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平西

五虎平西

《五虎平西》內容:小說敘述狄青奉旨西征的途中,由於魯莽的先鋒官焦廷貴探錯了路,宋軍誤入單單國境,與單單固定守關將士發生激戰。單單玉的女兒雙陽公主色藝雙全,施展法術捉拿了狄青等五虎大將,迫使狄青投降並與雙陽公主結為夫妻。可是狄青久念宋君厚恩,為全大義,他悄然離妻逃歸。雙陽公主發覺後追上狄青,狄青向她言明心跡,這才離別妻子,帶領眾將士,踏上了伐遼的征途。後來在朝中包拯等忠臣謀士的保護下,狄青衝破奸臣龐洪等設定的重重阻力,經歷了許多艱辛的殺伐征戰,終於迫使遼主稱臣納貢,向仁宗獻出了避火分水的珍珠旗,同時屢屢陷害朝中良將的龐洪也受到了懲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五虎平西》內容:小說敘述狄青奉旨西征的途中,由於魯莽的先鋒官焦廷貴探錯了路,宋軍誤入單單國境,與單單固定守關將士發生激戰。單單玉的女兒雙陽公主色藝雙全,施展法術捉拿了狄青等五虎大將,迫使狄青投降並與雙陽公主結為夫妻。可是狄青久念宋君厚恩,為全大義,他悄然離妻逃歸。雙陽公主發覺後追上狄青,狄青向她言明心跡,這才離別妻子,帶領眾將士,踏上了伐遼的征途。後來在朝中包拯等忠臣謀士的保護下,狄青衝破奸臣龐洪等設定的重重阻力,經歷了許多艱辛的殺伐征戰,終於迫使遼主稱臣納貢,向仁宗獻出了避火分水的珍珠旗,同時屢屢陷害朝中良將的龐洪也受到了懲罰。

編輯推薦

《五虎平西》為大說宋叢書之一。

文摘

第一回

賑民飢包公奉旨

圖計害龐相施謀

詩曰:

聖主登基天下寧,萬民歡樂兆昇平。

妒賢國賊開端釁,導引君主費餉兵。

話說大宋開基之主太祖趙匡胤。此位天子,乃上界赤龍臨凡,英雄猛勇,豪俠情懷,創開四百年天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位於後周,而歸一統。前書已有“兩宋”表明,茲不絮談。且說大宋相傳,繼統四世,仁宗嘉佑王。當時天子英明,群臣為國,四方寧靖,百姓安康。前者宋太祖既沒之後,楊家父子眾英雄,相繼而亡;今者又得五虎英雄佐弼,保護江山,掃除國敵。後話休題多表。

忽一日,仁宗天子臨朝,但見祥光燦爛,瑞色輝煌。是時,眾文武百官員,朝參已畢,文歸文位,武列武班。有值殿傳宣官說:“萬歲有旨,眾臣有事啟奏,無事捲簾退班。”不一會,有陝西本章一道,啟奏天子。奏本官呈上奏表。天子展開御案看罷,只為著西地禾稻失收,十分饑饉之歲,萬民凍餒,苦楚難堪。天子看罷一想,復又開言,呼聲:“包卿呵,此一段忙勞,又要你代朕施行。只為陝西飢年,延纏不得,準日即要起程,到此開倉,以救民眾。”包爺說:“臣沐我主隆恩,雖粉身難報,何獨小小之勞。”天子大悅,拂袖退班,眾官歸府。次日天子降旨,金鑾殿大排筵宴,與包爺餞行。眾大臣俱到金鑾,與包龍圖餞別之際,百官各敬三筋,也有一番行別之言,不須細表。宴畢,包爺、眾官謝過君恩退朝。

單說包爺迴轉府中,不敢停留,即要登程。有夫人早已安排餞別宴,夫妻對酌。夫人說:“願相公一路平安。完了公務,及早回來。”包爺稱是。吃酒數杯,抽身辭別,即日行程。眾文武官員俱來送別,包爺一一辭謝,相別眾官。三聲炮響,一路渡水登舟而去。所有都城內外眾百姓,一聞包爺起程,水陸一路,俱有香花焚燭送行。這包公,非是汴京眾民知他是個鐵面無私的忠臣,就是普天下也知他斷明多少疑案奇冤事,救盡不勝枉屈被陷人。或有鬼魂告狀,或夜夢訴冤情。有傳說他日斷陽間屈,夜察陰府冤。倘枉死屍骸未腐,還能救活還陽。此說也難辨真是否。但當時百姓知他是個大忠臣,是以恭敬如神,一路香菸不絕,不多煩說。這包公一路而去,有各地方上文武官職迎送紛紛,包爺到覺安然,竟往陝西延安府去了,非止一日路程,暫且不表。

再說此時大宋朝內,九王八侯以下文武員官,忠臣為國居多,獨有一黨權官居群上,位壓百僚。此人姓龐名洪,仁宗選了他的大女兒為貴妃,侍御宮中,隆寵非凡。他正是仁宗的國丈,現為宰相鈞衡之位。他之為人,立著妒賢嫉能的狠心,懷著詭計凶謀的惡念,在朝所懼唯包公一人,與著狄青素所不睦。又有二女婿,姓孫名秀,此人也為兵部之職,與狄青有殺父之宿仇。這狄青何故與他結下此仇?只因狄青之父狄廣,在朝與孫秀父親不睦,後被狄廣所殺,是故孫秀怨恨狄青。所以翁婿串通一黨,二人獨畏包公。當日見他領旨賑饑去了,卻中二人陷害之懷思。

一日,孫兵部擺道來到相府。家人傳進,這龐洪吩咐請進相見。孫兵部下轎,走人中堂見禮畢,吃過香茗,這二人閒談一回。龐國丈叫一聲:“賢婿呵,想起三關狄青,這小畜牲與老夫作對,賢婿你也盡知。前者西遼國王興兵,侵犯瓦橋關,包拯這老匹夫保舉提兵前往,救瓦橋關。此時老夫與王天化女婿商酌,要奪此功勞,當殿比武,王天化死在他金刀之下。此女婿身亡,皆因這小畜牲而來。聖上怒責他誤傷之罪,又被狄太后救了他。赦其斬罪,領了兵馬,大破遼兵。後來西遼復興兵犯境,所以老夫仍上本薦他出敵。料知此日兵強,遼將猛勇,意欲借刀殺人,消了胸中忿恨。不想這小畜牲本事果然厲害,更有一班小狗才亦是兇狠不過的幫助,西遼兵將依然又被他殺得大敗。殺卻贊天王子牙猜、大孟洋、小孟洋、薛德禮等,遼兵數十萬,殺個盡罄盡絕。聖上十分大悅,封為平西總鎮大元帥,鎮守三關,威風顯耀,隆寵非凡。其實想來,氣他不過。前包黑子在朝,礙手礙腳,不能算賬得他;如今黑子去了,我想下一計擺布他了。”孫兵部說道:“岳父,小婿原為著狄青這小畜牲,故此特來商議;不知岳丈有何妙計擺布他,說與小婿得知。”國丈說:“賢婿,明日只消如此如此上本奏聞,聖上必然準奏。那時豈怕狄青好漢,四將英雄,管叫他身喪番邦之地。他縱是三頭六臂的英雄,焉能保全。”孫秀說:“岳丈且慢快情,倘若西遼國果然兵微將寡,殺他不過,情願投降,豈非他的功勞越又更大了!此一節也要算到,方為妙用。”國丈說道:“若然狄青一去,則三關必調別人鎮守。待老夫在聖上駕前保舉賢婿,調往三關,如此如此擺布他,你道如何?”孫兵部聽了大悅,說道:“岳父,果然好妙計,待我明日奏知聖上罷了。”此時孫兵部告別,出了相府,轉回府中不表。

且說次日天色黎明,五更雞報曉,百官謁龍顏,文武官員聚集朝房內。少停間,萬歲登了金鑾殿,排開龍案。文武朝參已畢,分列兩行。有值官傳旨說:“萬歲有旨說,眾文武有本啟奏,無事捲簾退班。”旨意一傳,忽左班間閃出龐太師,俯伏金階,說:“陛下,臣有事啟奏天顏。”萬歲開言說:“龐卿有何事奏上來。”國丈奏說:“臣因西遼國去年曾經興兵侵犯我中國,全虧得五虎將軍英雄,盡把他人馬殺得大敗而去。雖然目下安然無事,想來這遼王念頭不小,一時未必肯傾心歸服,恐防有再起風波。況西遼乃偏邦小國,理合年年納貢,歲歲來朝,豈敢擅動干戈,興兵犯境,有損天威,與叛逆可比。雖經狄青殺退,不過暫解一時之患耳。望陛下龍心詳察。”萬歲聞言,說:“依卿主見若何?”龐國丈說:“陛下在上,臣思下國冒犯天朝,律該興兵問罪,豈忍輕恕。依臣愚見,莫若及早興師問罪,使各番王知道陛下天威嚴御,強立中國,則我中國永無侵凌之患。臣雖不才,但憂國之心太重,伏乞陛下準臣所奏,天下安寧,臣之願也。”

嘉{右王聞奏,開言說:“卿所奏者,無非使各夷邦畏服,知道大宋有人。故而依卿主見,保舉何人提兵前往?”龐洪說:“臣思西遼國雄兵猛將尚還不少,我邦雖有幾家猛將,奈何不堪往的。呼千歲、高千歲已經年邁,以下看來亦無可當此任之人。況且目前楊宗保如此英雄,尚且亡於此地,如今無佞府只剩得這些寡婦,孤零零的裙釵。楊元帥有子文廣,奈他年少,武藝未精。舍此之外,別無可往之人,想來除非雄關狄元帥與四虎將軍。若然差他前往征剿,必然成功。”萬歲聽罷,就開言叫一聲:“龐卿,朕思這西遼小國,雖然無禮,他還為一國之主,一時愚見,興兵犯界。朕意想他敗去以後,來必敢再來了,可略寬容。且命狄青提兵前向西遼去,見景生情便了。”龐洪說:“撫鄴小邦,仰見陛下聖德仁慈。但國法森嚴,焉可草草寬恕。將來各小邦見陛下國法從寬,效著西遼,終於不美。伐國問罪,乃照律而行,以正國法,為何陛下命狄青前往見景生情,微臣所不解,伏乞聖諭臣知之。”萬歲說:“龐卿有所不知,朕意差狄青前往,如若西遼王畏罪求降,則準其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若不畏服求降,然後征討便了。”這等分所,原是嘉佑王一點仁慈不忍之心。龐洪聽了,也不敢多言再奏,俯首不言。又生一計,奏說:“陛下,臣聞西遼國曾有一珍珠烈火旗,乃是人間至寶。如若歸服求降,須要此旗貢獻,方可準其投降,若無此旗,不準投降,仍以兵征伐。伏乞陛下準臣所奏。”萬歲說:“依卿所奏。但思三關要地,狄青五虎提兵去了,差何人前去才好鎮守?”龐洪說:“臣思兵部尚書孫秀可往。此人足智多謀,用他守此關,萬無一失。”萬歲點頭,開言說:“孫卿是朕的御連襟,你去守關,朕才放心。”即忙降旨;楊戶部往三關調取狄青,孫兵部奉旨守關。二人領旨,謝恩既訖,萬歲拂袖退朝,各臣回府。

此時龐洪得計,孫秀也要打點行程,前往三關代守。此回有分教:英雄虎將邊關去,嫉妒奸臣陷害來。

目錄

第一回 賑民飢包公奉旨 圖計害龐相施謀

第二回 孫兵部到關權理 狄元帥奉旨平西

第三回 火叉崗焦先鋒問路 安平關禿總兵陣亡

第四回 正平關焦廷貴大敗 單單國禿天虎原因

第五回 禿總兵生擒二將 狄元帥認錯求和

第六回 石郡馬沙場斬將 多花女雪恨興兵

第七回 狄元帥求和受辱 烏麻海中箭身亡

第八回 巴三奈堅守石亭 八寶女興師議敵

第九回 乾坤索生擒宋將 石亭關大破南兵

第十回 狄元帥出關迎敵 八寶女上陣牽情

第十一回 狄元帥被捉下囚牢 八寶女克敵思佳偶

第十二回 美公主得勝班師 硬將軍斷頭不降

第十三回 證姻緣仙母救宋將 依善果番王勸英雄

第十四回 卻姻緣公主苦怨 暫合婚宋帥從權

第十五回 假哄妻番王封爵 真嗔烈張忠說因

第十六回 聞飛報圖害中機關 強奏主奉旨拿家屬

第十七回 飛山虎汴京探聽 狄元帥痛母囚牢

第十八回 八寶女真情待夫主 狄元帥假意騙嬌妻

第十九回 全大義一心歸宋 怨無情千里追夫

第二十回 狄元帥明言心跡 八寶女感義從夫

第二十一回 出風火夫妻分離 離單單五虎征西

第二十二回 景花沙獻關投降 宋將軍斬將立功

第二十三回 景花沙戰死白鶴關 李將軍大敗酥而岱

第二十四回 白鶴關黑利逞威 沙場地狄青破敵

第二十五回 聞兵敗遼王議敵 夸驍勇太子興師

第二十六回 達麻花遇寶歸原 扳天將興兵拒敵

第二十七回 扳天將回 轉白鶴關 飛山虎求救單單國

第二十八回 貪酒食劉慶被擒 詢囊中公主得書

第二十九回 卻求救番王勸女 明大義公主提兵

第三十回 到三關焦孟討救兵 出單單公主逢二將

第三十一回 賽花公主大破重圍 星星羅海沙場殞命

第三十二回 解重圍夫婦訴離情 下文書遼王議投降

第三十三回 飛龍定計報夫仇 黑利陰魂現妻眼

第三十四回 歸單單夫妻分別 降遼國宋將班師

第三十五回 到三關忠佞談言回 本國宋帥復旨

第三十六回 楊宗保顯聖逐黑利 狄元帥班師參聖上

第三十七回 奏訴前因明君剖斷 敘談遠別狄後見親

第三十八回 南清官姑嫂談心 趙王府娘兒聚首

第三十九回 論功封爵狄青升王 立志報仇番女密訪

第四十回 番公主相府訴夫冤 龐國丈書房思苟合

第四十一回 薦行刺龐洪托友 居王府狄青思妻

第四十二回 假結姻緣奉旨完娶 真迎花燭不進洞房

第四十三回 平西王守義卻歡娛 狄太后知情調兒媳

第四十四回 從母命遇害卻除害 報夫仇圖殺反被殺

第四十五回 魯莽將奪首級報信 刁佞黨乘機隙施謀

第四十六回 奏冤陷玄天收寶 命審斷宋帝差臣

第四十七回 審疑案二忠辭明 完民飢包拯回 朝

第四十八回 包公奉旨審疑案 楊滔委曲掩真情

第四十九回 詢丫環真情透露 賺風姣曲折詳訴

第五十回 露奸謀楊戶部招供 圖免罪龐貴妃內助

第五十一回 勘奸謀包公復旨 消罪案宋帝偏親

第五十二回 悔前非楊滔改過 送骨柩張忠往遼

第五十三回 遼邦主假貢天朝 龐國丈婪受賄利

第五十四回 國丈通遼害狄 青宋主信讒惑奸計

第五十五回 驗假旗狄青觸君 求赦罪莽將飛報

第五十六回 平西王死中得活 嘉柘王發配功臣

第五十七回 龐國丈圖謀托驛丞 平西王起解游龍驛

第五十八回 到驛所平西王遵旨 囑王正龐國丈催書

第五十九回 存厚道驛丞告害 點門徒王禪賜丹

第六十回 裝假病真誠囑託 遵師言詐死埋名

第六十一回 莽將軍飛報凶信 仁慈主悔憶功臣

第六十二回 眾文武祭奠平西王 二將軍遷柩天王廟

第六十三回 靈丹藥狄青還魂 天王廟仙師賜寶

第六十四回 接公主二將回 本邦 觀星象崔爺斷武曲

第六十五回 西遼國犯界興師 大宋朝君臣議敵

第六十六回 宋帝開兵思勇將 包公夜月訪英雄

第六十七回 忠誠直告王正原謀 代主分憂包公密訪

第六十八回 包公密訪賺英雄 武曲埋名見鐵面

第六十九回 訪遇英雄包公勸仕 金鑾立狀國丈僉輸

第七十回 包龍圖立狀開棺 武曲星埋名又現

第七十一回 活英雄國丈忍氣 復君命包拯抑奸

第七十二回 輸立狀龐洪降級 承君命五虎提兵

第七十三回 救三關五虎興師 言譏誚兵部忿氣

第七十四回 破大敵宋遼對壘 立功勞石玉交鋒

第七十五回 張將軍出敵抵遼將 焦豪傑山林救英雄

第七十六回 遇英雄張忠勸仕 逢勇漢元帥收留

第七十七回 破遼營狄元帥奏功 敗番將新羅國添兵

第七十八回 薦大將遼主復兵 伐新羅宋軍大戰

第七十九回 遼將軍逞勇被擒 狄元帥沙場破敵

第八十回 迷魂陣密困英雄 開陽鏡大破妖法

第八十一回 劫宋營烏山羅中計 敗回 國麻麻罕捐軀

第八十二回 聞兵敗新羅國議降 允投順狄元帥班師

第八十三回 奉帥令孟將軍報捷 伐西遼扒山虎破關

第八十四回 懼大宋遼王逢野道 議破敵老祖領兵符

第八十五回 施法寶花山逞能 遇妖術虎將被陷

第八十六回 鬼谷師靈丹救將 花山祖賽法沙場

第八十七回 鬥法術花山逞能 收野道王禪借寶

第八十八回 勸番君仙母善點化 離單單公主再西行

第八十九回 鎮妖球雲內收蛇怪 飛山虎夜裡劫遼營

第九十回 收野道夫妻重聚會 遵師命鸞鳳再分離

第九十一回 西遼臣懇切求和 狄元帥仁慈允降

第九十二回 遼王貢獻珍珠旗 宋將驗明傳國寶

第九十三回 五虎將平西還國 狄元帥奏凱班師

第九十四回 成大功歸家見母 復聖旨當殿參君

第九十五回 當金殿試驗真旗 達朝廷鳴攻國賊

第九十六回 搜相府貪贓敗露 證國賊瓜葛相連

第九十七回 嘉柘皇違法私親 平西王榮封賜爵

第九十八回 孫兵部回 朝到案 包龍圖審斷群奸

第九十九回 定奸罪包公上本 溺貴妃宋主生嗔

第一○○回 狄太后掃除君側 龐貴妃絞死宮中

第一○一回 正典刑奸臣被誅 憶妃子宋主傷情

第一○二回 遵國法龐孫回 籍 敘奸苗作惡多端

第一○三回 肖天鳳領守三關 張將軍洞房花燭

第一○四回 蘇都督入贅納英雄 安樂王奉宣朝太后

第一○五回 遵宣詔公主到中原 大聚會狄府排筵宴

第一○六回 平西府骨肉談心 狄王爺達呈貢禮

第一○七回 八寶女朝參天子 李太后主結姻緣

第一○八回 平西王請旨榮歸 佘太君宴邀狄眷

第一○九回 狄太后姑嫂還鄉 安樂王閒中判斷

第一一○回 修狄墳張文料理 送榮歸兄弟同心

第一回 到家鄉狄爺拜探 復聖旨包拯回 朝

第一一二回 完祭祖太后返駕 大團圓五將榮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