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住地煩惱

佛學術語,
五種住地的煩惱。又作五住地惑。指五種能使眾生執著於三界九地生死的煩惱。依《勝鬘經》所說,五種住地煩惱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此五種惑能生煩惱,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故又名住地。依《大乘義章》卷五(本)所釋,其義如下︰
(1)見一處住地︰又稱一切見住地。見是三界的見惑,此迷理之惑易斷,入見道見諦理時,一時頓斷,故云見一處。
(2)欲愛住地︰欲是欲界,愛是貪愛(即思惑),此思惑原通於貪、嗔、痴、慢四者,但以貪愛的潤生之義最強,故舉之以表示思惑。
(3)色愛住地︰色愛指色界的思惑,即指除無明、見,舍外境五欲,染著於一己色身的煩惱。
(4)有愛住地︰又稱無色愛住地。有愛即為無色界的思惑,即指除無明、見,舍離色貪,而愛著己心。
將思惑區分為三住地,乃因思惑系迷於五塵之事境而起,而此事境有內外色心的差別。即欲界多著於外界的五塵欲境;於色界,舍卻外之五欲而著於己之色身者多;無色界,則舍離內外一切色貪而著於己心。思惑性如藕絲纏綿,難以斷除,須隨欲愛住地九品、色愛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有愛住地無色界四地各九品,總計八十一品的品別次第漸斷之。
(5)無明住地︰無明指痴闇的心體無慧明,是諸惑的根本煩惱。依《勝鬘經》所說,阿羅漢、辟支佛不能斷此無明惑,只有佛能斷除。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則以生得惑為第一住地,欲界惑為第二住地,色界惑為第三住地,無色界惑為第四住地無始無明為第五住地。但《成唯識論述記》卷九視之為非極成的異說,故不依用。唯識家認為前四種住地惑為煩惱障的種子,第五種住地惑為所知障的種子。天台家則以前四種住地為遍通三界內之惑,第五種住地為界外的別惑。
[參考資料] 《成唯識論》卷八;《法華經玄義》卷五(上);《維摩經略疏》卷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勝鬘經述記》卷下;《法華文句記》卷二(下);《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瑜伽論記》卷三(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