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亦稱“自覺能動性”。指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於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們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二是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使二者統一起來,即表現出人區別於物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雖大都認識到人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但把主觀意識看作是客觀世界消極的、直觀的反映,根本不了解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因而犯了機械論的錯誤。唯心主義雖承認意識的能動性,但把它的作用加以無限誇大,根本否認客觀規律的存在和制約,認為人們可以脫離物質條件和客觀規律,任意發揮主觀的作用,這就把主觀能動性歪曲成了主觀隨意性,因而陷入唯意志論。二者都是錯誤的。

基本信息

概念總論

簡介

馬克思哲學觀點認為,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動物是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而所謂一些動物如人一樣的做某些事情,這不是主觀能動性,而是動物出於生存需要的必備活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稱為本能。動物是只有做法而沒有理論的,也就是說沒有主觀能動,不是出於意識支配的。比如小狗算術,它並不知道數
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
字的概念,而是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了解訓狗的人都知道,就是放狗糧的原理)。而一些人認為“動物也有主觀能動性,只是範圍不同”,這在馬克思哲學中是錯誤的!

人有主觀能動性

人有主觀能動性,世間萬物,人最寶貴。只是由於歷史條件不同,周圍環境的差異,每個人的能動性未必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社會的不斷發展,即使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得到加強,又逐步為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了條件。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一個本質要求。近年來,根據國際和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黨中央站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策略高度,提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並就“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做出了具體工作部署。

字面釋意

主觀 : 見“主觀客觀”。
能動性 : 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或影響作出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應或回答。人的能動性與無機物、有機生命體、高等動物的能動性有別,稱為主觀能動性。其特點是通過思維與實踐的結合,自覺地、有目的地、有計畫地反作用於客觀世界。

原理

1.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生產實踐為基礎考察人與物的區別指出:人區別於動物的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有意識地自覺地想問題、辦事情。人們應該以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為基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2. 人的自覺能動性,又叫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它包括互
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
相聯繫著的三個方面:第一,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我們通常說的“想”;第二,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做”;第三,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即通常所說的決心、意志、幹勁等。
3. 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為:第一,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隱藏於現象之中,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抽象思維能力,才能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而正確地指導人們的行動。第二,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律和條件,才能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的生活。第三,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就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十足的幹勁,需要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 人們主觀能動性又稱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類所特有的能動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識存在於我們的頭腦里,人們只能用語言表達它,用文字記錄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於客觀事物,雖然只靠單純的意識不會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但是意識卻有一種本領。那就是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訴人們,應當做什麼,以及怎樣去做,在實踐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於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這種力量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方法論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

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唯一的前提就是尊重客觀規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第二

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這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在實踐基礎上的互相轉化。

勘誤

動物有“能動性”,但沒有“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為人類所特有,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點。對動物來說,不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雖然動物也有能動性,但不能稱之為主觀能動性。動物的活動和能動性,是無意識的,和它的生命活動是同一的。某些高等動物的活動,似乎也表現出某種“目的性”、“計畫性”,能提前採取趨利避害的行動,但那只是一種在長期適應活動中形成的本能,它和人的有目的的自覺活動不同。馬克思曾經以“蜜蜂”與“建築師”的比喻,生動地闡明了人和動物活動的顯著區別。一切動物的行動,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的意志的印記,只有人才能“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支配自然界並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意識性和自覺性,表明了人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主動的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