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養生重在養心,保養精、氣、神。即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基本信息

養生簡介

中醫養生書籍中醫養生書籍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繫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目的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擁有健康,延年益壽,遠離疾病。《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係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么,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
養生養生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係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方法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鍊,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基礎知識

中醫養生中醫養生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範疇之中,如醫藥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欲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基本原則

為了便於掌握,中醫養生學的理論,有必要予以總結和歸納,提出若干基本原則,用以指導養生實踐。事實上,千百年來所產生的諸多形式的養生方法,正是遵循了這些基本原則。

協調臟腑

五臟六腑五臟六腑
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的順利進行。

臟腑的生理,以“藏”、“瀉”有序為其特點。五臟是以化生和貯藏精、神、氣、血、津液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傳化水谷、排泄糟粕為其生理功能。藏、瀉得宜,機體才有充足的營養來源,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故障,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而發生疾病

臟腑協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

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

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

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夏養心、長夏養、秋養、冬養;精神養生中強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訣”、“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暢通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人體經絡人體經絡
養生方法一

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通暢。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形以達郁”的鍛鍊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而無病;

養生方法二

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之說,任脈起於胞中,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調節陰經氣血;督脈亦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裡面上行,循行於背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陽脈,可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使陰經、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奇經八脈考》中指出:“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氣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脈相通,可促進真氣的運行,協調陰陽經脈,增強新陳代謝的活力。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則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諸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所以謂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諸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故身體健壯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胎,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清靜養神

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也是這個意思。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

清靜養神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大法。只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原則的運用歸納起來,大要不外有三。一是以清靜為本,無憂無慮,靜神而不用,即所謂"恬淡虛無"之態,其氣即可綿綿而生;二是少思少慮,用神而有度,不過分勞耗心神,使神不過用,即《類修要訣》所謂:"少思慮以養其神";三是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動,專一而不雜、可安神定氣,即《內經》所謂:“以恬愉為務”。這些養生原則,在傳統養生法中均有所體現。如:調攝精神諸法中的少私寡慾,情志調節;休逸養生中的養性恬情;氣功、導引中的意守、調息、入靜;四時養生中的順四時而養五臟;起居養生中的慎起居、調睡眠等等,均有清靜養神的內容。

節慾葆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而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內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葆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洩慾,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誡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係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其意義也正在於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為節慾。所謂節慾,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慾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慾,也不縱慾過度,即是節慾的真正含義。節慾可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慾葆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避免精氣傷耗,即可保精。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通暢,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

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

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類經·攝生類》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蹻、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暢通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方面內容。恰如李梃在《醫學人門·保養說》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從上述各個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注意事項

1、養宜適度養生能使人增進健康,益壽延年。但在實際調養過程中,也要適度。無論哪種養生方法,適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後,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僅於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2、養勿過偏綜合調養亦應注意不要過偏。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於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為第一;為求得益壽延年,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當然,食補、藥補、靜養都是養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則也會影響健康。食補太過則營養過剩,藥補太過則會發生明陽偏盛,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動靜失調,都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於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雖然主觀願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所以,綜合調養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要從機體全身著眼,進行調養,不可失之過偏,過偏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益壽延年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3、審因施養綜合調養在強調全面、協調、適度的同時,也強調養宜有針對性。所謂審因施養,就是指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一般說來,可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分別施養。不能千人一面,統而論之。

持之以恆

中醫養生中醫養生
恆,就是持久,經常之意。養生保健不僅要方法合適,而且要經常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斷改善體質。只有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達到目的。其大要有以下三點:

1、養生貫穿一生

在人的一生中,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最終壽限,因此,養生必須貫穿人生的自始至終。中國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整體養生法。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劉完素提出人一生“養、治、保、延”的攝生思想。明代張景岳特彆強調胎孕養生保健和中年調理的重要性。張氏在《類經》中指出:“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告誡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為一生壽夭強弱的決定性時期,應當高度重視節慾節飲,以保全精血,造福後代。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指出:“人慾抗禦早衰,盡終天年,應從小入手,荀能注重攝養,可收防微杜漸之功”。根據少年的生理特點,劉氏提出“其治之之道,節飲食,適寒暑,宜防微杜漸,用養性之藥,以全其真”。張景岳主張小兒多要補腎,通過後天作用補先天不足。保全真元對中年健壯,有重要意義。人的成年時期是一生中的興旺階段,據此特點,劉完素認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勞佚,宜治病之藥,當減其毒,以全其真”。這種“減毒”預防傷正思想,對於抗禦早衰具有很要作用。張景岳更強調指出:“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通過中年的調理修整,為進入老年期做好準備。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開始衰退。故劉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順神養精,調腑和髒,行內恤外護”,旨在內養精、氣、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氣,濟其衰弱。對於高齡之人,可視其陰陽氣血之虛實,有針對性地採取保健措施。劉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餐精華,處奧庭,燮理陰陽,周流和氣,宜延年之藥,以全其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根據高年之生理特點,適當鍛鍊,輔以藥養和食養,有益於延年益壽。古人的這種整體養生思想比較符合現代對人體生命和養生的認識。

2、練功貴在精專

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據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合理選擇。選定之後,就要專一、精練,切忌見異思遷,朝秦暮楚。因為每一種功法都有自身的規律,專一精練能強化生命運動的節律,提高生命運動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時練幾種功法,對每一種功法都學不深遠,則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種功法的規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擾,會影響生命活動的有序化,身體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云,藥無貴賤,中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練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種功法的自身規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去練,不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只要樹立正確態度,做到“三心”,即信心、專心、恆心,掌握正確的方法,勤學苦練,細心體會,一定能取得強身健身的效果。

3、養生重在生活化提倡養生生活化,就是要積極主動地把養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作、息、坐、臥、衣、食、住、行等等,必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才能給我們的工作、學習和健康帶來更多的益處。總之,養生是人類之需,社會之需,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養生,只要把養生保健的思想深深紮根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內容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套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套用範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套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鍊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鍊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各類人養生

女性養生

女性養生女性養生
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纖麥片、低脂鮮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於消除脂肪的過量攝入,而且可以消脂,同時也不會阻礙營養健康的攝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時間內瘦腰,至於肉類、海鮮則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點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較適合女性養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蓮。
2、飯後站立半個小時。其實女人腰部發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於工作學習忙,根本沒有時間來合理調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飯後至少站立半小時,可以免去脂肪淤積在小肚子上的煩惱,還省去事後彌補。
3、睡前5小時禁食。減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覺前吃東西。睡眠的時候身體不需要運動,吃下的東西全部會被身體吸收變成脂肪囤積起來。假如餓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於起床。早晨醒來後,仰臥、伸展身體。然後,四肢著地,拱拱背,讓脊柱也有“甦醒”的時間,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態,在愉快的心情中開始每一天。
5、收拾廚房。吃完飯後別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點其他的活,反正,飯後強迫自己運動15分鐘。這是簡單有效的保持體重穩定的又一方法。

男性養生

男性養生男性養生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男性的根本在於肝和腎,其中腎為水肝為木,水能生木,因此中醫認為男性最根本的還是腎。中醫提倡養腎要側重在養精蓄銳。下面就看看中醫養生學上的男性養精5法:1、寡慾
中醫里有,情動則腎動,腎動則精動。為保證腎氣的充足,我們就要控制精動,這樣心就不動。所以寡慾是男人養腎的第一條大法。2、節勞
人不可過度勞累。中醫認為,精成於血,精是血的變現。所以要保護好血。3、息怒
怒則傷肝,肝主藏血,人老生氣的話就會傷肝血,耗精。所以,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制怒,學會心平氣和地接人待物。4、戒酒
酒能夠動血。酒有生髮之性的,少飲能調動身體的生髮之機,但飲酒過度就會造成氣血的紊亂,所以喝酒要有節制。5、慎味
慎味就是不要暴飲暴食,要以五穀來養精。中醫里有一句話:五穀最養精。

老年人養生

1、不貪精
老年人養生老年人養生
老年人長期講究食用精白的米麵,攝入的纖維素少了,就會減弱胃腸的蠕動,易患便秘。2、不貪肉
老年人膳食中肉類脂肪過多,會引起營養平衡失調以及新陳代謝紊亂,易患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於心腦血管病的防治。3、不貪硬
老年人的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如果貪吃堅硬或是煮得不熟爛的食物,久而久之易得消化不良或胃病。4、不貪遲
三餐進食時間宜早不貪遲,有利於食物消化與飯後休息,避免積食或是低血糖。5、不貪熱
老年人飲食宜溫不宜燙,因熱食易損害口腔、食管和胃。老年人要是長期服用燙食刺激,還易罹患胃癌、食道癌。6、不貪快
老年人因牙齒脫落不全,飲食若貪快,咀嚼不爛,就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同時,還易發生魚刺或是肉骨頭鯁喉的意外事故。7、不貪酒老年人長期貪杯飲酒,會使心肌變性,失去正常的彈力,加重心臟的負擔。同時,老人多飲酒,還易導致肝硬化。

飲食養生

飲食禁忌

1、氣虛體質
飲食要注意飲食要注意
有氣虛的人不要吃破氣耗氣的食物,也不要吃油膩、生冷、辛辣的食物。破氣的食物有哪些,比如山楂,山楂就是會破氣的食物,雖然它可以生津開胃。除了山楂,大蒜、薄荷、柚子、金橘、橙子、蘿蔔等這些食物都不適合氣虛的人食用。
2、血虛
血虛的人不要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別喝冷飲,西瓜、雪梨都不適合血虛的人食用。
3、陰虛
辛辣帶刺激性的、溫熱香燥的、煎炸、性熱等這些性質類型的食品都不適合陰虛的人食用。陰虛的人再食用了肉桂後,會助火傷陰。
4、陽虛
本草衍義》是宋代的一本中醫著作,當中有提到:“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為其消損陽氣故也”。所以陽虛的人應禁食生冷瓜果、冷飲、鴨肉、兔肉、甜瓜等這些食物。
5、肺虛
辛辣、破氣耗氣、生冷寒涼、煎炸烤等類的食物是適合肺虛的人食用。拿石榴舉例,石榴性溫味酸,但是它會損耗肺氣,所以有肺虛的人不要吃石榴。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症和肺氣腫的患者也不宜食用。
6、脾虛
在吳儀洛的《本草從新》里有記載,甲魚是脾虛者的大忌,有脾虛的人不能食用甲魚。脾虛的人對於生冷蔬菜、寒性食品、油膩味重、堅硬難消化、辛辣刺激等類型的食品有應禁食。
7、腎虛
腎虛的人不應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能吃。如果是腎虛還伴有虛腫的人,還不能吃過鹹的食物和蔥、蒜這些刺激性的食物。生蘿蔔、生黃瓜、西瓜、洋蔥等這些食物都是不適合腎虛的人食用的。

飲食養生

蓮藕是獲得最多國寶級中醫師青睞,同時也是歷代醫家推崇的養生食物。早在公元前5世紀,周朝就有“食醫”一職,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藕原產於印度,引入我國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了。常見的藕一般分為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七孔藕又稱紅花藕,外皮為褐黃色,體形又短又粗,生藕吃起來味道苦澀;九孔藕又稱白花藕,外皮光滑,呈銀白色,體形細而長,生藕吃起來脆嫩香甜。當然七孔和九孔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方法,並不是所有的藕都是七孔和九孔。根據藕的自身特點,吃法略有不同:七孔藕澱粉含量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涼拌或清炒最為合適。
蓮藕具有多種食療效果。現代科學分析,蓮藕含有大量鐵質,具有補血作用。其豐富的維生素C、抗氧化物、多醣和多酚類則可達到抗癌效果。以中醫來說,生熟藕各具不同效果,蓮藕生吃性味甘寒,可清熱涼血;煮熟後性味溫平,有助健脾胃,《本草綱目》稱為“靈根”。
蓮藕生吃熟吃各有效果。生食可清熱、止血、散瘀,適用於經常口乾舌燥和火氣大的人。中醫著名的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共同組成,正是用來去除體內火氣、消渴除煩、滋陰潤肺,可以迅速補充體力。生藕還有清肺止血效果,早期常用來治療肺結核;且對於經常流鼻血的人,也有止血效果;女性吃藕能夠達到調血、補血,紅潤面色的效果;藕還可以清肺止血,是肺結核病人的最佳食品。藕節本身也是很好的藥材,而且營養豐富。將藕節加紅糖煎服,對於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等都有不錯的效果。
炎熱的夏季是吃藕的最佳時節,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涼拌藕片,酸甜脆爽,香辣開胃,做法簡單,是夏季的一道開胃菜。
蓮藕蓮藕
食譜推薦

材料
蓮藕,辣椒紅、尖20克,大蔥10克,醋15克,白砂糖10克,香油10克。
製作方法
1.蓮藕去皮洗淨、切片,加入醋5克和少量的水浸泡,紅辣椒、蔥分別洗淨、切末;
2.鍋中倒入適量的水燒開,放入蓮藕片煮熟,撈出瀝乾水分,盛在盤中待涼;
3.最後,加入紅辣椒末、蔥末及調味料白糖、醋、香油各10克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tips
1.買藕時要挑選藕身肥大、無傷、不變色、無銹斑、不斷節的,頂端的“鸚哥頭”越小越好。
2.做鮮藕時不要用生鐵鍋,否則鮮藕容易變色,失去白嫩的色澤。
3.藕去皮後,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色,可以將其在淡醋水中浸泡5分鐘後撈起,即可保持其玉白水嫩。
4.炒藕時,一邊炒一邊加些清水,炒出的藕絲就會潔白如玉,不易變色。
5.藕的吃法很多,既可單獨做菜,也可用作配料。鮮藕燉排骨、涼拌藕片、蝦仁藕絲、魚香藕絲都是常見的吃法,也可以做成藕肉丸子、藕餃、藕粥、藕粉糕等花樣。

睡眠保健

中醫養生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名著之一《養生三要》里說:“安寢乃人生最樂。古人有言:不覓仙方覓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氣爽,真不啻無際真人”。可見,睡眠對於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在人類生命的過程中,大約有1/3的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睡眠與健康是“終生伴侶”。祖國醫學歷來重視睡眠科學,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能眠者,能食,能長生”。美國有兩位學者,對7000人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研究,認為有7種原因可影響人的壽命,其中重要的一項是睡眠。眾所周知,人可以七天不進食,只要飲水,尚可維持生命,但如果真正七天七夜不睡覺便有生命的危險。有位生理學家用狗做實驗,每天只給水喝而不給食物,它能活25天,若連續5天不讓它睡眠,結果體溫下降4℃~5℃,再經92~143小時剝奪睡眠它就死亡了。狗死後解剖,發現它的中樞神經系統發生了顯著的形態學上的變化。可見,經久不眠,必然導致衰竭,這種結論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不要說長時不眠,就是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也有很大的損害。這是因為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有人說,睡眠是大自然的了不起的恢復劑,這是合乎事實的,經過一夜酣睡,多數人醒來時感到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睡眠不足時,第二天就顯得疲憊不堪,無精打采,感到頭暈腦脹,工作效率低,但若經過一次良好的睡眠之後,這些情況隨之消失。曾有人形象他說睡眠好比給電池充電,是“儲備能量”。確實,經過睡眠可以重新積聚起能量,把一天活動所消耗的能量補償回來,為次日活動儲備新的能量。科學研究證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勞,使腦神經。內分泌、體內物質代謝、心血管活動、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體各部組織生長發育和自我修補,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補藥”的諺語。

舒適睡覺
舒適睡眠舒適睡眠
1.仰躺,手臂在頭上伸直;同時緩緩抬起手和腳,腰部用力,然後再慢慢恢復最初的姿勢。
2.仰躺屈膝,兩臂伸直置於身體兩側,掌心及腳心著地;兩臂抬起放在大腿上,同時腰部用力,緩緩抬起臀部,堅持幾秒鐘後恢復原姿勢。
3.仰躺屈膝,兩臂伸直置於身體兩側;抬起小腿與膝蓋成90°;右腿保持不動,借用腰部力量,令左腿大腿儘量向腹部靠攏,兩腿交換做。
4.仰躺,兩手交叉置於腦後,左腿在身體右側伸直;緩緩抬起上身,同時呼氣,再緩緩復原姿勢,兩腿交換做

生活方法

說笑:笑能刺激身體,經常微笑,可使胃口大開。科學家稱,臉上皺紋出現的早晚和說話也有關係。如果說話時講究語言美,心平氣和,就能延緩皺紋的出現。

坐:一不能久坐沙發,以免骨架鬆散,精神萎靡,精力不集中;二不能蹺二郎腿,以防腿部血流不暢,影響健康。患有靜脈瘤、關節炎、神經痛、靜脈血栓者,蹺腿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烹調:長時間切菜手臂會酸脹,可抽幾分鐘時間讓兩臂下垂,放鬆肌肉,兩手快速抖動。炒菜時,可利用片刻時間,把手掌放於腦後枕骨處,肘部儘量後展,可消除疲勞。

睡覺:睡前分別搓擦腰部和足心,可暖腎固腰,減少夜尿,並能幫助入眠。躺下後用手摩腹,可健脾助運,理氣導滯,對防治腹瀉、便秘皆有益處。

洗臉:可用毛巾或雙手搓擦按摩面部,可使面部皮膚紅潤而有光澤,減少皺紋,還可消除斑塊以及防治感冒。

洗腳:經常用溫水浸泡雙腳,並用手搓擦按摩足底、足趾及足後跟,有祛濕固腎的功效,可促進足部乃至整個下肢的血液循環,有助於睡眠、降血壓、醒腦明目。

吃飯:細嚼慢咽,以便讓口中多滲出一些唾液,可健脾益胃,有助於消化吸收。同時唾液還含有免疫物質及抗癌因子,可有效防止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發生。

排毒解毒

養生保健養生保健
現代毒物學認為,凡是少量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與機體組織發生化學和物理化學作用,破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機體暫時的或永久的病理狀態,該物質被稱為毒物。它包括外來之毒和內生之毒。
外來之毒如細菌、病毒、農藥、化肥、藥物、大氣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屬污染、電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
內生之毒系指機體在其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堆積、停滯而再生之毒。中醫學認為,“毒”侵害人體,可阻滯氣機,耗傷氣血,破壞臟腑、經絡、氣血、營衛之間的正常運行,從而發生疾病與衰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毒”長期積存體內,必然導致多種組織細胞的功能障礙,對人體產生眾多的危害。它可使人發生各種疾病,諸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等,並損害免疫系統,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為了達到祛病強身、養生保健,就必須採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對機體的危害。所謂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過程,保持排毒管道通暢及排毒途徑無障礙。尤其是保持消化管道暢通,大便通暢與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徑是否有障礙的重要標誌。因為從醫學角度講,通過大小便排毒是最簡捷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晉代醫學家葛洪所言:“若要長生,腸中要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說明從大便排毒,即可長壽。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其含義有二:一是直接毒,運用藥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間接解毒,利用人體臟腑自身的調節功能,使其達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拔罐祛病

拔罐的好處主要有下面六點:
拔火罐拔罐
1、協助診斷。通過觀察所有拔罐後體表的變化可以推斷疾病的性質、部位及與內臟的關係。
2、調和臟腑。拔罐療法通過結經絡、穴位局部產生負壓吸引作用使體表穴位產生充血、瘀血等變化,穴位通過以通過經絡與內在的臟腑相連,從而治療各種臟腑疾病。
3、平衡陰陽。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發熱是陽氣盛實的表現,而寒戰惡寒是陰氣盛實的症狀,在大椎進行拔罐能夠治療發熱的疾病,而在關元進行則能治療寒性的疾病。
4、祛除病邪。拔罐療法因為以負壓吸拔體表的穴位,不公能夠開腠理、散風寒,而且還能調整臟腑經絡的作用,鼓舞人體的正氣,也有助於體內致邪氣的排出。
5、疏通經絡。拔罐療法通過其溫熱機械刺激及負壓吸引作用,刺激體表的穴位及經筋皮部,而穴位及經筋皮部是與經絡密切相連的。所以,拔罐能夠疏通經絡,使營衛調和,祛除經絡中的各種致病的邪氣,氣血暢通,筋脈關節得以濡養、通得,從而治療各種疾病。
6、雙向調節。在臨床取穴和拔罐方法都不變的情況下,拔罐療法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

理論基礎

中醫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預防衰老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係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契約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契約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鍊,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三大誤解

誤解1: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中醫中醫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癒了。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了內服中藥,還有藥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藥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誤解2: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了長壽,或認為養生只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誤解3: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藥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藥三分毒”,吃藥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歷史發展

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在殷商甲骨文中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並且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苦欲補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誌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除此,還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製藥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藥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藥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藥850種,還增加了藥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藥學的規模格局。
李時珍李時珍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藥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衝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未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繫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相關人物

東方智慧-劉信明東方智慧-劉信明
劉信明,廣東廉江人。先天八卦嫡派傳人,號行天良居士。自幼年時很喜歡研究國學經史,當時隔於時世,長大後在一次旅途中遇到陳老師傅,至一九七三年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拜了陳老為師。師傅察覺我人品老實好學,加以悉心傳授,中華醫道五行與及先天八卦之學術。現任香港宏德、朗德科技集團副總裁;和英國際諮詢機構首席易智謀顧問;廣州華升集團公司常年顧問;廣州尚品裝飾有限公司常年顧問;東方智慧易學研究院—院長;研究易經、風水命理、中醫養生逾三十多年,為多家企業選人用人;《跨越財富天險—使企業風聲水起》直接上市,如達意隆機械。主要作品《先天八卦密宗》、《識人通鑑》。從醫三十多年,本著行善的心態,救過的人數以萬計,正所謂“醫者父母心”,對於一個從醫三十多年的專家來說,病人的健康就是他最大的成就。從醫以來,劉信明診治了數以萬計的病人。他始終堅持為病人著想的宗旨,認真做好每例患者的診治工作。同時,他永不滿足,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專業水平。

專業擅長

擅長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肝腎綜合徵、肝硬化、胃腸病、結腸炎、功能性腹瀉和消化不良、慢性腎炎、腎結石、尿路感染、風濕、類風濕、頸腰椎病、腰腿疼;心腦血管疾病、中風癱瘓、消化系統疾病、亞健康調治及各種疼痛病症。尤其擅長消化系統、疼痛疾病、中風后遺症、植物神經失調、失眠、保健抗衰老等方面的治療保健,兒科:疳積、驚風、腹瀉、消化吸收不良;婦科:月經不調、盆腔炎、痛經、習慣性流產、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症、男女不孕不育、惡性腫瘤、中醫扶正康復等疑難雜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屬相斷病

十二生肖十二生肖
第一章:生肖屬相斷病效果神奇,病人驚訝萬分
第一節:不懂屬相和健康的關係,老司機花錢買病
第二節:上海中醫愛好者,受益後借幫女郎欄目推廣
第三節:老太太肚子痛,醫院裡檢查不出來疾病
第二章:屬相斷病是一套科學的醫學規律
第一節:生肖屬相斷病論,當今醫療界獨樹一職
第二節:五行學說,取類比像的思維模式
第三節:最有爭議的午休到底好不好呢?
第四節:屬豬的補腎,結果補出腦瘤慘劇
第五節:屬牛的應該怎么去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肖龍,羊,狗的同屬牛的)
第六節:屬虎的人和屬兔的人腸胃不好的原因
第七節:屬馬的人和屬蛇的人都是積極思想
第八節:屬猴的和屬雞的注意心血管
第九節:整體觀點來看人體
第三章:深不可測瑞賽特中藥養生方法
第一節:仿神農嘗百草
第二節:我的關節疼痛一周之內消失
第三節:攻克濕熱,研發濕熱藥物
第四節:要想長生,腸中常清,便秘痔瘡秘方
第五節:牙好,胃口好,吃飯貝香,身體貝棒
第六節:頭疼不是病,疼起來要命
第七節:腰疼的司機們
第八節:瑞賽特中藥養生法精華問答
1,什麼是瑞賽特?
2,什麼是瑞賽特養生法?
3,什麼是瑞賽特中藥養生法?
4,瑞賽特中藥養生法的中藥是不是保健品?
5,瑞賽特養生法是誰發明的?
6,瑞賽特中藥養生法是不是中醫?
7,瑞賽特中藥養生法是不是西醫?
8,瑞賽特中藥養生的診斷原理是什麼?
9,我覺得瑞賽特中藥養生方法很好,想通過這種辦法讓自己康復,怎么辦?
10,為什麼瑞賽特中藥養生法的本質是超前的健康方法體系?
11,瑞賽特中藥養生法怎么認識生命人體?
12,瑞賽特認識陰陽的特別解釋是什麼?
第九節:瑞賽特中藥養生方法對於一些重大疾病的相關認識
1,相對於現代醫學,瑞賽特中藥養生法對於人體康復有哪六大優勢特點?
2,瑞賽特中藥養生對於“癌症”,“白血病”康復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3,瑞賽特中藥養生對於白血病康復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4,瑞賽特中藥養生對於糖尿病康復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第四章,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
第一節,小小的屬相隱藏著的五行奧秘
第二節:大自然的立體空間具有能量場效應
第三節:太陽系天體的能量中心位置在北極星
第四節:使用宇宙能量為人治病的玄學中醫
第五章,瑞賽特國際健康養生資訊聯盟機構管理制度
健康快速的減肥方法健康快速的減肥方法
中醫養生之吃補藥不如開口笑人生來就會笑,人人也都愛笑,俗語更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但少有人知,笑也是一種很好的健身運動。每笑一聲,從面部到腹部約有80塊肌肉參與運動。笑100次,對心臟的血液循環和肺功能的鍛鍊,相當於劃10分鐘船的運動效果。可惜,人到成年,每人每天平均只笑10多次,比孩提時代每天
笑幾百次少得多,尤其是人越老笑得越少。日本醫學家渡邊在對136名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健康調查中得知,長壽老人大多具有超於一般人的心理優勢,其中一項就是心境愉悅,笑口常開。南宋長壽愛國詩人陸游就曾在詩中寫到:“不來東舍即西家,野老逢迎一笑嘩。試說暮年如意事,細傾村釀聽私蛙。”這種意境著實令人嚮往。
那么,笑究竟對身體有哪些有益之處呢?綜合各種研究結果來看,笑有助美容,能通過肌肉的收縮使面部更有彈性;笑能強心健腦,能使心跳加快、血液暢通,增強心肌功能,使大腦皮層興奮,腦部功能增強;笑能促進呼吸,使胸部肌肉運動增加,肺部擴張一倍,呼吸變得深而均勻,還可增強咳嗽的自我保護效應,使支氣管腔內的痰液順利咳出,呼吸道暢通無阻;笑能防治疾病,可緩解緊張情緒,使內心憂慮和壓力得到渲泄,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另外,從社會功能來講,笑能調節氣氛,有利於推動事業發展。此正如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所說:“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英國諺語也有一首寫到:“一笑煩惱跑;二笑怨恨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倒;五笑人難老;六笑樂逍遙。時常開口笑,壽比南山高。”可見,笑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樂,使生活充滿樂趣,而且是治病的良藥,健康的佳友。笑的這種從形體、精神到社會功能等各方面對人的增益作用,是人參、黃芪、當歸之類的補藥所遠遠不及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笑是一種內心喜悅情緒的外在表現,但是,臉部笑的表情也會反過來影響情緒。即便是苦中作樂,如果笑容能保持一段時間,情緒很多時候真的會暫時地好轉,能給自己以面對困難的信心。歷史上“相逢一笑泯恩仇”,因為笑,而使仇恨化解、仇敵變摯友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些事例中,如果雙方一見面不是先禮後兵,而是惡語相對,拔刀相向,仇恨只會越結越深。看來,外在的笑容,不僅能影響自身的情緒,還能對周圍的人產生一定的感染力。所以,我們在尋求健康快樂,尋求笑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對內心愉悅情緒的培養和保持,有時候,在逆境中“強顏歡笑”也是必要的。 總之,笑是精神爽快、心情舒暢的表現,對人體有多種良好作用,是天然的保健良藥,清代有位養生家說得好:天天三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借問留春術,笑口常開比藥好。一個人精神愉快,笑逐顏開,健康就會常在;反之,愁眉苦臉,則病多壽短。所以,要想健康長壽,那就讓自己快樂起來,笑對人生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