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歷史戰爭名,時間是1928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聯合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因國民黨自稱這次戰爭是1926年北伐的繼續,故有“二次北伐”之稱。

1928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聯合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因國民黨自稱這次戰爭是1926年北伐的繼續,故有“二次北伐”之稱。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台,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為了提高身份,鞏固其在國民黨內的統治地位,蔣介石打出了“繼續北伐”的旗幟,意圖把自己裝扮成繼承孫中山未竟事業的首領,以便“理直氣壯”地號令天下,使國民黨各派聽其指揮。而此時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實力派,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也都有“北伐”之意。於是,國民黨中各派軍閥,在相互利用、相互爭奪的基礎上取得了暫時的妥協,並一致展開了同奉系軍閥的戰爭。
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通過進行“北伐”的決議。2月11日,國民政府令軍事委員會“限期完成北伐”。之後,蔣介石以“北伐”之名,對軍隊進行了重新改編。蔣介石把北伐各軍編為四個集團軍,自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團軍總司令。全軍總司令蔣介石,參謀總長何應欽。全軍共40多個軍,約70餘萬人。北伐部署是:第一集團軍沿津浦線北進;第二集團軍由津浦、京漢兩線間的魯西和直南向北推進;第三集團軍由京綏、正太兩線向東攻占石家莊,再轉京漢線北進;第四集團軍沿京漢線北上,然後四路會攻京津。當時張作霖的“安國軍”,參戰兵力約40萬。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下總攻擊令,各路戰事同時發動。第一集團軍在魯南和津浦線進展順利。7日發起攻擊,9日占郯城,10日克台兒莊,中旬占臨城、滕縣、兗州、曲阜,下旬占萊蕪、泰安,5月1日克濟南。第二集團軍發起攻擊後,在直南首克邯鄲,後受安國軍重兵相抗,苦戰於大名、彰德一帶;在魯西,則連克鄆城、巨野、濟寧。第三集團軍於4月20日衝出娘子關向石家莊進攻。
國民黨軍的北伐,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干涉。4月17日,日本政府決定出兵山東。5月3日,公然武裝進攻濟南,對濟南居民和進駐濟南的北伐軍進行大肆屠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面對日本的武裝干涉,蔣介石妥協退讓,命令部隊撤離濟南,繞道北進。
1928年5月上中旬,北伐軍繼續向奉軍進攻,相繼占領石家莊、臨沂、德州等地。5月19日,蔣介石調整部署,以第一、二集團軍擔任津浦線,第三集團軍擔任京綏線、第四集團軍擔任京漢線,兵分三路,進逼京津。北伐軍很快占領綏遠和大同、張家口、保定、滄州等地。張作霖見大勢已去,於6月3日退出北京。6月4日,張作霖在退往瀋陽途中,經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炸死。6月8日,閻錫山部進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統一告成”,蔣、馮、閻、桂聯合的“二次北伐”,也隨之宣告完成。
蔣馮閻桂聯合進行的“北伐”,實際上是國民黨新軍閥與北洋軍閥爭奪北中國統治權的戰爭。這次北伐,儘管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除了新舊軍閥間的矛盾和鬥爭,但舊的矛盾和鬥爭很快就為國民黨新軍閥間的矛盾和鬥爭所取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