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日

二孩日

二孩日是廣東一家公益組織倡議的,提出每年“2.22”設為的“二孩日”,並在2016年2月21日舉行首個“二孩家庭日”,呼籲保障女性就業權,增加對托幼、兒科等領域的公共投入,創造適宜“二孩”成長的社會條件。

設立背景

二孩日二孩日

伴隨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落幕,全面二孩政策隨之落地。面對全面二孩政策,公眾的心態可謂愛恨交加,一方面希望為孩子添個伴兒,而另一方面卻對生育所帶來的壓力心憂不已。不可否認,在醫療、教育、住房等“大山”的重壓下,很多人已經感覺不堪重負,一旦再次生育二孩,經濟、精力等方面的負擔可想而知。

就報導中要求設立“二孩日”的呼聲來看,公眾的吐槽佐證了生育成本和壓力的巨大。對於育齡夫婦來說,按照當前一個孩子16歲之前平均撫養成本20萬元計算,一旦生育二孩之後,經濟壓力不容小覷。對於大多數適孕群體來說,正處於工作難找、競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的社會現實中,很多企業不願意雇用女性或者未孕女性,無形中增加了女性生育壓力。同時,在一些家庭中,第一個孩子還對二孩秉持偏見,並不希望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愛。

應該說,假如育兒壓力無法減少,即便放開二孩,恐怕也難以產生積極的效果和作用。尤其是,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生活成本、工作壓力更加沉重,很多家庭只能將生育二孩當成一種無奈的奢望。根據統計,早在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之初,衛計委曾經稱約有1100萬對夫婦符合政策條件。但截止到2015年8月,中國只有70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申請率只有6%。如此來看,在沉重的育兒負擔面前,加之多重因素的影響,二孩出生率可能並不會如預期中一樣。

在國外一些國家,為了減輕育兒成本、鼓勵生育,國家出台了大量的激勵性做法。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11年,OECD的33個成員國平均將本國GDP的2.55%投入到家庭福利政策上,這些政策大體上包括現金補貼、基礎服務、減稅等等。2013年,有三分之二的已開發國家擁有鼓勵生育的政策。但是,即便如此,這些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也依然在低位徘徊,並沒有出現強烈的反彈,而這不僅僅是經濟壓力的考量,還與生育理念具有直接聯繫。

如此而言,倡導設立“二孩日”,正是公眾對育兒壓力減輕的主觀表達。從這個方面來看,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同時,還應該完善家庭福利政策,改善就業環境,減少育兒壓力,改變育兒觀念。生育權的實現,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將人口國策與生育權保障相協調,在制度保障層面實現破冰。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全面二孩政策所帶來的後顧之憂,讓二孩生育不再成為一個沉重的社會話題。

設立原因

2016年是中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該調查顯示,“二孩”帶來的最大壓力不是經濟,而是兩個孩子之間的公平問題。超過一半的“二孩”家庭表示,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不僅要面臨“一孩”家庭面臨的絕大部分問題,而且會產生新的問題,例如小到兩個孩子睡前搶母親,大到出現“爭姓”、“爭養”等情況。有家庭苦嘆:“育兒難、育兩孩更難”。故而倡議設立“二孩日”。

設立爭議

贊成

二孩日二孩日

早也盼晚也盼,終於盼到“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了,孰料接踵而至的是生育二孩壓力,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倡議設立“二孩日”非常必要,但長江時評筆者認為,“二孩日”做比說更重要,不能停留在呼籲,說只能是引起“高度重視”,做才是為生育二孩紓解壓力,創造條件。

雖說以極端方式堅決不要弟弟妹妹的“老大”屬少數,但某種程度也代表了新一代的人生觀,如果說他們是為了守住父母對自己的愛,不如說是拒絕與他人分享,是極端個人主義,自私的表現,雖說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但團結協作不可或缺,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如此自私,如此拒人於千里之外,如此唯我獨尊,精神變得如此脆弱任性,如此不堪一擊,就不是他們的個人問題了,說嚴重點我們真的為我們的民族前途而擔憂。

其次,雖說女性就業權是生育二孩的次生壓力,但也不得不讓有生育二孩願望的家庭有所顧忌,畢竟添口就要吃飯,由此增加的家庭經濟負擔,不得不讓他們有所準備,如果因為生二孩而丟掉工作,或像有的單位那樣,對懷孕女工要求“主動辭職”,生育二孩確實“壓力山大”,猶豫不決,甚至放棄二孩生育就會在所難免。

“二孩”家庭為社會發展增加新動力,紓解二孩壓力,創造適宜“二孩”成長的社會條件,不僅是為生育二孩的家庭排憂解難,更是為社會排憂解難,對此,長江時評認為只設立“”二孩日還不夠,設立“二孩日”,做比說更重要,因為生二孩壓力不單來自“老大”,其自私更是我們成人世界在他們身上的反映,說服“老大”自覺繳納弟弟妹妹,學會與他人分享,除了大力宣傳二孩的好處,我們成人應該為孩子做好榜樣;還有女職工就業權的問題,畢竟有能力做全職太太的少之又少,還有入托幼接受教育、兒科等領域的公共投入問題,我們不僅應該宣傳,更需要去做,去保障女性就業權,對歧視女職工乃至孕婦的單位予以堅決打擊,去增加公共投入,為“二孩”創造適宜成長的社會條件。

反對

自全面放開二胎以來,從大孩逼母親流產,到大孩宣稱要多分財產,一時間,大孩二孩勢不兩立的新聞屢見報端,二孩儼然成為新怪獸,破壞了家庭幸福。然而,無論是子女雙全的娛樂明星,還是我們身邊所見到的二孩家庭,大多是和睦相處,相得益彰。固然,孩子會產生吃醋、嫉妒、自控力差等負面情緒,卻並不單獨存在於兄弟姐妹之間,同學、小夥伴們往往也會如此,“兩個孩子睡前搶母親”,關鍵在於家長正確引導,正如網路上千篇一律的“大孩不容二孩”故事的確有,但並非占大多數,往往是一些新媒體為了追求奇特性和點擊率而片面放大。

至於出現“爭姓”、“爭養”問題,就更不靠譜。以往獨生子女,父母為了傳宗接代會出現姓氏爭議,現在可以生兩個孩子了,紓解矛盾的幾率擴大了一倍,怎么也成了二孩之弊?還有養育的負擔和壓力,很多夫妻在生育孩子前都會全盤考量,量力而行,不會貿然生育,相反,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即便是一個孩子或一串孩子,依然視孩子為累贅。由此可見,“育兒難、育兩孩更難”是將新時代的生育難題,例如女性就業難、養育成本高過度集中於二孩身上,人為誇大二孩的衝突,有失偏頗。

心理學有個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少年兒童比成人更易於接受暗示。生育難題自古便有,現代社會更是各式各樣,在二孩問題上,將個別孩子、個別家庭的不正常反應甚至極端反應過度放大,或專門設立“二孩日”,會對其他家庭和孩子產生不良暗示,久而久之形成重要的心理取向及輿論氛圍,會影響二孩也會影響到大孩的健康成長。

必須看到,生育二孩,既有養育成本、女性工作等壓力,也為社會發展增加新動力,既要重點關注,也要積極對待。保障女性就業權,增加對托幼、兒科等領域的公共投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正視親職教育、人格教育的誤區,預防和糾正少年兒童的心理、行為偏差,創造適宜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社會條件,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方向,也是確保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安全螢幕障。大孩也好,二孩也罷,都應該得到家庭關愛,社會呵護,而不應該區別對待。單獨將“二孩”拎出來,,有失公平,會擴大矛盾,引發衝突,影響和諧。故而,那種以偏概全的“二孩日”不設也罷。

媒體點評

二孩日二孩日

廣東這家公益組織開展的聚焦二孩現象活動還是挺有意義的。二孩時代的到來,是一種複雜的現象,這裡面必然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困擾,既有心理的,也有身體的。既有經濟的,也有工作的。既有老人的,還有孩子的。既有家庭的,也有社會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迎接二孩時代的到來做些事情。

但是,環球網評論筆者對於將每年2月22日設定成中國內地的“二孩日”還是有話要說的。眼下,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為了表達對某個群體,某種現象的重視,就習慣於設定一個“日”。尤其是最近這幾年全國陸陸續續的出現了很多“日”,比如給記者,給環衛就設立了一個專門的“日”。問題是有了這些之後,記者的權益得到維護了嗎?環衛工人的權益得到保障了嗎?無非是到了那一天的時候,風風火火的搞點活動而已。那一天過後,也就平平淡淡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統計,目前我們的各種“日”究竟有多少了,什麼交通日、安全日等等,如果把所有的這種日子加在一起估計我們都記不住了。各種日子當天的時候都是風風火火,過後就是一片冷寂。也只有懸掛的各種橫幅和發放的材料落滿塵埃了。其實,表達對某個群體的關注,對某項事業的關注,需要的不是專門設定一個日子,而應該是一年365天的關注,只有這種關注是持久的,是真心的,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就拿關注二孩現象來說,即使設立“二孩日”的建議得到回應,也未必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對於二孩現象的關注,需要實實在在的做些事情。比如說,我們如何解決二孩時代的誰來看護孩子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如何解決生孩子女職工的崗位問題?我們如何讓生育了二孩的女職工還能返回到崗位上?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因為女職工回家生孩子後的企業生產問題?還比如說,二孩時代到來了,我們的幼稚園、學校的承載能力如何提升?我們更應該關注的還有大孩和二孩的和睦相處的問題。

這些都是複雜的,卻也是需要“馬上就辦”的事情。這需要政府部門的採取措施,這需要社會組織的做些事情,這需要市民自己的克服困難,這還需要專家學者的真情關注。只有方方面面都來關注二孩現象帶來的困惑了,二孩的問題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

關注二孩現象,需要的不是一個專門的日子,就別再倡導設定“二孩日”了,形式遠遠不如實際行動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