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鎮

亭林鎮

亭林鎮位於金山區東北部,東隔龍泉港與奉賢區莊行鎮相望,西與朱涇、呂巷接壤,南連金山工業區並與張堰鎮毗鄰,北與松江區葉榭鎮相連。總面積79.12平方公里。亭林鎮是上海市新一輪城市規劃中重點發展的22箇中心城鎮之一,有齊全的公建配套設施,教育機構、醫療設施、交通服務、管道供氣、金融機構應有盡有。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鎮,交通樞紐,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尤以野王讀書堆,元代楊維禎手植樹齡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鐵崖松,僅存的書法家趙孟頫書有《重修寶雲寺記》的子昂碑碑帽與碑文殘塊及原碑拓片極為重要。

基本信息

概述

亭林鎮亭林鎮
亭林鎮是金山區的東北門戶、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是上海市新一輪城市規劃中重點發展的22箇中心城鎮之一,位於金山區的東北部,距區府所在地金山衛23公里,到上海市中心45公里。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22.27平方公里(為原亭林鎮、朱行鎮、松隱鎮)。由於原朱行鎮區域由金山工業區管轄,我鎮實際管轄範圍是原亭林鎮和松隱鎮,區域面積為79.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5萬,外來人口約2萬。現轄15個行政村(龍泉、亭東、東新、新巷、油車、金門、亭西、亭北、紅陽、浩光、金明、南星、駁岸、周柵、後崗),5個居委會(復興、寺平、中山、新建、松隱)和2個社區(松隱社區、寺平北路社區)。

簡介

320國道、亭衛公路、亭大公路、車亭公路、南亭公路、松金公路交織於鎮區。特別是2005年底竣工通車的亭楓、嘉金高速公路分別由東西、南北經過亭林,以及2007年建成的城間快速鐵路在亭林設立車站,屆時亭林的交通條件將更加優越。亭林具有齊全的公建配套設施,教育機構醫療設施、交通服務、管道供氣、金融機構應有盡有:設有工商、稅務、電信、郵政和電力等行業管理機構;有充分的電力、自來水供應能力和污水管道排放統一處理條件;備有容量充裕的FTTB寬頻網路和程控電話裝置。

亭林鎮的工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是金山區的工業重鎮。具有金山區最旱的區級工業園區,現已開發3.1平方公里,園區基礎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並已顯示出規模發展態勢,是亭林工業經濟的主要依託。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5.4億,已有381家實業型企業在亭林落戶,形成了機械電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環保建材、塑膠模具五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產業基礎已基本固形成,並具有較強配套加工能力。在上海市和金山區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亭林將規劃建設以亭林為依託的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目前,正在開發長三角物流港、上海電器城。中小企業城規劃開發6.5平方公里的東部工業園區、3.5平方公里的生態工業園區、5平方公里的亭林鎮區和3.5平方公里的生態林區,整個企業城定位為產業群體布局合理、企業供應鏈完善、生活文化設施一流,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工業重鎮;使其成為一座為海外中小企業順利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中小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立交橋。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多元化融資機制和國際化的品牌戰略,推進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開發建設,使亭林成為上海郊區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新亮點。

歷史風貌

亭林鎮成陸於6000年前,地處岡身(古海岸線)西部,本世紀70年代初,在大寺場寺平南路東側與中山街西北隅的祝家港東畔兩個古文化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晚期的文化層和商周兩漢時期的文物。其中雙把翹流黑衣灰陶壺、雙層口沿密封黑陶罐等許多文物證實,距今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

亭林勝跡

據歷史記載,亭林勝跡頗多,有讀書堆(墩)、洗硯池(墨池)、松雪碑(子昂碑)、楞嚴塔(飛來塔)、仙人洞、八角井、覽翠樓、剔牙松等稱為“亭林八景”。由於歷經戰亂,“八景”遭受嚴重破壞,今僅存野王讀書堆。元代楊維禎手植鐵崖松(羅漢松),樹齡已有640餘年,仍傲然屹立,被譽為“江南第一松”。列為市級保護文物。1985年興建古松園,以保護這株珍貴的古松。元代文學家、書法家趙孟俯書有子昂碑《重修寶雲寺記》,惜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今僅存碑帽與碑文殘塊及原碑拓片

文物資源

亭林還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尤以野王讀書堆,元代楊維禎手植樹齡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鐵崖松(羅漢松),僅存的書法家趙孟俯書有《重修寶雲寺記》的子昂碑碑帽與碑文殘塊及原碑拓片為重要。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鎮,交通樞紐,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相傳松江府華亭縣縣府就設在亭林。民國期間與朱家角、泗涇、楓涇齊名,合稱為朱、泗、楓、亭四大重鎮。民國37年成立松江縣浦南區,區署就設在亭林,轄2鎮6鄉,區域相當於現在的金山區亭林鎮、朱行鎮、山陽鎮、漕涇鎮及松江區的葉榭鎮全部與張埝鎮、乾巷鎮、松隱鎮、金山衛鎮和奉賢區柘林鎮的部分地區,區域約為35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萬。商業、醫療、教育相當發達,每逢節令、廟會更是人流涌動,熱鬧非凡,成為相鄰三縣交界的繁榮發達的中心城鎮,集聚了大量人流、物流。

地理環境

亭林鎮位於上海的西南郊區,金山縣的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0度,北緯31度。平均海拔為吳凇江高程3.6米,屬松隱低平原與奉賢高平原的過渡地帶。

鎮區北寬南窄,南北長927米,東西寬860米,區域面積為47.4平方公里。亭林鎮西距金山縣朱涇鎮15公里,東北到上海市中心54公里,西南至上海石油化工總廠19公里,東距奉賢縣治南橋鎮15公里,南至朱行鎮4.5公里,西北經黃浦江至松江縣城2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
亭林鎮亭林市河為南北流向,蜿蜒於鎮境中部,南端經枝秀橋而西折,接祝家港,北抵運港,再西折與後市河相連,全長822米,亭林後市河為東西流向,位於鎮鏡北端,東連運港,西達祝家港,是本鎮通向黃浦江的主要河流,全長540.5米。
亭林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區域,暖溫多雨,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

行政區劃

亭林鎮總面積79.12平方公里,有耕地3683.5公頃。戶籍人口約6.5萬,外來人口約2萬。距區府所在地金山衛23公里,到上海市中心45公里。現轄15個行政村(龍泉、亭東、東新、新巷、油車、金門、亭西、亭北、紅陽、浩光、金明、南星、駁岸、周柵、後崗),6個居委會(復興、寺平、中山、新建、松隱、寺北)

交通指南

亭林鎮是金山區離上海最近、交通最發達的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歷來是上海西南交通樞紐,水陸交通十分方便。亭楓、嘉金兩條高速公路分別從東西、南北經過亭林,屆時亭林的交通條件將更加優越。

亭林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虹橋國際機場40公里;浦東國際機場48公里;吳淞口碼頭60公里;蘆潮港碼頭50公里,往南行30公里到申甬碼頭。320國道和四公路穿境而過條省級,嘉金、亭楓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中,是金山區的東北門戶,

交通十分便捷。今年竣工通車A4~莘奉金高速、A30~郊區環線同三港新段;今年開工:A5嘉金高速,A6同三新衛段高速;A7~亭楓高速,高速道路的建設、開通將為亭林創造更加快捷的交通條件。

工業園區

亭林工業園區成立於1992年,位於金山東北部,東臨奉賢區,北接松江區,2005年原亭林、松隱兩鎮合併成立亭林鎮東、西部工業園區。現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為6.36平方公里,其中:東部規劃4.98平方公里,西部規劃1.38平方公里。

亭林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臻完善,園區內實現了上水、下水、排污、供電、供氣、通信、道路等的“七通一平”。現今,亭林工業園區已形成商貿物流、機械電子、食品加工、新型材料四大主體產業。

自然條件

亭林鎮是金山區離上海最近、交通最發達的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歷來是上海西南交通樞紐,水陸交通十分方便。亭楓、嘉金兩條高速公路分別從東西、南北經過亭林,屆時亭林的交通條件將更加優越。

亭林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虹橋國際機場40公里;浦東國際機場48公里;吳淞口碼頭60公里;蘆潮港碼頭50公里,往南行30公里到申甬碼頭。320國道和四公路穿境而過條省級,嘉金、亭楓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中,是金山區的東北門戶,

交通十分便捷。今年竣工通車A4~莘奉金高速、A30~郊區環線同三港新段;今年開工:A5嘉金高速,A6同三新衛段高速;A7~亭楓高速,高速道路的建設、開通將為亭林創造更加快捷的交通條件。

生活環境

亭林鎮現有人口5.8萬,其中:外來人口2萬。由於歷史的原因,我鎮仍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的中心城鎮,全鎮3萬多個就業崗位,外來人口就占了40%,其中:外省市8%左右,奉賢區莊行鎮等6%左右,松江區葉榭鎮等5.5%左右,本區松隱鎮8%左右,朱行鎮5.5%左右,其他鄉鎮7%左右。相鄰鄉鎮的農貿市場價格和大眾消費水平均以亭林為依據,形成了醫療、購物、消費以亭林為中心的格局。

鎮區公建配套設施在建設發展中,正日益得到健全和提升,有齊全的托幼、國小、初高中、成人和職業技術教育等教育機構,有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汽車站和石油液化氣儲配和供應站,並具有管道供氣功能,有農行、建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有工商、稅務電信郵政和電力營業所等行業管理機構,備有1.5萬門程控電話裝置和高速寬頻網,有線電視已遍布鎮區和農村。

傳說

亭林鎮江南第一松亭林鎮江南第一松
今年農曆正月初九日是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學者顧亭林逝世三百周年。

顧亭林,江蘇省崑山縣亭林鎮人。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的鬥爭;三十三歲時,直接參加了崑山人民的抗清義兵,改名炎武,不幸失敗,流轉異鄉。他曾兩次下獄,拒絕清廷官祿利誘,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亭林學問博深。所著《音學五書》,是清代古音學奠基之作。《日知錄》一書是針對晚明及前代亂政惡俗立言的,體現了他的政治學術思想。他一生關心人民疾苦。出獄後遊歷各地,以騾馬馱書,實地調查,訪問退卒老兵,寫出了有豐富軍事知識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二書。他的詩繼承了杜甫、白居易和陸游的現實主義傳統,反映了他光復山河的渴望和傷懷故國淪亡的主題。

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愛國學者,後代在他的故鄉崑山遊覽勝區馬鞍山,開闢了亭林公園。園內山光水色,小橋流水,草木蔥鬱,花香鳥語,吸引無數遊人。沿著中央大道,有一新設茶室。前右有亭林湖;左後有亭林寺,因年代久遠失修,已依稀難辨。背後是高達七十三米的馬鞍山,孤峰特秀,山石環瓏纖巧,號崑山石。拾級登臨,樹木花草掩映,山石嶙峋可愛,邁進峰頂新造的供遊人停憩的樓亭,憑欄極日,別有一番風光。

顧亭林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就是在這秀麗可愛的馬鞍山畔度過的。在他嗣母和國祖培育下鍛鍊成長。嗣母王夫人織布空閒時,在機邊常給孩提時代的顧亭林講劉伯溫建功立業、于謙打退瓦刺貴族的故事,使他從小有忠義之士的印象。嗣祖蠡源公為了使他認清形勢,勸他講求實事,研究天文、地理、兵、農、水利和一代興衰大事。清兵難下,王夫人絕食而死,遺囑顧亭林終身不做清朝的官。

遊覽亭林公園,不由令人緬懷起這位愛國志士的生平軼事,而顧亭林之所以有這樣卓越的學術成就和令人敬佩的氣節,又是和這兩位長輩的教導密不可分的。

亭林八景

讀書堆

讀書堆,俗呼大寺山,位於中山街寺平南路與大通路交匯處。南北朝梁陳時期顧野王晚年隱居於此,於茂林深處,結茅築舍,讀書、修《輿地誌》而得名。大寺山原高10丈,占地數十畝,樹木茂密,歷經砍伐,主峰於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北麓緊靠筆尖廠。今讀書堆上,仍有蓬蓬勃勃的樹木數十株。

松雪碑

松雪碑(又名子昂碑),系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所書。碑文共953字(不包括碑首與文題14字),記述重修寶雲寺事宜。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石。趙體書法遒勁清秀。"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僅剩碑帽及碑文殘塊(占原碑的1/20)。碑帽呈半圓形,高49厘米,寬108厘米,今存鎮政府內。碑身高170厘米,寬108厘米,厚22厘米,中間有裂紋。有拓印碑文在民間流傳。

楞嚴塔

楞嚴塔(又稱飛來塔),在寶雲寺內西南隅(今大寺新村)。豎有石幢一座,幢身以青石雕鑿製成,座基蓮花紋,浮雕佛像,猶如仙子,姿勢優美,中柱六角形,鐫刻陀羅尼經,覆頂雕有蓮花,高約丈許。建於唐鹹通二年(861年),於1956年底因上半部傾斜危險而拆除,下半部又於"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後因保管不善,以致散失,僅存中柱豎於亭新中心國小內。

仙人洞

仙人洞洞址,相傳有二說:其中,在本鎮東街棲霞道院內(今復興東路94號)。據傳明清時,院宇宏敞,有園亭假山,曲徑通幽,後人湊景附會,稱仙人洞在此;其二,據考實,位於"讀書堆"下。據清代肖中素詩詠寶雲寺周圍八景時,曾有詩句云:"封來仙洞一泥丸"。

墨池

墨池(又名洗硯池),歷代民間相傳讀書堆西麓,有小池通向山門之外,終年積水,清澈見底,因顧野王平素在小池洗硯而得名。墨池早已湮沒,成陸建屋。

八角井

八角井,井欄呈八角形,欄下用瓦砌直至井底,外直徑0.25米,高0.3米,邊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辯。井在讀書堆東側,抗日戰爭前,有八景茶園,設於井處。八角井因井欄鑿有八角而得名。70年代在此處建設郵電局,挖掘地基時,曾挖出八角井之殘欄。

覽翠樓

覽翠樓,自古流傳,位於讀書堆西面,據民間傳說,位置各異。一謂在寶雲寺內,一謂乃防倭舉烽火為信號之樓。據《華亭縣誌》載,肖中素游寶雲寺題詩云:"欲知覽勝樓何處,衰草寒煙野寺西"。據此,該樓當在寶雲寺之西,其興廢年代無考。

剔牙松

剔牙松,據松江府志引"淞故述"云:"讀書堆舊有大樹剔牙松,成化初(1465年)猶存"。九峰曹先生有詠亭林古松詩,則同善食(今古松園)之松。現園內古樹"羅漢松",又名"鐵崖松",俗稱"骨碑松"。此松系楊鐵崖手植,非八景之一。

金山區行政區劃

金山區轄1個街道、9個鎮,區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數據截止到2009年。
街道石化街道
朱涇鎮 | 楓涇鎮 | 張堰鎮 | 亭林鎮 | 呂巷鎮 | 廊下鎮 | 金山衛鎮 | 漕涇鎮 | 山陽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