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遺子與拿破崙

乾隆遺子與拿破崙

法國著名作家勒內·韓的作品,2008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講述以乾隆嘉慶皇帝時期為背景,乾隆私生子去探秘英國不成反而淪落為勞工,並與拿破崙產生深刻友誼的故事。1821年,拿破崙病逝。君昱甘願為拿破崙守墓二十年,直到這位皇帝的遺骨被運回法國,他才離開南大西洋上的這座孤島,回到闊別三十載的故鄉熱河。該書情節曲折動人,深受讀者好評。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封面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夏多布里昂在其巨著((墓外回憶錄》里,曾提及拿破崙流放聖赫倫那島時在其身邊做事的中國僕人。當時的回憶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裡也有相關描述。遠離故國的中國苦力在聖赫倫那受盡英國殖民者的剝削和蔑視。有證據表明,拿破崙卻對“他那些可憐的中國人”流露出友好之情和憐憫之意,甚至臨終前還給他們留贈一筆錢作為回國的路費。

小說《乾隆遺子與拿破崙》的作者從歷史資料的隻言片語中獲取靈感,發揮豐富自由的想像,構想了拿破崙與中國人的相遇與對話。為使這一對話能夠平衡地展開,作者刻意塑造了乾隆大帝非婚生子君昱這個人物。1810年,年已四十的君昱受嘉慶皇帝派遣,秘密搭乘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意欲前往英國探察這個“蠻夷”之地的國力究竟如何——其時英國人為獲準在廣州等口岸經商而一直煩擾清政府。被英國水手偷走了所有錢財,身無分文的君昱被趕下船,淪落為聖赫倫那島上的華人奴隸。肩負秘密使命的中國皇子轉而為已成英國人囚徒的西方皇帝盡忠效力。患難與共之中,兩個人相互接近,彼此同情。1821年,拿破崙病逝。君昱甘願為拿破崙守墓二十年,直到這位皇帝的遺骨被運回法國,他才離開南大西洋上的這座孤島,回到闊別三十載的故鄉熱河。

作者簡介

法國著名作家勒內·韓,中文名字韓輝,1930年生於法國東部勃艮第大區名城第戎。生父韓涵,早年黃埔軍校學員;生母張夢蕙,追求民主進步。他們當年一同留學法國,先後在巴黎和第戎大學就讀。

1934年,其父母分別應召緊急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勒內·韓被託付給第戎附近佩里涅村農民高鐸家寄養。隨著時間推移,這對純樸的法國夫婦實際上成了小韓輝的真正父母。在他們含辛茹苦的撫育下,勒內·韓勤奮學習,不懈進取,在第戎和巴黎攻讀,品學兼優,畢業於有名的國立政治學院。1952年進入國家廣播電台工作,歷任記者、編輯、海外部主任等,

1986年出任國家電視三台台長,曾受聘擔任上海電視節評審。他身為華裔,卻不會一句中文,完全是典型的法蘭西人。 韓輝的父母自當年回國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誰也沒有再返法國。直到1972年台灣短暫之行,韓輝才幸得與升為高官另立家庭的生父一見。90年代,他曾偕法國妻子先後到連雲港尋根,並去上海、蘇州、北京等地找尋親人。初到北京,據說母親還健在;但因時間有限,母子無緣相見。而後他再去之時,不料老人已經過世。這是他終身的最大遺憾。

1992年,勒內·韓發表自傳體小說《勃艮第的一個中國人》,榮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和“扶輪國際文學獎”等。

1994年,他又推出姊妹篇尋根小說《一個勃艮第人在中國》。這兩部著作均已譯成中文,後由上海求索影視製片有限公司改編為18集電視劇《走出凱鏇門》,在兩國熱播大獲成功,至今仍在播出。 勒內·韓筆耕不止,於1998年初由法國普隆出版社再推新作《聖赫倫那島上一個中國人》,受到讀者歡迎和媒體好評;現出版的中譯本題為《乾隆遺子與拿破崙》。

目錄

致中國讀者(代序)

第一章 西渡歸來盼召見 幽居茅屋訴衷腸

第二章 父子巧遇不相識 師生初議朝中事

第三章 朝貢爭觀怪洋夷 宮前約會轎中人

第四章 窘迫不已吐心聲 淑女掀簾露麗質

第五章 與師傅談論夷務 斥英使拒行跪禮

第六章 欲就婚事求恩準 更恨英使生事端

第七章 神甫登門傳旨意緩婚潛心學夷語

第八章 乾隆駕崩幻想滅 額娘領養小香雲

第九章 受嘉慶書房召見 奉密旨出使西洋

第十章 偕女同行抵廣州 冒險登上瑪麗號

第十一章 首航諸海長見識 香雲險些遭強暴

第十二章 慘遭水手趕下船 落難聖島為奴僕

第十三章 同為天涯淪落人 相依互慰度苦難

第十四章 英艦押來大戰犯 本人被派當僕役

第十五章 專為長林樓背水 誤入波拿巴臥室

第十六章 囚徒原是法皇帝 英使求見為哪般

第十七章 父女背水苦中樂 皇帝臥病去護理

第十八章 陛下垂危好堪憂 守夜親近吐身世

第十九章 不怕當局找麻煩 甘為君王送壽終

第二十章 山泉邊長年守陵 女兒信催人淚下

第二十一章 滿含辛酸歸故里 法皇告誡當警世

附錄

拿破崙一世遺囑(摘譯)

聖島今昔與拿破崙

聖島新遊記

作者簡介

譯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