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泄

五更泄

病證名。清晨五更時即泄。即腎泄,又名五更瀉、五更溏泄、晨泄、瀼泄。多因腎虛所致。《病因脈治·泄瀉論》論五更泄瀉有腎虛五更泄瀉、酒積五更泄瀉、寒積五更泄瀉、食積五更泄瀉、肝火五更泄瀉數種。中藥治五更瀉的首選藥物是“四神丸”,這種中成藥由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等6味中藥組成。每天中午晚上各服6g,可以獲得良好療效,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由於艾葉性熱,不宜多用,每次灸半根或一根艾條即可,每穴5~10分鐘,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

基本信息

概述

病證名。清晨五更時即泄。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腸鳴泄瀉,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腎陽虛,命火不足,不能溫養脾胃,故又名“腎泄”。又名五更瀉、五更溏泄、晨泄、瀼泄。多因腎虛所致。《病因脈治·泄瀉論》論五更泄瀉有腎虛五更泄瀉、酒積五更泄瀉、寒積五更泄瀉、食積五更泄瀉、肝火五更泄瀉數種。

簡介

五更瀉又名雞鳴泄、腎泄,中醫病症,最早記載見《張氏醫通大小府門》。該病症多見於由炎夏轉入秋涼時期,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中老年人。五更瀉的病因是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陰寒內盛所致,患者除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也要適當食療。

症狀

病人腹泄具有明確的時間性,也就是在上午的五更,也叫五更,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凌晨三點到五點的時候。腸鳴臍痛,泄後痛減,大便稀薄,混雜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漆酸冷,疲乏無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舌體胖、多有齒印,脈沉細無力。

鑑別

1.急性泄瀉

主症 發病勢急,病程短,大便次數顯著增多,小便減少。

兼見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腸鳴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舌淡,苔白滑,脈遲者,為感受寒濕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門灼熱,腹痛,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感受濕熱之邪;腹痛腸鳴,大便惡臭,瀉後痛減,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

2.慢性泄瀉

主症 發病勢緩,病程較長,多由急性泄瀉演變而來,便瀉次數較少。

兼見大便溏薄,腹脹腸鳴,面色萎黃,神疲肢軟,舌淡苔薄,脈細弱者,為脾虛;噯氣食少,腹痛泄瀉與情志有關,伴有胸脅脹悶,舌淡紅,脈弦者,為肝鬱;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為腎虛。

併發症

五更泄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腰酸腿疼,噯腐吞酸,神疲乏力

治療

五更泄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五更泄五更泄

1.明確病因,對症治療 五更瀉是中醫的一種說法。西醫認為,五更瀉只是老年慢性腹瀉的一種症狀,其本身並不是病因,可以由其他多種病因引起,如慢性結腸炎、腸結核、過敏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因此,患了五更瀉,首先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因,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2.中藥治療 有許多五更瀉患者各項檢查都正常,沒有細菌性感染因素,多數為腸功能紊亂,西醫叫功能性腹瀉。對於這種腹瀉,服中藥效果一般比較好,堅持治療一段時間,大都可以好轉或治癒。

中藥治五更瀉的首選藥物是“四神丸”,這種中成藥由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等6味中藥組成。不僅善補命門之火,而且具有溫腎暖脾、固腸止澀之功效。每天中午晚上各服6g,可以獲得良好療效,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食療法 ①取3~5個核桃的果仁,生食或炒食,每日2~3次,服用數日後,晨間腹鳴、腹痛及泄瀉會逐漸好轉,連服20天左右可望痊癒。此方對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尤為適宜。

②取適量生薑,洗淨切成薄片,用米醋浸泡24小時即可。使用時,每次用3片生薑加適量紅糖,以開水沖泡代茶,經常飲用。

③取芡實、百合、粳米各50g,加水適量煮粥,食用時加少許食鹽調味;或用荔枝肉50g,山藥、蓮子各10g,三者混和搗碎加水煎至爛熟後,再取大米50g一起入鍋,加適量水煮成稀粥。經常於每晚配餐食用,有止瀉之效。

④取補骨脂60g,浸泡在500ml白酒中,約一周后,每晚可飲用一小盅;或用補骨脂10g,豬腰子一對(洗淨切成小塊)加水煎煮一小時,調味後分2~3次食用,隔日一次,連用數次,對止瀉也有一定療效。

4.艾灸法 選命門、天樞(雙)、關元、足三里(雙)等穴位進行艾灸。艾葉性味辛溫,能回陽救逆、通行經脈、調理氣血、祛除陰寒。在點燃時氣味芳香,熱力溫和,善於竄透,能使熱力達到深部。由於艾葉性熱,不宜多用,每次灸半根或一根艾條即可,每穴5~10分鐘,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以10次為一個療程。注意艾條火焰與皮膚的距離,避免出現燙傷、起泡等不良反應。經過治療,大便成形或出現便秘應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