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校聯盟

九校聯盟

九校聯盟(C9),中國首個頂尖大學間的聯盟,北大,清華等九名校結盟。類似於美國常春藤盟校、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澳大利亞“G8”高校聯盟,2009年10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9所中國大陸名牌高校結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加強合作與交流,優勢互補,這使我國誕生了首個名校聯盟——“C9”。據“C9”聯盟部分高校負責人透露,預計最快2010年暑假,各校將開始互派交換生,互認本科課程學分。

基本信息

簡介

“九校聯盟”(簡稱C9)

九校聯盟簽字儀式九校聯盟簽字儀式
2009年10月9日至10日,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第七屆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討會。來自首批985高校的9所大學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含威海校區)校長(或黨委書記、副校長),經過討論,決定學習美國常春藤英國羅素盟校澳大利亞G8模式,成立學術聯盟“九校聯盟”,旨在互相借鑑對方的優勢學科,共同發展,會上籤訂了《一流大學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協定書》。協定書內容主要包括互換本科生研究生培養,互相承認所修學分;舉辦暑期學校(C9-SummerSchool),擴大“九校聯盟的影響”,與美國常春藤聯盟、英國羅素盟校、澳大利亞G8緊密合作;成立聯盟網站,博士學位論文互評等等內容。

成員簡介

9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英文校名:PekingUniversity),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

北京大學校徽北京大學校徽
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北京大學也是亞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學之一。在中國現代史上,北大是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等運動的中心發祥地,也是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有“中國政治晴雨表”之稱,享有極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英文名:TsinghuaUniversity),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在清華的天空中,有太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以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英文名: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是老一輩科學家和老一輩革命家共同創辦的新型理工類高校,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她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學校大力弘揚“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風,堅持“我創新,故我在”和精品辦學、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斷開拓創新的優良傳統,以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鮮明特色,培養出一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學校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科學目標,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與科研競爭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為實現“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英文名: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全國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設的高校之一,是國家“111計畫”和“珠峰計畫”重點建設的名牌大學,是中國大學“常青藤聯盟”(C9)成員。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為創建於1896年由晚清”洋務運動“重臣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一等人才”為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交通大學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和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母校,其深厚的辦學傳統,奮發圖強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國內外所矚目。這所百年學府正乘風揚帆,朝著“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英文名:NanjingUniversity),地處中國南京,是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上可溯至漢後吳永安元年,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民國早年轉變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是中國第一所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1949年國民黨當局撤離南京後易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改為現名“南京大學”,沿用至今。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及九校聯盟重要成員,中國最頂尖的著名大學之一。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亦為現代儒家思想與中國文明復興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會通與學術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榮,在教育、學術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貢獻和深遠影響。當前,南京大學的辦學事業已經掀開新的百年篇章,全體南大人正在為把南京大學建設成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英文名:FUDANUNIVERSITY)地處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素有“滬濱屹立東南冠,震歐鑠美聲名滿“的盛譽,復旦創建於清光緒31年(公元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民國年間,被確立為國立復旦大學。“復旦”校名,由復旦先賢于右任先生提出,取自《尚書大傳·虞夏》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句。其一取旦旦努力,振興中華之深義;二取“復我震旦”,反韃愛國之意志;三取光輝絢爛,自強不息之意;作為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大學,百年復旦厚積薄發,培育了一大批遍及海內外,國家各行各業的棟樑之才。如今的復旦大學已發展成一所國際著名的綜合性、研究型高校,並朝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砥礪前行。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英文名:ZhejiangUniversity),位於人間天堂杭州、美麗的西子湖畔,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底蘊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九校聯盟(C9)成員。前身是成立於1897年的求是書院,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高等學府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以嚴謹的“求是精神”作為學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執著的科學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蜚聲海內外,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如今,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浙江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之一,將通過開拓與發展,努力建設成為以“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為辦學特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英文名:Xi'anJiaotongUniversity),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其前身是1896年由晚清”洋務運動“重臣盛宣懷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為支持西部大開發,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由上海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也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與“985工程”建設的大學之一。是國家“111計畫”和“珠峰計畫”重點建設的名牌大學,中國大學“常青藤聯盟”(C9)成員。學校的使命是:致力於培養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勤奮踏實、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高尚品質的傑出人才,保存、創造和傳播知識,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學校的願景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保持領先,創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紀中葉,把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成為大師名流薈萃、莘莘學子神往、棟樑之材輩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英文名: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是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全國重點大學,創建於1920年,前身是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哈工大的發展始終受到國家的重點支持。20世紀50年代,哈工大是中國政府確定的學習蘇聯先進教育制度的兩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所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多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始終保持航天特色,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為工業化、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持自主創新,不斷主動承接國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項目,科研實力始終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哈爾濱工業大學現有哈爾濱、威海兩個本科招生校區以及深圳研究生院。國家定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努力走在東北亞高水平大學的前列。

合作模式

根據協定書,“九校聯盟”將不斷加強深層次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優質辦學資源,優勢互補,發揮人才培養中的示範與引領作用,為回響教育部985工程建設一流大學需要,成立C9聯盟。 

其主要內容有:
——實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在本科生層面主要開展課程學分互認和學生第二校園學習交
換,交換學生可以在另一學校進行一學期或多學期的學習,9校互相承認交換生在他校學習和交流期間取得的課程成績與學分。在研究生層面,依託各校的優勢學科
設立若干個學科培養平台項目,作為校際互訪研究平台,面向9校研究生接受申請,獲準者可進行為期半年或更長時間的訪學研究。9校互認訪學期間在他校取得的
課程成績與學分。
——聯合舉辦系列暑期學校,打造國際知名的“C9”教育品牌。依託各自的優勢學科,充分利用9校教師和學科的優質資源,聯合舉辦系列暑期學校,為國內外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學者開設課程和專題講座;加強與美國常春藤學校聯盟、英國羅素盟校、澳大利亞“G8”等大學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擴大“C9”的國際影響。
——聯合開展教材建設,教學與教改研究;聯合建立和發布以精品課程為骨幹的學分互認課程目錄;聯合建立共享的遠程教育平台,進行遠程學習。
——建立人才培養對口部門定期交流機制,進行相互間交流、學習和借鑑。每年分招生、培養、學位和學籍與培養機制改革4個模組各召開一次研究生院業務交流研討會,並召開一次本科教務管理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會議,由9校相關部門輪流舉辦。
——聯合開展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青年導師隊伍培訓工作。
——設立9校合作聯盟專門網站,建立9校間博士學位論文網上相互評審系統,共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聯合舉辦以同專業本科生為主參加的聯合野外考察、聯合生產實習、聯合設計實習、聯合社會調查等各種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
——積極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引領我國高水平研究生培養同世界一流大學接軌。

人才培養

“九校聯盟”無疑開啟人才培養新局面,在今後我國的人才培養中起到示範與引領作用。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雖然成績卓著,卻也仍有一些瓶頸。這次會議九所高校校長所做的主題發言,對此都有議論。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說,北大一份調查顯示,83%的學生對跨學科學習感興趣。周其鳳表示,就此,北大建立了跨院系的培養體系,注重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那么,從“九校聯盟”協定來看,今後,不僅北大,9所高校的學生將因為“交換生”這一新角色在九校中的出現,而實現更好地跨學科,並且可以跨學校學習。交換生,這個以往只存在中外高校間的名詞,今後將擴展到國內高校之間,當“九校聯盟”高校中的本科學生想選修聯盟中另外一所大學某一門課的時候,他只要向對方大學的教務處提出申請,對方大學根據學生的人數等因素考慮回復其申請,申請通過,學生就可以到對方大學學習,修滿學分以後,再回原來的大學,原來的學校將承認他的課程成績與學分。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在主題發言中提出國內大學的一些誤區:一些教師對用人的考慮超過育人,一些學生對學位的追求超過學問,一些學校幹部保官、升官的心思超過治理和改革,學校的一些決策對短期資源的渴望超過對長遠育人的考慮;和美國學生比較起來,國內大學師生互動水平明顯處於劣勢。從“九校聯盟”協定來看,聯盟將對教師形成促進
作用,比如某所大學的某一門課老師教得不是很好,就會有很多的學生去申請九所高校中這門課開的最好的老師,這會給教這門課的老師帶來壓力,從而促進其改進。

另外,根據“九校聯盟”協定,各校鼓勵自己的學生報考聯盟內其他大學的研究生,也鼓勵碩士生畢業生到聯盟內其他大學去讀博士,這在某種程度上對解決高校“近親繁殖”現象有一定作用。

聯盟目標

“九校聯盟”將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求學平台,並將促進教師交流,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聯盟也讓各高校掌門人腦中的獨特想法有了實現的可能,比如建立起數位化快速通道;定期進行校長遠程戰略研討會;共享名師和優秀網路課程資源等,以此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百年,一直在探索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現代化道路。現在,大學越來越深入參與到社會發展進程中,大學定位於社會的關係需要更新,大學培養人的理念和方式也需要更新,大學必須提高效率、突出個性、形成競爭優勢。 
作為本屆大會主席、C9的發起者,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教授表示,“九校聯盟”絕不是簡單模仿英美,就像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出自己特色一樣,“九校聯盟”有自己的運作機制和內涵,九校作為中國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希望,在這個艱巨的過程中,要相互借鑑經驗,實現共同發展。“常春藤聯盟”始於體育精神的共享,哈佛、耶魯等8所學校最開始是進行學校之間的體育競賽,時間長了以後,形成了“常春藤聯盟”,這是其特色。中國“九校聯盟”的特色在於我們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到這樣一個地步,需要綜合幾所類似大學的力量,互相交流,互相取得經驗,逐漸地用共同的努力創造我們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同時創造我們大學的精神。
另一方面,“九校聯盟”也符合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勞凱聲表示,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來看,大學之間聯盟,通過資源共享,可以給學生創造更好學習的可能性,同時也促進校際之間交流,更好地利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從這些優點來看,高校聯盟有可能發展成為未來高校辦學的一個趨勢,也可能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平台

互認交換生的成績和學分,共同培養年輕學者。“交換生”這個以往只存在於中外高校間的名詞,今後也可以在國內高校之間實現了,通過這個聯盟將聯合推進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在學科建設上,9校將聯合開展教材建設,共同培訓青年教師,建立和發布以精品課程為主的學分互認課程目錄,建立共享的遠程教育平台。

此外,還將建設專門網站,建立博士學位論文網上相互評審系統,並增加以本科生為主參加的野外考察、生產實習等專業實踐活動。據了解,不僅如此,初出茅廬的“C9”還將加強與美國常春藤聯盟、澳大利亞“G8”等國際著名大學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擴大“C9”的國際影響。

特色

中國9所高校聯盟絕不是簡單的模仿,就像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出自己特色一樣,C9也有自己的特色和節奏:

中國的這9所大學的聯盟也有它自己的特色,不是在跟任何人學,而是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到這樣一個地步,可能就要綜合幾所類似大學的力量,互相交流,互相取得經驗,逐漸地用共同的努力創造中國創建一流世界大學的大學經驗,同時創造大學的精神。

就像中國在經濟上要走一條和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太相同或者是獨立自主的一條道路一樣,大學高等教育在未來的十年也要走一條自己的道路。

要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就必須提高中國的教育水平,而要強大高等教育,就要培養更多的高精尖人才。那么,高校聯盟是否將成為中國培養更多的高精尖人才的發展方向。高校聯盟是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也可能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從世界上的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大學之間的聯盟,通過資源的共享,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可能性,同時也促進校際之間的交流,更好利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從這樣一些優點來看,我覺得有可能它會發展成為未來高等學校辦學的一個趨勢。

實施

“C9”盟校教務部門負責人預計,互派交換生和互認學分最快從2010年的暑期開始。據北大有關負責人介紹,幾年前,該校就已制定了北大學生到境外高校交換學習的學分認可管理規定,因此開展“國內交換”在政策制定上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只要進入操作程式,會很快實施。

活動年表

2010年秋季學期,C9聯盟成立後的首期交流生項目啟動,招生對象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9校共開放330個交流名額,其中除北京大學醫學部專業招收10名外,其餘8校名額均為40人,對專業未作具體限制。
2011年10月12日,2011年C9-Go8國際博士生論壇(C9:中國九校;Go8:澳大利亞八校聯盟)在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開幕。這是C9-Go8國際博士生論壇為首次在中國召開,由清華研究生院承辦。
2012年7月16日,第三屆C9聯盟暑期學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班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開學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