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正常化

中美關係正常化是指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關係由對立和敵對逐步變為接觸和交流。1971年4月,在日本參加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的美國桌球隊向中國桌球隊表示希望訪華。周恩來說:"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1971年7月和10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兩次秘密到中國,為尼克森總統訪華做準備。美國政府在聯合公報中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同台灣斷交、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兩國從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這是兩國關係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中美關係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背景

主詞條: 越南戰爭、中蘇邊界衝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美國政府經過了短時間的"眺望",對新中國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不承認"政策。20世紀60年代後期,中美兩國政府面對發生巨大變化的國際形勢,都重新調整了外交政策包括兩國間的相互政策,為了打開中美關係大門,開始試探和接觸。

由於美國陷于越戰泥潭不能自拔,再加上經濟的不景氣,使得美國

中美關係正常化中美關係正常化
考慮到重新看待和新中國關係的問題,由過去對中國的強硬態度逐步變為緩和。1967年10月,準備競選美國總統的理察·尼克森在著名的《外交》雜誌上發表《越戰之後的亞洲》一文,文中寫道:"從長遠來看,我們簡直經不起永遠讓中國留在國際大家庭之外,來助長她的狂熱,增進她的仇恨,威脅她的鄰國。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十億最有才華的人民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之中。"1969年2月1日,尼克森就任總統一周后,交給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一份備忘錄,其中說,他想同中國發展關係。在中美雙方完全隔絕的情況下,為了同中國取得聯繫,美國嘗試了包括羅馬尼亞、法國在內的多個秘密渠道,最後通過巴基斯坦這個雙方共同的朋友取得了成功。1971年7月9日至11日和1971年10月20日至26日,安排基辛格先後二次訪華。為尼克森訪華做鋪墊。
斯諾和毛澤東斯諾和毛澤東

同時尼克森政府通過放寬對中國在貿易和人員往來方面的限制,停止海軍在台灣海峽的巡邏,並向中國保證,一旦蘇聯對中國發動襲擊,美國將不會支持蘇聯等多種方式來尋求改善對華關係。

而此時的中國同樣也面臨重新考慮和美國的關係,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中蘇關係開始惡化。到了1969年春夏,在中蘇邊界珍寶島等地區多次發生了武裝衝突,雙方都有傷亡。蘇聯入侵阿富汗、支持越南出兵高棉,嚴重地影響著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上恢複合法席位,國際地位也大大提高,也表露出對美國關係希望改善的意願。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邀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典禮。同年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斯諾時表示:"如果尼克森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

過程

主詞條: 中美建交

1970年,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

1971年4月,在日本參加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的美國桌球隊向中國桌球隊表示希望訪華。4月6日,中國桌球協會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4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會見了美國桌球代表團全體成員。周恩來說:"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我們相信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將會得到兩國人民大多數的贊成和支持。"

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尼克森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尼克森

1971年7月和10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兩次秘密到中國,為尼克森總統訪華做準備。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華。2月22日,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森總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就中美關係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討論。周恩來表示:台灣問題是阻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尼克森表示: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2月28日,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方聲明:"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 《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係的檔案。它的發表,標誌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中美交往的大門終於被打開。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政府同時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美國政府在聯合公報中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同台灣斷交、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兩國從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這是兩國關係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中美關係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評價

中美外交關係的建立,為兩國間的交往和合作開闢了道路。從關係正常化以後,中美關係雖然經歷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總體上是向前發展的。中美保持了領導人的互訪和高級官員的磋商,兩國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不斷取得進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