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辦公樓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西北區。於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積10796平方米,建築面積39900平方米。北臨梵奈斯大街,西臨國際街,南側是國際路和中央公園。新辦公樓由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的美國貝氏建築事務所、貝聿銘的兒子貝建中和貝禮中設計,中國建築人員施工建造。

簡介

辦公樓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使館新辦公樓於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Embassy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inTheUnitedStatesofAmerica)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西北區InternationalPlace3505號,屬於克利夫蘭公園地區。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原來位於華盛頓特區西北區康乃狄克大道2300號,後來為了擴展,中美雙方同意互相建設新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由貝聿銘設計,2004年落成,占地面積10796平方米,建築面積39900平方米。北臨梵奈斯大街,西臨國際街,南側是國際路和中央公園。臨近新加坡大使館。現任(2013)大使為崔天凱。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同時還設有總領事館,分別位於芝加哥休斯頓、洛杉磯、舊金山、紐約。

建築結構

中國駐美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舊館
使館辦公樓建築設計和規劃遵循中國傳統建築原理,並融入現代建築風格。入口大堂的正南居中、室內外空間的次序條理以及庭園的巧妙運用從整體上達到了建築與園林之間的和諧。使館新辦公樓分為三部分:西部辦公區、東部辦公區和連線東西區的中部入口大堂。
鮮明的現代建築造型是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標誌。賓客可由大堂前往各會客室和宴會廳,以及用於重大外交活動的多功能廳和新聞發布廳。
景觀設計是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辦公樓建築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辦公樓東西兩翼建築間的園林庭園為建築增添了寧靜感。
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為了保證大使館的安全,建築工人以及建築材料都從中國直接運到華盛頓。
使館辦公樓於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使館機構介紹

中國駐美大使館的主要行政機構有:

1 政治處 8 教育處
2 研究室 9 文化處
3 國會及地方政府事務處 10 科技處
4 領事部 11 經濟處
5 新聞和公共外交處 12 警務聯絡處
6 武官處 13 中國常駐美洲國家組織觀察員辦事處
7 經商處 14 辦公室

歷任駐美大使

黃鎮  (1973.05—1977.11,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 (1978.08—1979.03,駐美聯絡處主任)
柴澤民 (1979.03—1982.12)章文晉 (1983.03—1985.04)韓敘 (1985.05—1989.08)
朱啟禎 (1989.10—1993.03)李道豫 (1993.04—1998.02)李肇星 (1998.03—2001.01)
楊潔篪 (2001.02—2005.03)周文重 (2005.04—2010.03)張業遂 (2010.03—2013.02)
崔天凱 (2013.04—)公使鄧洪波陸慷

辦公時間

工作時間:上午9:00-下午5:30
(周一至周五,節假日除外)
使館簽證
工作時間:上午9:30-12:30,下午1:30-3:00
(周一至周五,節假日除外)

塗鴉事件

2013年7月10日凌晨,三個塗鴉“拆”字出現在中國駐美大使館院子大門的門柱上和辦公樓的入口處。塗鴉所用的是藍黑墨水,在灰色的建築牆體底色上非常顯眼。這些塗鴉隨後被使館工作人員清除。有美國媒體稱,這或許是抗議中國某些地方強拆的人用塗鴉方式表達的不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