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Hedonism)是一個哲學思想,認為享樂是人類最重要的追求。詞語的來源是從希臘語的"pleasure"(ἡδονισμόςhēdonismos from ἡδονήhēdonē" pleasure"+suffixισμόςismos"ism").享樂主義是所有動作皆可被一個人會產生的享受與痛楚所決定,力求將享樂與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19世紀英國哲學家JohnStuartMill與JeremyBentham由他們的功利主義的倫理理論提出了享來主義的基本原理。享樂主義之先驅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所有行為皆是基於要給最多的人數獲得最大的快樂。

基本信息

含義

含義:享樂主義(hedonism)又叫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產生於古希臘的愛利亞學派,享樂主義是受到人們詆毀最多的一種哲學。

享樂主義伊壁鳩魯
1.伊壁鳩魯的倫理學說認為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應當區分不同的快樂。解除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節制欲望,遠離政事,審慎地計量和取捨快樂與痛苦的事物,達到身體健康和心靈的平靜,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

2.基本倫理學理論認為最大化良好結果單單經由快樂與痛苦來評價者,稱為享樂主義(Hedonism)。

3.亞里士多得學說認為因為我們生活中具有快樂和痛苦,我們就採取相應的行為,我們追求給予我們快樂的事物,而避開引起我們痛苦的事物。這種觀點稱為享樂主義(hedonism),它是弗洛伊德本我或伊特概念的基礎。按照強化概念享樂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內隱性的。

享樂主義通常與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掛鈎,其實質為狹義的享樂主義,即極端享樂主義。與我們所知的享樂主義截然不同的是,伊壁鳩魯抵制“動態的快樂”或者“積極的快樂”,宣稱“性交從來不曾對人有過好處;如果它不曾傷害人的話,那就算是幸運了”。他很喜歡(別人的)孩子,但是要滿足這種趣味他似乎就得有賴於別人不聽他的勸告了。事實上他似乎是非常喜歡孩子,竟至違反了自己的初衷;因為他認為婚姻和子女是會使人脫離更嚴肅的目標的。盧克萊修是追隨著他貶斥愛情的,但是並不認為性交有害,只要它不與激情結合在一起。

演變過程

享樂主義亞里士多德

享樂主義(hedonism)又叫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產生於古希臘的愛利亞學派,是人們受到詆毀最多的一種哲學。伊壁鳩魯是一位無神論者,“人們認為他是淫逸行為的辯護人”,他提倡人們要追求感官的享樂;“而他在生活中卻始終行為高尚,特別是能夠做到自我克制。”(狄德羅:《百科全書》梁從誡譯,第167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他之所以被當作享樂主義的代表人物,完全是犬儒主義(斯多葛學派)不遺餘力地散布這種偏見的結果。狄德羅說:“可鄙的犬儒主義者(斯多葛派)不遺餘力地散布這種偏見,使之如此流行,以致我們不得不指出,享樂主義者是少見的名聲最壞而品德高尚的人。”(狄德羅:《百科全書》梁從誡譯,第167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根據弗洛姆的研究,最早的享樂主義者應當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亞里斯提卜(Aristippos,約公元前四世紀上半葉,關於他的哲學我們所知不多,其言行在古希臘的另一個哲學家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名哲言行錄》中有所收錄)。“他說,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體上的快樂,幸福就是快樂享受

享樂主義狄德羅

的總和。……在他看來,既然存在著要求,那就有權去滿足這種要求,從而實現人生的目的──享樂。”(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第5-6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伊壁鳩魯也把“純粹的”享樂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但是,他與亞里斯提卜所主張的享樂主義不盡相同。伊壁鳩魯的快樂是指“沒有痛苦”(aponia)和“靈魂的安寧”(ataraxia)“伊壁鳩魯認為,通過滿足某些欲望而獲得的那種快樂不是人生的目的,因為繼這種享樂而來的必然是厭倦,從而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沒有痛苦(伊壁鳩魯的理論與弗洛伊德的理論有許多相似之處)。” (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第6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因此,狄德羅說:伊壁鳩魯“是唯一知道怎樣協調自己的道德信念與他所了解的人類真正的快樂,以及他的自然欲望與要求的人。為此,他在過去和未來都會有一大批門徒。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斯多葛主義者,但任何人天生就是一個伊壁鳩魯主義者……”(狄德羅的《百科全書》第172-173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如果可以給伊壁鳩魯哲學的矛盾表述做一個最終的解釋的話,那與亞里斯多德不同的是,他主張某種主觀主義

享樂主義弗洛姆
的東西。”“其它的偉大的哲人都沒有說過,一種願望的事實存在構成某種道德的規範。他們所關心的是人類的最佳幸福。”(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第6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在不同的時代中,極端享樂主義是富人幹的事。比如說羅馬帝國、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城邦、十八和十九世紀的英法兩國的精英們,那些擁有無限財富的人都把盡情享樂看作是生活的意義。但是這與中國、印度、近東和歐洲那些偉大的哲人們所提出的關於幸福地生存的理論是相悖的。”(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第5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十七、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們又一次明確提出了享樂主義。這一時期,以霍布斯、拉梅特里、德·薩德、邊沁、穆勒為代表。
霍布斯認為,幸福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欲望(cupiditas)。

享樂主義霍布斯

拉梅特里(1709-1751),法國醫生、哲學家,著有《人是機器》(1784)、《靈魂自然史》(1745)。他甚至向人們推薦吸毒,因為毒品起碼可以喚起幸福的幻覺。

德·薩德(de sade1740-1814),法國作家,對人的變態心理做了大量的描寫。他所描述的人物被稱為sadist,即施虐狂患者,他的非道德論對後來的存在主義文學影響很大。他認為,滿足那些殘忍的衝動本身就是合理的,因為這些衝動存在和要求得到滿足。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也還有這種享樂主義思想的傾向,他說:“人覺得他自己有許多需要和愛好,這些完全滿足就是所謂的幸福”。(《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111頁)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我們這個時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又回到極端享樂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上去了。”(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第7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而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人們的生活則陷入了一種矛盾之中,“一方面接受那種強制性的勞動道德,一方面又希望在一天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之中無所事事。一面是傳送帶和官僚機構的繁文縟節,一面是電視機、小汽車和性刺激,兩方面矛盾地結合在一起。強制性工作和什麼都不做都會使人精神崩潰。”(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第7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前者使人拚命工作,使人變成了工作狂,後者使人儘可能地去消費產品和服務,使人成為消費狂,使消費主義在社會生活中蔓延。
事實表明,極端享樂主義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弗洛姆所說的那樣,享樂主義使“我們這個社會裡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獨、恐懼、抑鬱、具有依附性和破壞性。”現實生活啟示我們:“只有那些能夠將其不斷節省下來的時間成功地‘消磨’掉的人才是快活的。”

學派

享樂主義Jeremy Bentham
儘管功利主義合乎享樂主義對快樂的追求,JeremyBentham與JohnSturatMill的享樂主義價值觀與功利主義對功利的闡釋有微小的分歧。以下是兩個享樂主義的學派:JeremyBentham乃其中之一的學派的創始人,arguesaquantitativeapproach。JeremyBentham相信快樂可以在數量上明白。最重要的是,他相信快樂的量可以用其強度乘以其持續時間計算。所以這不僅僅是快樂的數量,而是它們的強度與其持續時間亦要被考慮。

享樂主義的其它擁護者主張"qualitativeapproach"。JohnSturatMill相信快樂有不同的層次:稍高層次的快樂較稍低層次的快樂為佳。JohnSturatMill亦主張較簡單的生物可較容易地進入簡單的快樂,由於牠們不能看到生命的其它層面,故可放縱於享樂之中;稍為複雜的生物傾向于思考較多在其它的事物上,故可減少其用於單純享樂的時間。所以他們較難放縱於單純的享樂。部份人對"qualitativeapproach"的批評主張其有數個問題。他們斷言在普遍的情況中,快樂並不必定要分享以共同的特性。

新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高度的物質文明,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日益方便的社會生活和日益多樣的滿足人的需求的手段等等,已經使現代人普遍地享受到了。無論資本家還是工人,無論政要還是普通民眾。正像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所說的那樣:“工人和他的老闆欣賞同一電視節目並遊覽同樣的娛樂場所”,“打字員打扮得像她的僱主的女兒一樣花枝招展”(《痛苦中的安樂──馬爾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頁)物質生活的富裕已經變成了普遍的事實。但在這種情形下,人們並沒有因此而獲得真正的幸福,而是相反,人們反而變得更加痛苦了,其原因就在於:人們在物質資料的消費中,變得唯消費而消費,成了消費主義者。

資本主義社會在使人們物質生活日益富有的過程中,也改變了其固有的統治方式,他們通過廣告宣傳、大眾媒介把人的需求完全歪曲了,使人完全變成了“商品飢餓者”,使人們往往不是真的因為自己需要某種東西,而是因為別人有某種東西;不因為自己喜歡某種東西而去吃它,而是因為廣告說應該吃這些東西。

弗洛姆說:“一瓶可口可樂在手,我們喝的是漂亮的少男少女在廣告上暢飲的那幅景象,我們喝的是瓶上那條‘令你精神百倍’的標語。”(《痛苦中的安樂──馬爾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頁)人們“在消費上,永遠感到飢餓。購買最新發明的玩意兒、市場上最新式的任何東西,是每個人的‘夢想’,而真正的‘用’,相形之下倒是次要的了。”(同上)

馬爾庫塞也說:“高生產和高消費處處都成了最終目的。消費的數字成了進步的標準。結果,在工業化的國家裡,人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僕,成了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痛苦中的安樂──馬爾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頁)

享樂主義馬爾庫塞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把人貶斥到成為機器的附屬檔案,被它的節奏與需求所統治。它把人變成消費機器,變成徹底的消費者,它唯一的目標就是擁有更多的東西,使用更多的東西。這個社會製造了許多無用的東西,也同樣製造了許多無用的人。……而當他閒著的時候,他就去消費。他是一個張著大嘴的永恆吸乳兒,不用花多大力氣,把工業所強迫他接受的東西──香菸、酒、電影、體育運動、文章,一古腦兒地‘裝進來’。”(同上,第117頁)

為消費而消費,為享受而享受,甚至喊出了“白天死過去,晚上活過來”的口號。人人都尋求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尋求快活就是通過消費得到滿足。”(同上,第137頁)消費變成了的人唯一真正的目的。但是人們發現“消費者的天堂並沒有給予它所允諾的快樂。”(同上,第153頁)“人正在面臨著一股自己根本無法控制的力量,與這股力量相比,人只是一粒塵埃罷了。”(第162頁)

危害

1.造成人們的精神頹廢。
享樂主義使人們盡情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肉體上的快樂,容易使人們陷入意志消沉、缺乏進取精神的狀態之中。
所以,愛因斯坦說:“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名人名言錄》,第2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享樂主義愛因斯坦

2.造成社會財富和資源的巨大浪費。
人們用一切手段進行享受,用一切辦法刺激自己的感官,必然造成人們的消耗大量的社會財富,使本來就已經很緊張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更加緊張。

3、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不利於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人們都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就必然各自為己,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人與人的關係是狼。這樣整個社會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和諧與穩定的社會局面就會難以建立起來。

近來,有人主張“重新定義享樂”,“給享樂鬆綁”;聲稱要“擯棄那些虛偽的文明,進入一個自由的精神空間與生存狀態”;說什麼“社會進化的歷史,就是享樂的發展史”,“享樂主義是進取精神的親兒”,“享樂的人不迷茫,不懂享樂的人才迷茫”,等等。這種論調是極其錯誤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古今中外,靠貪圖享樂、奢侈腐化而成就大業者聞所未聞。相反,歷史上因驕而奢、由奢而亡的例子,卻數不勝數。那種以為通過助長享樂,就能刺激消費,搞活市場,拉動經濟發展的想法是十分荒謬的,其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靠艱苦奮鬥創造的。享樂主義滋長和蔓延,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帶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只能滋生虛假繁榮的毒瘤,助長玩物喪志的風氣,最終葬送已有的文明成果。社會進步的歷史,決不是“享樂的發展史”。

時代在發展,生產力的水平在提高,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艱苦奮鬥作為一種精神,始終是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動力,是我們黨克難履險的法寶。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今後面臨的任務更艱巨,問題更複雜,挑戰更嚴峻,我們一點也不能鬆懈,更不能有絲毫驕傲自滿、停止前進、追求享樂的念頭。我們現在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經濟、科技等許多方面我們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如果貪圖享樂,奢靡之風盛行,就會嚴重危害黨和人民的事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人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一味追求感官享受,絕不會造就健康的人生。貪圖享樂竟能使人煥發出“進取精神”,縱情聲色還會使人“不迷茫”,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近些年,少數黨員幹部腐敗墮落,大都是從奢靡腐化、自我放縱開始的。生活上的腐化導致政治上的退化,貪圖享樂成了他們靈魂扭曲、思想裂變的“催化劑”。當然,我們從來不主張過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否定合理的物質利益和正當的生活享受。但共產黨人作為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肩負著神聖的責任,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永不停滯,永不懈怠。

享樂主義弗洛姆

或許有人會說,“給享樂鬆綁”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這同我們黨的奮鬥目標不是一致的嗎?其實,這兩者之間根本風馬牛不相及。我們黨對人民生活的改善,一貫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發展相協調,十分注意教育和引導社會成員堅持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而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是“共生”的,一旦“給享樂鬆綁”,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其結果必然使整個社會陷於信仰坍塌、物慾橫流的所謂“自由的精神空間與生存狀態”之中。

享樂主義是一種頹廢腐朽的思想,是與我們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背道而馳的。任何為享樂主義張目的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始終堅持“兩個務必”,腳踏實地,紮實工作,自覺抵制貪圖享樂、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精神,帶領人民民眾為實現黨的十六大確定的目標任務開拓進取。

解釋

"享樂主義"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性倫理名。是產生於西方的一種觀念。認為感觀上的快樂就是人生的目的,光憑感官上的快樂就能使人幸福和滿足。享樂主義必然導致自我陶醉或自我中心主義。因為感官的享受只有自己體驗,誰也不能代替別人體驗感官的快樂。享樂主義特別表現在性行為及其習慣方面。在美國和西方世界,享樂主義導致婚外性關係、青少年性關係、同性戀?.....

2、指一種倫理學說。認為享樂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追求享樂是行動的原則。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就廣泛傳播,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為了反對封建教會的禁慾主義,產生了人道主義的倫理學。它宣布人有滿足其自然的、天生的需求和愛好的權利。功利主義倫理學把享樂同利益聯繫在一起。享樂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由資產階......

3、即“快樂論”。

4、一種剝削階級的人生觀。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趨樂避苦,趨利避害,因而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滿足生理本能的需要,達到肉體的快樂。快樂和痛苦被視為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我國魏晉時代流傳的《列子·楊朱》提出:“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主張恣情縱慾,及時行樂。在歐洲,享樂主義最早為......

"享樂主義"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享樂主義是指把追求一切能夠引起自己各種感官快樂的刺激看作是自己的人生目的的思想觀念.這種人一生都是在極力追求最大限度的感官享受中度過的.由於感官刺激只能由本人來體驗因此與享樂主義並存的是自我中心主義

2、1-所謂享樂主義是指那種把享受快樂(包括感官快樂、物質的肉體的快樂)當作人生唯一目的,並以此為判斷是非、善惡、美醜標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享樂主義”是指把享受玩樂作為人生的根本欲望和追求,並且不擇手段地去實現和占有.“享樂主義”具有典型的資本主義奢侈思想的色彩

4、伊壁鳩魯的哲學思想被後人稱為“享樂主義”.他也指出:“我們稱愉快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結束因為我們認識到愉快是我們內心所固有的第一樁好事我們從愉快出發開始每一項選擇與迴避的行動

5、有人把威尼斯畫派的藝術稱為享樂主義,這似乎是在對一個紙醉金迷的社會的暗示.要讓作品具有表現力,油畫家應明白藝術的生命在於真情

"享樂主義"在工具書中的參考閱讀

耽美派耽美主義快樂主義神秘主義唯美主義享樂享樂主義人生觀
象徵主義

研究"享樂主義"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

盧風田 成平張黎明 張永紅 張躍進 張文初 劉永海 謝友祥 王恩福
張秉福 王軍 周毅 張明倉 叢大川 溫克勤 彭富春

相關條目

哲學流派
哲學史
主義
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

主要學者

研究"享樂主義"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
盧風田成平張黎明張永紅張躍進張文初劉永海謝友祥王恩福
張秉福王軍周毅張明倉叢大川溫克勤彭富春

黨政建設

享樂主義是艱苦奮鬥的大敵,是腐敗墮落的淵藪,是一個政黨、一個政權、一個國家走向衰亡的起始。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更要高度警惕享樂主義的侵蝕。因此,《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把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作為“八個堅持、八個反對”之一加以強調,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意義。全體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艱苦奮鬥的重要性,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
新形勢下,享樂主義有多種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在精神狀態上,不再為實現黨的任務和人民的利益克服困難、奮發向上,而是思想空虛,精神萎靡,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在價值取向上,把個人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點覺得吃虧,待遇稍差一點滿腹牢騷,認為艱苦奮鬥已經“過時”,享樂安逸才更“現實”;在工作態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責任,得過且過,遇到困難和矛盾繞著走,不願意到艱苦的地方和單位工作,更不想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公務活動中,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不重實效;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貴族化”,吃喝玩樂,沉湎於花天酒地、聲色犬馬。 一些黨員幹部丟掉艱苦奮鬥的作風而沉溺於享樂主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們黨長期執政,使一些黨員幹部逐漸淡忘了黨的宗旨,認為艱苦奮鬥只是戰爭年代或困難時期的要求,而不是和平建設年代的需要,因而把自己高居於人民民眾之上,丟掉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二是在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考驗接踵而來,一些黨員幹部經受不住金錢和美色的誘惑,成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俘虜。三是在體制轉型過程中,原有的一些管理體制已不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需要,而新的體制和機制尚未建立起來,無法對黨員幹部進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監督。這就使貪圖享樂的不良風氣得以滋長,腐敗現象得以蔓延,從而嚴重侵蝕黨的肌體,損害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政治本色。80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始終保持工人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從勝利走向勝利,始終堅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在物質匱乏、環境艱苦的情況下,就能使人保持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意志,去戰勝一切困難,實現理想的目標;在物質豐富、條件優越的情況下,也能使人不沉醉於物質享受、不奢侈腐化,而是保持勤勞節儉之風,繼續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反之,丟掉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就會沉陷於享樂主義的泥淖,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最終葬送自己和國家的前途。歷史上因驕奢淫逸而導致亡黨亡國的教訓不勝枚舉,很值得我們汲取銘記。全黨同志一定要從維護共產黨人純潔性的高度,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自覺地向享樂主義開戰,更好地發揚我們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一些黨員幹部道德操守不佳,行為不檢點,甚至走上腐化墮落、違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從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開始的,其思想根源在於世界觀、人生觀出了問題。對廣大黨員幹部來說,要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反對享樂主義,就必須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於每一個幹部和黨員來說,都是首要的問題。”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們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艱巨任務;才能充分認識到要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牢固樹立民眾觀點,自覺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黨的艱苦奮鬥的好傳統才能在自己的思想和作風上真正紮根。因此,黨員幹部要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增強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自覺性,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侵蝕,做到一身正氣、一塵不染,以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人格力量影響和帶動民眾。 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還要建立健全制度,從根本上剷除享樂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當前,一些黨員幹部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地違法亂紀、窮奢極欲、腐化墮落,靠的就是他們手中握有缺乏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對於他們的種種劣跡,往往是“管得著的看不見,看得見的管不著”。解決這些問題,根本的還在於加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系統的和操作性強的制度和體制,形成對黨員幹部的制約機制,用制度來規範黨員幹部的從政行為。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民主監督制度,使“看得見”黨員幹部所作所為的廣大人民民眾,都能夠通過一定的制度和程式“管得著”他們。通過健全民主選舉和罷免制度,把那些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的好乾部選上來,隨時淘汰那些貪圖享樂、不盡職責的幹部;通過健全權力制約機制和監督機制,加強黨內監督、法律監督、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督促領導幹部正確運用手中的權力,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與此同時,通過深化財政制度改革,建立起嚴格、具體、可操作、易檢查的財政制度,強化預算管理和審計監督,加強財政專戶管理,實行嚴格的“收支兩條線”,清理和取消“小金庫”,嚴禁設立賬外賬,從資金源頭上剎住鋪張浪費、揮霍奢侈之風。還要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加強對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檢查監督,推動他們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各項工作中切實負起責任。“領導是關鍵”,只要各級領導自身帶頭並真正負起責任,黨風廉政建設就一定能夠取得實效,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的各項要求就一定會落到實處。[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