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頜棱鯷

中頜棱鯷屬鯷科,是廣泛分布在我國沿海和印度—西太平洋海區的小型中上層鯉科(Engraulidae)魚類。

基本信息

簡介

中頜棱鯷學名:Thryssa mystax)為鯷科棱鯷屬的魚類,俗名范多。分布於朝鮮印度緬甸、馬來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南海東海黃海等海域,主要生活於淺海。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馬拉巴爾。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中頜棱鯷
拉丁名稱 Thryssa mystax(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稱 moustached thryssa
地方名稱 \
作者單位 \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鯡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鯷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屬名 棱鯷屬
拉丁屬名 Thryssa Cuvier,1817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I,14~15;臀鰭36~44;胸鰭11~12;腹鰭7。縱列鱗40~45,橫列鱗11~12;下鰓耙14~16。
體長為體高4.0~4.4倍,為頭長4.0~5.0倍。頭長為吻長5.0~5.8倍,為眼徑3.4~4.0倍,為眼間隔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0倍。
體延長,側扁,腹部具棱鱗14~17+9~12個。頭中大。吻圓鈍,吻長短於眼徑。眼較小,前側位。眼間隔中間凸出。鼻孔每側2個,位於眼前方。口大,亞下
位,斜裂,口裂伸達眼後下方。上頜稍長於下頜,上頜骨較長,後末伸達胸鰭基部的瓣方。上下頜、犁骨、齶骨和舌上均具細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12~13。鰓耙較鰓絲長。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
體被薄圓鱗,甚易脫落;鱗上具2~7連續溝、2~6箇中斷溝。
背鰭較小,位於體中部,起點位於吻端和尾鰭中間。臀鰭基部長,始於背鰭中部下方。胸鰭下側位,鰭端伸達腹鰭。腹鰭小,位於背鰭前下方。尾鰭分叉。幽門盲囊12~16;椎骨44~47。
體背部青色,體側銀白色。吻部淺黃色,胸鰭和尾鰭黃色。鰓蓋後方具一青黃色大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