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學院

中醫科學院

王永炎,男,漢族,1938年9月出生於天津,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基本情況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院長致辭

現任領導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院士風采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王永炎,男,漢族,1938年9月出生於天津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2年9月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醫療系,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副校長、校長,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名譽主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全國科技名詞委五屆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協第六屆、第七屆常委,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從事中醫內科醫療、教學、科學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醫藥防治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先後主持了包括WHO國際合作項目、國家“973”、“863”和國家“七五”至“十五”攻關課題20餘項。通過對缺血性中風系統臨床觀察,總結了證候演變、辨證治療、調攝護理的規律。針對中風病急性期痰熱證、痰熱腑實證而設計、研究的化痰通腑湯與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療法,提高了顯效率,減輕了病殘程度。1990年以來受聘為中醫內科學術帶頭人,深入系統進行了中風、痴呆臨床和基礎研究,在病因調查、證候規律、治療方案、療效評價及新藥研製各方面都有創新性工作,提高了我國中醫腦病防治水平,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在中醫藥標準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醫藥基本名詞術語規範化研究》、《中醫病案書寫規範》和《中醫內科常見病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等標準化建設工作。組織起草制定了標準化檔案,對推動中醫藥學術進步有一定作用。還主持制定了中風病辨證量表與中醫診療標準,已被推廣試行。1983年主持的《中醫病案書寫規範》,又於1992年總結經驗再次修訂實施。1999年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973方劑項目”的中醫藥基礎研究,提出了以方劑組分配伍研製現代複方中藥的新模式,搭建了3種公共技術平台,項目驗收時發表論文512篇,SCI收錄96篇,並研製了10餘種現代中成藥。在中藥現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為重大的學術影響。
自1986年以來,先後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5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香港求是基金會中醫藥現代化傑出科技成就獎。作為第一主編出版《臨床中醫內科學》、《今日中醫臨床叢書》等12部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培養醫學博士48名,出站博士後15名,在站博士後8名,其中1名博士榮獲2003年度全國百篇優秀論文獎勵。

陳可冀,男,漢族,1930年10月出生於福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54年7月畢業於福建醫學院,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及老年醫學學會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小組副組長;教育部中醫內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人事部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醫藥專業顧問;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及多種學術團體、雜誌的理事、編委等。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專家諮詢團顧問。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特別是心腦血管病臨床及研究50年,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為我國中西醫結合的奠基者及開拓者。20世紀50年代後期與已故郭士魁名老中醫一起,首先倡導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冠心病,並進行冠心二號等複方系統臨床和基礎研究,得到國內外認同和推廣套用;其基礎研究與心血管科和有關科室從整體、細胞和基因蛋白表達分子水平科學闡釋了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的作用機理,闡明血瘀證實質。針對冠心病介入治療(PCI)後再狹窄這一冠心病防治領域的國際難點,他首先運用活血化瘀中藥進行多中心干預研究,臨床和實驗皆證實療效,為再狹窄藥物預防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他首先用活血中藥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獲得顯效,現為城鄉常用藥物之一。他還首先倡導用溫陽益氣活血法和附子活性成分去甲烏藥鹼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證實有顯著提高心率作用。組織全國制定血瘀證診斷標準及冠心病辨證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價標準,被廣泛套用,其研究成果輻射全國。
其“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效動力學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清代宮廷原始醫藥檔案研究”榮獲古籍整理金獎,並先後榮獲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榮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首屆立夫國際中醫藥學術獎,求是傑出集體獎及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先後培養博士、博士後和學術繼承人70餘名。曾多次到歐美、日本、東南亞及東北亞各國講學和訪問,促進了國內外中西醫結合學術交流和持續發展,扶植和造就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程莘農,男,漢族,1921年8月出生於江蘇淮陰。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師帶徒導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針灸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幼承家學,後於1936年師從著名老中醫溫熱病專家陸慕韓學習內科婦科,1948年獲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證書,1956年畢業於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第一期醫本科進修班,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國家攀登計畫之一“經絡的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特約評議組成員,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兼經絡研究委員會顧問,北京市針灸學會顧問,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兼醫衛體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協組)。
在60多年從事中醫內、婦、針灸醫療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臨床、科研經驗;對中醫溫熱病舌診有較深的研究,在針灸基礎理論研究、針灸選穴、針刺手法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他數十年如一日,勤於臨證,鑽研古籍,博採眾長,主張實踐與理論並重,對《內經》、《難經》等古代中醫典籍有所研究,寫出“難經語釋”、“難經概述”等文章。主編了《簡明針灸學》、《中國針灸學》(中、英文本)、《針灸精義》(印度印行,英文版)、《針灸療法》等十幾種論著。在針灸臨證時他重視辨證論治,貫徹理、法、方、穴、術的統一性,針刺手法高超獨特,認為用藥用穴都是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穴位和中藥的作用常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榮獲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頒發的榮譽證書,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榮譽教師”證書;世界文化理事會頒發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培養針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特別是在培養國際針灸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興趣廣泛,六歲起學習書法、繪畫、篆刻,其作品已收刻和收錄於“翰園”碑林及《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等。是年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中國畫研究會會員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杏林書畫協會顧問。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李連達,男,漢族,1934年出生於遼寧瀋陽。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中藥藥理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56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國家新藥及保健食品審評審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及多種學術團體、雜誌的理事、編委等。第七屆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在長期的科研醫療工作中,在推進中藥藥理學的學科發展與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在“自體骨髓幹細胞經心導移植治療冠心病的研究”中,首次將中藥與幹細胞移植合用治療冠心病,優勢互補,顯著提高了療效及幹細胞移植成功率,為冠心病治療開拓了新領域,解決了醫學界心肌細胞不能再生的難題。在“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領域,他研製30種活血化瘀新藥,提高了中藥研究及新藥研製水平,使活血化瘀成為我國中醫治療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他不遺餘力地推動中藥藥理學學科的發展,建立了一些新的動物模型與實驗方法,於1990年創建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範,得到學術界的公認,並成為國家標準,為繼承發揚中醫藥學,促進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推進中醫藥學現代化及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承擔科技部973課題、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等項目。
共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主編及參加專著編寫17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級獎及各級科技成果獎20項。先後完成70種中藥新藥的研製或藥理學研究工作,獲得新藥證書者18種。先後到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台灣省、香港等地做專題學術報告。鑒於其在中藥研究及新藥開發方面的貢獻,1999年榮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獎中藥獎。
1978年開始招收培養藥理學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至今已培養碩士生6名,博士生16名,博士後9名。

科學技術委員名單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主任委員:王永炎
常務副主任委員:曹洪欣
副主任委員:陳可冀 程莘農 李連達
委員:(共39人,按姓氏筆劃為序)
王 階 王書臣 王永炎 仝小林 史大卓
劉建勛 劉保延 呂愛平 孫樹椿 朱 兵
朱立國 朴炳奎 吳蘭成 宋春生 張 奇
李連達 李國棟 肖永慶 陳可冀 周超凡
林 蘭 鄭金生 姜廷良 柳長華 胡世興
唐由之 唐旭東 翁維良 崔 蒙 曹洪欣
梁菊生 麻 柔 黃龍祥 黃璐琦 喻曉春
溫建民 程莘農 雷 燕 潘桂娟
秘書長:常 暖
秘書處:設在院學術管理處

學術委員名單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主任委員:王永炎
常務副主任委員:曹洪欣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
鄧鐵濤 劉志明 劉德培 李連達 陳可冀
程莘農 路志正
委員:
院內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
馬繼興 王永炎 王孝濤 王雪苔 鄧良月
劉志明 劉保延 呂維柏 安效先 莊曾淵
朱曉新 許家松 許 銑 余瀛鰲 吳伯平
吳志奎 宋劍南 張 奇 張瑞祥 李光榮
李連達 李經緯 李淑良 李維衡 陸廣莘
陳可冀 陳珞珈 周 衛 周文泉 周紹華
周靄祥 孟慶雲 羅 侃 姚乃禮 姜在暘
費開揚 原思通 唐由之 賈金銘 高健生
屠呦呦 曹洪欣 梁菊生 傅士垣 程莘農
董福慧 路志正 廖福龍 蔡連香 蔡景峰
薛崇成 薛清錄
院外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王 宇 王綿之 鄧鐵濤 石學敏 任繼學
劉昌孝 劉德培 孫建中 朱良春 嚴世芸
嚴永清 何 任 吳鹹中 張 琪 張伯禮
張學文 張炳厚 李今庸 李衍達乾構
沈自尹 肖培根 陳 竺 陳凱先 周仲英
姚新生 胡之璧 賀普仁 晁恩祥 桑國衛
錢 英 黃啟福 曾 毅 焦樹德 韓濟生
顏德馨 戴汝為
秘書長:常 暖
秘書處:設在院學術管理處

科研情況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中醫藥研究的國家隊,科學研究是我院的中心任務。中國中醫科學院始終站在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按照國家中醫藥科技發展計畫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中醫藥科研工作。從1996年到2005年,我院承擔的科研課題連年增加,科研經費不斷攀升。
截止到2005年,我院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50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92項,國家中醫局課題166項,其它部委課題12項,北京市級課題57項,WHO項目7項,院級課題16項。在研課題經費累計17207萬元。科學研究已成為我院發展的龍頭和先導,帶動我院向著代表國家和行業先進水平、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目標邁進。

獲獎成果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截止2005年底,全院獲得各級科技獎勵753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項目21項(含7項合作);部局級科技獎勵項目312項。
“十五”期間(2001年~2005年),我院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項目8項(含3項合作),其中:
2002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溫建民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拇指外翻及相關畸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陳可冀教授主持完成的“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以來,中醫藥領域首次獲得的一等獎;
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黃璐琦教授主持完成的“栝樓屬植物的系統演化及其藥材的分子鑑定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我院曹洪欣教授主持完成的“益氣升陷法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套用與研究”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我院劉保延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西醫結合治療SARS臨床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另外,“十五”期間,我院還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34項,中華醫學科技獎9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含著作類)58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3項。

重點學科

截至2005年,我院有1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其中中藥藥理學為中藥所和西苑醫院共建)建設點,分布在8個院所(見附表)。2004年底與2005年6月,經過兩次檢查,我院13個 建設點全部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期考核。

中醫科學院

醫療服務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中國中醫科學院充分發揮中醫醫療的優勢和特色,為廣大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務,現有病床1550張。附屬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是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和全國示範中醫醫院,是全國中藥新藥臨床研究基地。附屬望京醫院、眼科醫院分別是以骨傷科為主的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和以中醫眼科為特色的專科醫院。
各醫療機構共開設內、外、婦、兒、針灸、肛腸、皮膚、腫瘤、泌尿、骨傷、推拿(按摩)、眼、耳鼻喉、口腔、氣功、急診等臨床科室;擁有CT、彩超、大型X光機、大型生化分析儀、流式細胞儀等先進診療設備。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以傳統的中醫藥治療方法為主,結合現代醫學診療技術,對多種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重症進行治療,特別是在一些優勢領域,如心血管病、高血壓病、中風、腫瘤、消化系統疾病、肛腸疾病、皮膚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胃病、老年病、血液病、眼科疾病、骨傷科疾病等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療效,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人才培養

中醫科學院中醫科學院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現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和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後工作站。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最早批准的中醫藥專業學位教育單位之一。目前有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近500人,其中留學生40餘人;同新加坡、香港等有關方面廣泛合作,並開辦了碩士研究生課程班;經國家教委批准,開展了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培養和授予工作。
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以中醫藥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崗位培訓為主要任務,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臨床學習基地,全年定期招生,舉辦各類中醫藥初、中、高級學習班,同時還設有函授教育以用醫院管理、工商管理、項目管理等高級培訓班。
中國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舉辦的對外針灸培訓機構。中心以向世界醫務界普及傳授中醫針灸理論和臨床治療技術為宗旨,已為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8000名針灸工作者。

組織機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