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老

九老

九老,亦稱“香山九老”、“洛中九老”、“會昌九老”,相傳唐朝時,由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李元爽、禪僧如滿等九位七十歲以上的友人在洛陽龍門之東的香山結成“九老會”。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三月某日,他們在白居易家中(一說在洛陽香山履道坊)聚會,歡醉賦詩,作九老詩,繪九老圖。

由來

九老,亦稱“ 香山九老”、“洛 中九老”、“會昌九老”,包括:胡杲、吉玫、鄭據、 劉貞、 盧貞、

香山九老圖,王宏喜作香山九老圖,王宏喜作

張渾、 白居易、 李元爽、禪僧如滿等九位 七十歲以上老人。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三月廿一日, 白居易宴請胡杲、吉玫、鄭據、劉貞、盧貞、張渾六位老友聚會自己家中,並賦《七老會詩》一首,記述此事:

“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予亦次焉。偶於敝舍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

七人五百七十歲,施紫紆朱垂白須。

手裡無金莫嗟嘆,樽中有酒且歡娛。

詩吟兩句神還王,酒飲三杯氣尚粗。

巍峨狂歌教禪拍,婆娑醉舞遣孫扶。

天年高過二疏傅,人數多於《四皓圖》。

除卻三山 五天竺,人間此會更應無。”

同年夏,在龍門香山寺, 白居易又與八位老人舉行了一次“尚齒會”。此次聚會又增加了 李元爽、禪僧如滿兩位老人。詩人在《九老圖詩》中記曰:

“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於圖右。與前七老,題為九老圖。仍以一絕贈之。

雪作鬚眉雲作衣, 遼東華表鶴雙歸。

當時一鶴擾希有,何況今逢兩令威。”

白居易親自組織的這兩次“尚齒會”,以詩文酒會的形式,使與會的老人們有歌聽、有舞看、有酒喝,並鼓動老人們能歌則歌,能舞則舞,還要求每位老人都要賦詩紀勝。 白居易還請來畫工為老人們“ 寫真”(畫像),並在每位老人畫像上題上他們的詩文。 白居易對這兩次活動安排得如此周到、完美,彰顯了詩人尊老敬老的情懷。

傳承

白居易的“尚齒會”之舉,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人紛紛效仿。以尊老敬老為核心內容的“尚齒會”,在宋代長盛不衰。如 宋太宗至道(995年~997年)年間,北宋名相 李昉罷相後,曾組“ 九老會”。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九月,太尉兼西京留守 文彥博,發起“洛陽 五老會”。元豐五年(1082年), 文彥博又集洛中退休官員年高德劭者 富弼、 司馬光等13人為“ 洛陽耆英會”。

宋代以後的各個朝代,都有仿效白居易“ 九老會”形式的“尚齒會”“怡老會”。及至清代,尊老風氣日盛,對壽高百歲的老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會受到朝廷的嘉獎,如賜杖、贈匾、建“人瑞坊”等。民間社會的尊老敬賢,在我國各地的宗族祠堂、廟宇和家庭堂屋中都有體現,如放置雕刻《九老圖》(木雕、石雕、磚雕)和繪製《九老圖》壁畫及張掛《壽星圖》等傳統習俗。

1941年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和邊區參議會負責人林伯渠倡議成立“ 懷安詩社”。老一輩革命家和民主人士,如林伯渠、謝覺哉、徐特立、吳玉章、續範亭、朱德、董必武等人,被尊稱為“懷安諸老”。他們以 詩言志,以詩抒懷,抒發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寬廣胸懷和對革命的赤膽忠心,體現了他們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 董必武寫詩曰:“韻事曾傳九老圖,東都無警亦無憂。而今四海皆烽火,酬唱懷安古意浮。”

自白居易《九老圖詩》之後,以《九老圖》為母題的繪畫、書法、雕塑、瓷器等藝術作品代代相傳,層出不窮。

遼寧博物館藏現存宋代無款《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合卷,為南宋時期的作品,在有“九老圖”題材的捲軸畫中,當是最早的紙本繪畫作品。 四皓、九老,或 觀棋,或遠望,或拄杖,或會友,完全是當時文人雅士生活的寫照。清代有“ 揚州八怪”中的 金農等著名畫家的《九老圖》作品。現代和當代諸多畫家,對《九老圖》這一題材的興趣不減,有關題材的畫作層出不窮。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曾三繪《九老圖》,且都是丈二匹的宏圖巨製。

明清以後,《九老圖》題材的雕塑作品越來越多,且有以下特點:一是材質多樣,有玉雕、翡翠雕

香山九老硯香山九老硯

、石雕、磚雕、象牙雕、木雕、竹雕、核雕、漆雕等;二是形體有大有小,大有數噸之重,小到一粒果核般;三是用途各異,有的是住宅、廟宇、祠堂等建築上的木雕、磚雕、石雕,有的是裝點室內環境的屏風,有的是案頭的擺件,有的是生活器物,如筆筒、臂擱等。大型青玉雕《會昌九老圖》高114.5厘米,寬90厘米,厚65厘米,重832千克,以鏤雕、深淺浮雕和陰線刻紋等多種手法,琢成四面相通的山水人物圖景,現藏故宮博物院。

詩作

在宋代,以宴飲唱和為主要內容的文人雅集非常盛行。集會主題多種多樣,如中秋、重陽等節

香山九老,畫軸,陳洪綬香山九老,畫軸,陳洪綬

日的文酒詩會, 洛陽耆英會的十三位參與者,均有詩文唱和。北宋名宦、祈國公 杜衍曾組織“睢陽 五老會”,並繪有《睢陽五老圖》,除五老本人有詩題詠之外, 歐陽修、 晏殊、 范仲淹、 邵雍、蘇軾等18人亦次韻題詠。

下面是幾首內容涉及九老的詩作:

依韻酬太傅張相公見贈

宋 范仲淹

出處曾無致主功,南陽為守地猶雄。

醉醒往日慚漁父,得失今朝圓 塞翁。

七里河邊歸 帶月,百花洲上嘯生風。

臥龍鄉曲多賢達,願預逍遙九老中。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

宋 王安石

誰謂九華遠,吾身未嘗檐。唱篇每起予,予口 安能箝。

憶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光潔寫一鏡,迴環兩堤奩。

露坐引 衣襋,風行欹帽檐。維舟當此時,巨細得盡瞻。

試嘗論大略,次乃述 微纖。此山廣以深, 包畜萬物兼。

噓雲吐霧雨,生育靡不漸。巍然如九皇,德澤四海沾。

此山相後先,各出群峰尖。毅然如九官,羅立在 堂廉。

挺身百辟上,附麗無奸憸。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覺炎。

草樹萋已綠,冰霜尚涵淹。

頹然如九老

,白髮連蒼髯。

此山當無雲,秀色郁以添。毅然如九官,靚飾出重簾。

佩環與巾裙,紺玉青紈縑。遠之妍西施,近或醜無鹽。

變態不可窮,詩者徒呫呫。我初勇一往,役世難 安恬。

浪荒不走職,民瘼當誰砭。乖離今數旬,夢想欲窺覘。

自期得所如, 何啻釋囚鉗。念昔太白巔,下視海日暹。

朅來天柱游, 屐齒尚苔黏。猶之健飲食,屢饗亦云饜。

胡為慕攀踏,已憊且不嫌。豈其仁智心,山水固所潛。

男兒有所學,進退不在占。功名苟不諧,廊廟等閭閻。

況乃掄椽杙,其誰辨楩柟。歸歟岩崖居,料理帶與簽。

得石坐 兀兀,逢泉飲厭厭。取捨斷在獨,豈必詢謀僉。

子語實慰我,寧殊 邑中黔。玉枝將在山,當倚以葭蒹。

詩力我已屈,鋒鋩子猶銛。扶傷更一戰,語汝其無謙。

《水調歌頭 壽留守劉樞密》

宋 黃格

富貴不難致,名節幾人全。渡江龍化,於今五十有三年。歷數朝堂諸老,誰似武夷仙伯,操行老彌堅。吾道適中否,一柱獨擎天。

湖南北,江左右,屢藩宣。韓公城下,烽火靜、米斗三錢。人願公歸台鼎,我願公歸中隱,九老要齊肩。歲歲祝公壽,風月伴梅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