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觀

丹陽觀

丹陽觀位於周至縣西南竹峪鄉一個面朝東方的瓮圈凹中。據記載,很久以前,這裡廟宇錯落,翠屏疊嶂,曲徑通幽,且東接經台,西臨太白,南臨雲煙萬狀的秦嶺,北眺橫若素練的渭水,中有清澈見底的溪流,是山水俱佳的道教仙境福地。

周至丹陽觀

修復中的丹陽觀 修復中的丹陽觀

丹陽觀原名“洞清庵”。歷史上,丹陽觀屢經興廢,多次易名。元碑記載,丹陽觀始建年代,遠不可考。“丹陽觀先師傳”序載,商紂時期,西伯侯姬昌於姬谷屯兵時,入兩河谷(今之啞柏兩河口)堪察地形,曾在這裡朝聖,因神廟建在土石洞內,故名洞清庵。據<丁卯集>記載,隋末江蘇丹陽人許渾,曾在丹陽觀的南溪一帶(南溪有誤,即今之鬧莊河)建造別墅,與其兄隱居,後來他出資擴建洞清庵,將該庵命名為“丹陽觀”,一直沿續到五代末。宋代以來,觀中道人又將丹陽觀改名為“洞清庵”。

國外道友來丹陽觀交流 國外道友來丹陽觀交流

元代初年,鹹陽道人王重陽大弟子馬鈺(號丹陽子)入住洞清庵,在這裡建了一座(為當時中國道教廟宇之最)“斗姥元辰樓”,使衰敗的洞清庵漸漸振興起來。後來,遇仙派內部一些門人主張“三教合一”、“釋心見性”,將佛教道觀修塔等東西引用進來,先後在此修了五層六樓的朱雀塔和玄武塔,隨後蓋起了朱雀廟、玄武廟和青龍、白虎塔廟。同時期,觀中乾道和坤道門人,在對面棲雲庵大院正中央建了一座六層 “紫雲塔”。至此,丹陽觀東、西、南、北、中五塔鼎立、盛況空前的局面形成,聲威大振,成為關中一大景色。1183年,馬丹陽去世後,道界為紀念馬丹陽又將洞清庵改名為<丹陽觀>,並在前院山門裡為他修建了一座“丹陽宮”,隨後擴修了玉鳳山、翠屏山、葫蘆山、棲雲庵、八仙洞等景點,使丹陽觀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清朝時,因太后遊歷拾麥至此,康熙帝又勒旨重建丹陽觀,並親題了匾牌,御棍四根。清末民初,丹陽觀屢遭兵焚,到解放前只留下後院、玉皇閣、三清殿、南北殿,其它30餘座廟宇已蕩然無存,經過解放後的拆除和文革破壞,現只留下一座玉皇閣。

百年來,丹陽觀許多栩栩如生、美妙傳奇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目前,為弘揚道教文化,發展旅遊經濟,建設和諧新農村,在上級有關部門、各界熱心人士及杜宗真主持和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下,丹陽觀正在恢復重建之中。

南陽玉皇廟

山門 山門

丹陽觀,又叫玉皇廟。

據史料記載,玉皇廟廟宇,興建於元代以前。

廟宇依溧河而建,四周是平原,廟宇的所在地,地勢凸顯。雖然海拔不高,沒有高山,則更顯凸豎的玉皇廟氣勢宏偉,它坐南朝北,居高臨下,步上幾百步台階可達。

玉皇廟主要建築有山門、中殿、大殿、東西碑廊。

大殿供奉著玉皇大帝,塑像高丈余,清秀、既慈祥,又有幾分肅穆;

在玉皇大帝的左右分別是太上老君和關老爺,以及兩側站立的四大天王。

東西耳房,供奉著十二聖母的神像及祖師爺的神位。

一尊尊聖母神像,既端莊又慈祥,她們集天下美女與一身。

看到十二聖母的尊顏,什麼“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統統都為之汗顏。

來此跪拜的香客,有祈求祖師爺保佑發財的、有祈求升官的、有希望生兒育女的、有希望子女皇榜高中的、有祈求夫妻和睦的……

反正,來此還願的香客,都是因為實現了自己的心愿,而來此感謝神明的。

中殿有樓閣,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東西碑廊,矗立著各路文人墨客的書法,以及由豪門大家,和達官貴人撰寫的碑文。

院內古柏參天,幽靜典雅,數百年的古樹松柏,向世人述說著,玉皇廟曾經的風雨滄桑。同時,也向後人,展示了玉皇廟古色古香的典雅格調。

雖然玉皇廟地處平原,沒有山中廟宇之幽靜;沒有山中廟宇之神秘,又遠離古宛城。但是,在古代,但凡到宛城就任的官員,都會打馬到玉皇廟,參拜玉皇大帝。因此,玉皇廟的香火整日繚繞,在周邊十里以內看玉皇廟,玉皇廟就像一團雲霧懸在空中,更像現代的“蘑菇雲”,巍巍壯觀。

加之玉皇廟瀕臨溧河便利的水上交通,同時,玉皇廟又是宛城通往新野,湖北襄陽、棗陽的必經之地。為此,這裡又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

玉皇廟歷史沿革與傳說

玉皇殿 玉皇殿

“此乃玉皇大帝賜的風水寶地也!”

據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到南陽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時,曾看到一股青煙環繞在玉皇廟的原址上空,於是他感嘆說,玉皇廟原址是風水寶地。

劉備對天發的感嘆,穿越時空,一直到了宋朝末年,才託夢給玉皇廟街張員外,在外為官的兒。於是,在張員外及其兒子的張羅下,一場浩大的工程便開始了。

玉皇廟,從宋代開始承建,到了元代,才承建完工,並開始有香客到此上香磕拜。

由於玉皇廟瀕臨溧河,所以,凡乘船南來北往的商人都要下船,到玉皇廟為玉皇大帝上香,祈求玉皇大帝保佑平安發財。

也許是人們對玉皇大帝的崇拜和信仰;

也許是南來北往的商客在玉皇廟磕拜後,旅途平安,生意興隆的原因吧!

總之,元代以後,每年玉皇廟街的正月十五廟會,也即玉皇大帝的誕辰日,廟會空前繁榮。不僅宛城周邊一百里以外的人都要來次趕會,而且襄陽、樊城,棗陽一帶的客家也要來玉皇廟趕會。

人們到玉皇廟,不僅是來趕廟會的,更多的人,則是到玉皇廟求籤的,雖然人們的願望不同,但心誠則靈,只要看看來此還願的香客,臉上洋溢的微笑,就知道,玉皇大帝有多么偉大!

有史料記載,明代,宛城曾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人民跪拜在玉皇廟的廟宇的山門之前,祈求玉皇大帝為人間播灑甘露。道長的誦經還沒有誦完,只見玉皇廟的上空,烏雲密布……

反正民間的人們,有諸多神奇的傳說,玉皇大帝就是人類的保護神。

由於人們到玉皇廟磕拜,求籤、許願,沒有不靈驗的。如此,前來許願和還願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這也是玉皇廟香火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從元代開始,古宛城的王公少爺,會從小寨門出發,乘船渡過白河,再驅車前往玉皇廟街趕會,從而使玉皇廟街的商業聲譽和廟會聲譽,在民國以前甚至比宛城還繁華。

玉皇廟街的廟會、集市,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還是方圓二十多里,村民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置、集散中心。

玉皇廟,讓古宛城的王公少爺青睞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玉皇大帝的塑像下,有一個地下暗河,和回音通道。據古人傳說,挪開玉皇大帝的塑身,便是一個暗道,將一隻鴨子放入暗道,鴨子就會在兩公里外的廟街與溧河交匯處的深潭中浮出水面。

嘩!嘩!

如果香客將耳朵貼在玉皇大帝的塑身上,還能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要是結伴的同人站在暗道口大聲呼叫,同伴就能在兩公里外的,廟街與溧河交匯處的深潭附近聽到回聲。

玉皇廟的奇妙、神秘,可能是王公少爺結伴趕廟會的另一重要原因。

為了探索玉皇廟暗河奧秘,不知有多人為此喪命。

高大的泥塑天王像 高大的泥塑天王像

人民民眾的抗日鬥爭

玉皇廟,在中國古代,不僅有過諸多傳奇。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也曾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抗日戰爭時期,在各地共產黨領導、控制和掌握的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武裝抗日鬥爭的影響下,不甘受辱、富於鬥爭精神的廣大人民民眾也紛紛行動起來,奮起抗日,在南陽盆地布下了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天羅地網。

南陽縣玉皇廟一帶的民眾自動成立以許子和為隊長的宛南抗日游擊隊(後改編為南陽抗敵自衛軍第二縱隊),襲擊日軍運送武器彈藥的車輛,打擊小股日軍。4月中旬,在民眾的配合下,全殲侵入玉皇廟的日軍30餘名。南陽抗敵自衛軍第三縱隊下屬的黃池碑小分隊及村民,英勇進行的黃池碑保衛戰,打死打傷日偽軍100餘人,大獲全勝,大滅了日偽軍的氣焰。

道教的基本思想

尊道貴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貴生——道教鮮明特色 清靜寡慾——道教行為標準 自然無為——道教生活態度 柔弱不爭——道教自我修養 返璞歸真——道教理想狀態 天人合一——道教理想狀態 天道承負——道教善惡報應 性命雙修——道教修煉要訣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義。雖然,對於道教的全部教義,諸如宗仰黃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沒能一一展開釋說。但通過這些核心而基本教義思想,相信能有助於大家真正認識和了解道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