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倍距離

二倍距離

《二倍距離》是台灣詩壇“現代派”成員林亨泰的作品。2010年1月,這首詩出現在北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學等五校自主招生考試題目中。詩文的第一段講述生與死的問題,第二段講述時間與空間。

基本信息

詩歌正文

你的誕生已經
誕生的你的死
已經不死的你
的誕生已經誕
生的你的死已
經不死的你
一棵樹與一棵
樹間的一個早
晨與一個早晨
間的一棵樹與
一棵樹間的一
個早晨與一個
早晨間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

詩歌作者

林亨泰作品林亨泰作品
林亨泰, 一九二四年生,台灣彰化人。一九五○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詩評論家,笠詩社發起人之一,首任主編。著作有詩集《長的咽喉》《爪痕集》等, 曾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著有詩集《林亨泰詩集》(1984)、《跨不過的歷史》(1990)等,評論集《現代詩的基本精神》(1968)、《見者之言》(1993)、《找尋現代詩的原點》(1994)等,教育論集《J.S.布魯那的教育理論》(1968),並譯有《保羅·梵樂希方法序說》(1969)一書。

解說

附2:《讀書》2004年第四期熊秉明老先生對本詩的解釋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
熊秉明
這首詩在內容上有濃厚的哲學意味。在語言上則又頗為晦澀。一定有人覺得這首詩怪誕不可解,我現在來寫這一分析文章,覺得這首詩很清楚明白,然而要解釋,卻不容易。 全詩的結構分為三節。第一節和第二節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同。第一節說一個主體:“你 ”。說你的生與死。第二節說“之間”。“之間”是兩點之間的距離,有兩種不同的距離:空間裡的距離和時間裡的距離。兩倍距離之間是打通的,因為時空本是不可分的。第三部分似是一個結論。為了解釋的方便,我們按閱讀的順序把詩句截為若干段,一段一段地去說明。從語法構成去看,第一節只是一句話,並且沒有說完。第二節也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完,一段一段地去解釋,只是不得已。
第一節 這一節說生與死。主詞是你,這一句說你的生與你的死。
你的誕生——“誕生”在這裡是一個名詞。“你的誕生”抽象地指一個存在者(你)的起點,指“你”來到世間的這個事件。“你的誕生”只是一個主語,有待賓語的補充才是一 個完整的句子。所以說了這個主題滯後,這事件是否已經發生,或者尚待發生,或者已經 落空(流產、夭折),我們都不知道。這四個字可能是一個作家在妻子懷孕後他寫給未來 的孩子的信的開頭。你的誕生已經誕生——讀到這裡,一個句子已經完整。“你的誕生”得到了說明。我們知道“你”這個存在者不是假想的、期待著的,而是來到實際的人世間了。 所以這裡的兩個“誕生”——你的誕生已經誕生——好像指同一件事,可以被認為是無謂的重複,范了叨叨的邏輯(Taotology)的語病,其實不然。“誕生(一)”抽象地指一個存在的開端,“誕生(二)”指此開端已經成為事實。“誕生(一)”是名詞,“誕生(二)”是動詞。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在前面說“你的誕生……”是完整的句子,現在,又加上了“ 的你”,使原先的完整句式變成一個具有冗長的附加成分的代詞的“你”。這裡的兩個“你”也不是單純的重複。“你(一)”只有作為對話第二人稱的意義。至於“你(二)”則是“已經誕生的”一個存在者,你正是具體的、有血有肉、握著小拳頭嘶喊他的存在的事實和權利的嬰兒了。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看見生,理應感到生的可喜,家中有新生兒是一喜事。悲 觀而善感的人也許聯想到生之苦,未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艱辛和苦難。而哲學家看見生立即想到死,這是哲學家共有的惡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