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遺子與拿破崙》

《乾隆遺子與拿破崙》

小說《乾隆遺子與拿破崙》的作者從歷史資料的隻言片語中獲取靈感,發揮豐富自由的想像,構想了拿破崙與中國人的相遇與對話。為使這一對話能夠平衡地展開,作者刻意塑造了乾隆大帝非婚生子君昱這個人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夏多布里昂在其巨著《墓外回憶錄》里,曾提及拿破崙流放聖赫倫那島時在其身邊做事的中國僕人。當時的回憶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裡也有相關描述。遠離故國的中國苦力在聖赫倫那受盡英國殖民者的剝削和蔑視。有證據表明,拿破崙卻對“他那些可憐的中國人流露出友好之情和憐憫之意,甚至臨終前還給他們留贈一筆錢作為回國的路費。
1810年,年已四十的君昱受嘉慶皇帝派遣,秘密搭乘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意欲前往英國探察這個“蠻夷”之地的國力究竟如何——其時英國人為獲準在廣州等口岸經商而一直煩擾清政府。被英國水手偷走了所有錢財,身無分文的君昱被趕下船,淪落為聖赫倫那島上的華人奴隸。1815年,拿破崙的到來改變了君昱的生活。作為島上唯一一個會講英語的中國苦力,肩負秘密使命的中國皇子轉而為已成英國人囚徒的西方皇帝盡忠效力。患難與共之中,兩個人相互接近,彼此同情。1821年,拿破崙病逝。君昱甘願為拿破崙守墓二十年,直到這位皇帝的遺骨被運回法國,他才離開南大西洋上的這座孤島,回到闊別三十載的故鄉熱河

作者簡介

法國著名作家勒內·韓,中文名字韓輝,1930年生於法國東部勃艮第大區名城第戎。生父韓涵,早年黃埔軍校學員;生母張夢蕙,追求民主進步。他們當年一同留學法國,先後在巴黎和第戎大學就讀。1934年,其父母分別應召緊急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勒內·韓被託付給第戎附近佩里涅村農民高鐸家寄養。隨著時間推移,這對純樸的法國夫婦實際上成了小韓輝的真正父母。在他們含辛茹苦的撫育下,勒內·韓勤奮學習,不懈進取,在第戎和巴黎攻讀,品學兼優,畢業於有名的國立政治學院。1952年進入國家廣播電台工作,歷任記者、編輯、海外部主任等,1986年出任國家電視三台台長,曾受聘擔任上海電視節評審。他身為華裔,卻不會一句中文,完全是典型的法蘭西人。韓輝的父母自當年回國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誰也沒有再返法國。直到1972年台灣短暫之行,韓輝才幸得與升為高官另立家庭的生父一見。90年代,他曾偕法國妻子先後到連雲港尋根,並去上海、蘇州、北京等地找尋親人。初到北京,據說母親還健在;但因時間有限,母子無緣相見。而後他再去之時,不料老人已經過世。這是他終身的最大遺憾。1992年,勒內·韓發表自傳體小說《勃艮第的一個中國人》,榮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和“扶輪國際文學獎”等。1994年,他又推出姊妹篇尋根小說《一個勃艮第人在中國》。這兩部著作均已譯成中文,後由上海求索影視製片有限公司改編為18集電視劇《走出凱鏇門》,在兩國熱播大獲成功,至今仍在播出。勒內·韓筆耕不止,於1998年初由法國普隆出版社再推新作《聖赫倫那島上一個中國人》,受到讀者歡迎和媒體好評;現出版的中譯本題為《乾隆遺子與拿破崙》

目錄

致中國讀者(代序)/1
第一章西渡歸來盼召見幽居茅屋訴衷腸/1
第二章父子巧遇不相識師生初議朝中事/8
第三章朝貢爭觀怪洋夷宮前約會轎中人/21
第四章窘迫不已吐心聲淑女掀簾露麗質/33
第五章與師傅談論夷務斥英使拒行跪禮/36
第六章欲就婚事求恩準更恨英使生事端/49
第七章神甫登門傳旨意緩婚潛心學夷語/56
第八章乾隆駕崩幻想滅額娘領養小香雲/64
第九章受嘉慶書房召見奉密旨出使西洋/76
第十章偕女同行抵廣州冒險登上瑪麗號/85
第十一章首航諸海長見識香雲險些遭強暴/100
第十二章慘遭水手趕下船落難聖島為奴僕/114
第十三章同為天涯淪落人相依互慰度苦難/127
第十四章英艦押來大戰犯本人被派當僕役/140
第十五章專為長林樓背水誤入波拿巴臥室/152
第十六章囚徒原是法皇帝英使求見為哪般/164
第十七章父女背水苦中樂皇帝臥病去護理/180
第十八章陛下垂危好堪憂守夜親近吐身世/195
第十九章不怕當局找麻煩甘為君王送壽終/211
第二十章山泉邊長年守陵女兒信催人淚下/222
第二十一章滿含辛酸歸故里法皇告誡當警世/235

前言

本人最明顯的特點是,身為中國人,卻出生在另一個國度——法蘭西。正常說來,法蘭西不應該是自己的祖國。在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對於本該出生並生活的故土中國,除曾讀過一些西方媒體關於中華帝國的出版物之外,我誠然知之甚少。自己處於法國的實際經歷和對中國的完全想像之間,不知最終如何是好,很長時間我一直受此困擾。
有一天,我從書中發現,法國和中國實體上、地理上同屬一塊大地,一個大陸,即歐亞大陸。我心中所感到的兩個國家,各自位於這個遼闊大陸的兩端,法國在西端,中國在東端,並且相距一萬多公里。然而,我不禁覺得兩國都在同一地域,彼此不被任何大洋或大海隔開,山水相連,徒步可達。於是,這種想法開始帶給我一大欣慰。要從兩個遙遙相對的吸引力之間尋求某種接近之情,便在我身上油然而生。發現法中兩國同屬一個地域,也利於緩解我個人之前所受的困擾,使那一直缺乏的內在連線得以建立。
自這一發現之後,對兩千多年來持續不斷地發生在連線遠西和遠東這塊土地上的人文交往,我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並潛心地探究著。從亞歷山大大帝東進史詩,漢朝時代羅馬人首次赴華,絲綢之路把中國錦緞源源不斷地輸往古羅馬及西方富人家中,到馬可·波羅遠遊忽必烈大汗宮廷,等等,我尋求著歐亞大陸的連線——也系我個人連線的基礎,從此一發不停。
我總如饑似渴地讀書,尤其偏重於讀那些反映歐亞大陸兩端文明相互接近的願望的故事。越讀這些作者的著作,我越加確信,自羅馬帝國以來,對於許多西方人,不論普通探險者,還是國王或皇帝,一定知道要去發現、要去征服東方最大的帝國。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已成為偉大夢想之一。而鑒於這個泱泱帝國久難接近,那些富有想像力的征服者就更加魂牽夢繞了。
接著,時光流逝了。到了17世紀,歐洲耶穌會士們才向西方揭示了他們在神秘中華帝國發現的一切。這些傳教士把嚮往中國的舊夢變成現實,對他們大量寄回來的報導、觀感和書信等,尤其法國人大感興趣。從而,這激起人們對這個遙遠帝國文明的迷戀。伏爾泰等大作家成為中華文明及風俗的推崇者。1789年大革命後,法國甚至仿效中國的殿試科舉制,選拔新的優秀人才,以取代喪失地位和世襲權的貴族。拿破崙吸收當時的思想。眾多見證表明,他與多數同時代人相反,並非對中國的偉大、強大及其文明不甚了解。如同西方歷史上的所有大征服者那樣,他也曾懷有征服東方的夢想。當然,對中國抱有野心的歐洲大君主,不是僅有他一人。拿破崙最兇惡的敵人——英國,也夢想在神奇的中華帝國紮下根來,以便揚其天生做生意的
本性。1995年,我讀了法國19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夏多布里昂的遺著《墓外回憶錄》全書。從有關拿破崙被囚於聖赫倫那島的章節之中,透過一些段落,我發現這位法國皇帝流放期間身邊曾有過中國僕人。於是,我又讀了拿破崙放逐孤島的陪伴者之一拉斯卡斯所寫的《聖赫倫那島備忘錄》。書中也言及島上英國總督曾向拿破崙派去中國奴僕一事,我便摘錄了有關敘述。我還翻閱了其他同樣主題的著作,但其中對流落這個南大西洋小島的華人奴隸似乎沒有更多、更具體的記載。
鑒於這一情況,尋求法中兩國此時直接連線的夙願引導我落實一個計畫,即構想拿破崙與中國人的相遇與對話。在聖赫倫那島上,拿破崙身為英國人階下囚,而華人則是英國殖民者的奴隸。拿破崙法國被英國及盟軍打垮,而大清帝國則被英國用炮艦強行打開門戶。通過法國戰敗皇帝和中國皇帝的子民在聖赫倫那島的關係,我想顯示中法兩國在患難與共之中相互接近,彼此同情。若按歷史事實,拿破崙代表法蘭西,而其華人僕從卻並非直接來自中國。他們都是英國艦隊強行抓來充當苦力流放孤島的可憐之人。而我意欲描寫的歷史對象之間的地位懸殊何其之大,必然導致法中兩個帝國間很難建立平衡的對話。為使這一對話能夠平衡地展開,我覺得有必要塑造一個較有分量的人物,賦予島上華人奴僕中的一個以真切的命運。我刻意塑造的這一人物,就是將其當作乾隆皇帝的遺子;眾所周知,乾隆大帝有許多非婚子女。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西渡歸來盼召見幽居茅屋訴衷腸熱河。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鄙人叫君昱,現年七十六歲。如今人老了,什麼都已看破。凡無法預料之事,尤其對“那些池塘之上,那些山谷頂上,直至那無數星星之外”種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不再總那么想人非非了……不過,餘一生之中那些最美好的年華,猶如暴風雨後的一角湛藍的天,會時不時湧上心頭。年輕時代,總有那么·股子呼風喚雨、作威作福的激情與狂熱;一到成年,容易使人在假面具下走錯路。而今,這些已不再使自己有所煥發,只能留下不寒而慄的記憶。同樣,一度何其雄心勃勃,有時似乎心滿意足,也曾為此把卑躬屈膝當作手段。我覺得,那不過是可悲的裝腔作勢罷了。因而,本人已經到了、應該到了悠然自得的歲數,與世無爭,寵辱不驚,那么之超脫,重又那么天真無邪。我很久以來就夢寐以求,想在熱河丘陵山谷深處有一處隱匿幽靜的院子。起初想法比較簡單,一旦從公職生活退下來,自己可以懷著老年人嶄新而輕鬆的心態、閒情逸緻,重溫孩童時代那種幼稚無知、快活無度的日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