。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各級學科、各類知識單元、各種方法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產生出大量的邊緣學科、橫斷學科、綜合性學科,出現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合流。尤其是自然科學方法與現代技術手段的大量引入,改變了傳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加快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化與人類知識的一體化進程。總之,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已經以元科學、基礎理論學科、套用基礎學科、工程技術學科為主幹,經由各層次、各學科間的邊緣學科、橫斷學科、綜合性學科的聯繫和過渡,而形成一個立體的、網路狀的開放大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