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

中美建交

1972年, 尼克森總統訪華, 這標誌著自新中國成立後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於打破。20世紀70 年代末, 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 抓住機遇, 促成中美於1979 年1 月1 日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中美建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關係突破的標誌性大事。30年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和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發展,雙方在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與日俱增,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更加突出。

基本信息

建交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 中蘇之間的裂痕加大。從美方來說,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係。中蘇關係的惡化為中美關係改善提供了契機。1966年2 月12 日, 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 邦迪(W illiam Bundy)在一次講話中提出, 美國應在堅持抵制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的同時, 嘗試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

邦迪的講話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鬆動的開始。自邦迪的講話起, 美國官員改用“北京”來稱中國的首都, 而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沿用“北平”的稱呼。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回應, 中國政府於1966年春傳達給美國政府一個信息: 如果美國不侵略中國和越南北方, 而且不轟炸紅河河堤, 中國將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美國政府接受了這一條件。

1966年7月, 詹森總統在一個題為《亞洲和平的要素》的講話中, 呼籲在亞洲的敵對國家相互和解, 重申他對進行雙邊接觸的興趣。

這是15年來第一位美國總統對新中國做出的最為和解的姿態。1966年9月以後, 美國官員在華沙的雙邊會談上不再提中國共產黨在亞洲的“ 陰謀”。這一對華政策的新路線被美國政府稱之為“遏制但不孤立”的政策。

詹森政府對中國的新態度反映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對中國問題的關注。1966 年3 月, J. 威廉· 富布賴特( J. W illiam Fulbright)領導的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了12次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聽證會, 吸引了美國公眾的廣泛興趣。在聽證會上,除了少數保守主義者之外, 所有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和國際問題專家在發言中都要求政府軟化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

到1967年, 美國情報官員得出結論," 中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而不是美國"。

在中國方面, 蘇聯於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 中國對蘇聯擴張主義的擔心增大, 開始把蘇聯稱為“社會帝國主義”, 公開把蘇聯視為比美國更大的威脅。中蘇邊境衝突不斷發生, 並在1969年3月珍寶島戰鬥中達到了頂點, 兩國都在共同的邊境地區大量陳兵。尼克森注意到了這一點, 他把中蘇分裂看做是當代世界上最深刻的國際衝突之一。

當尼克森政府迫於國內反戰運動和國際局勢的壓力實行美國逐步從越南脫身的計畫時, 中美之間矛盾的重要性減輕了。

實際上, 早在1967年尼克森就在《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越南後的亞洲》的文章。他強調,“將來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很有限的”,美國不應當“ 把中國永遠排斥在國際大家庭之外”。

尼克森接受了基辛格對世界的看法, 認為二戰後初期和20世紀50年代那種雙邊衝突的時代業已結束, 世界出現了由美、蘇、中、日、西歐五種力量組成的多極結構, 美國應在這個“多邊外交的新時代”中利用中蘇分裂, 並在五種力量中心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1969年2 月1日, 尼克森在宣誓就職僅僅12天之後就要求政府官員試探同中國官方接觸的可能性。同年7月21日, 美國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對華貿易管制, 並放寬了去中國旅行的限制。不久, 尼克森政府決定停止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的巡邏。1970年1月8日,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宣布恢復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時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

中國領導人注意到了這些跡象。此時, 中蘇之間的嚴重對抗對中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中國因此面臨著同時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 毛澤東做出了重大的戰略決定:嘗

美國桌球運動員在長城遊覽美國桌球運動員在長城遊覽

試同美國結成戰略夥伴關係, 共同應對對於中國來說更危險的敵人——蘇聯。1970 年10月1 日,中國向美國發出了一個和解信號,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應邀在國慶節登上天安門城樓, 並被安排站在毛澤東的身邊。同年12月18日, 毛澤東接見了斯諾, 並表示中國歡迎尼克森訪華。毛澤東抓住時機,作出決策。1971年4月, 毛澤東親自批准了邀請美國桌球代表團於1971年4月10~ 17 日訪華, 以此表示中國對同美國交往的誠意, 也因此打開了隔絕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門。這就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小球轉動了大球”的“桌球外交”。

桌球外交推動了世界形勢的發展。

建交歷程

發展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

反對蘇聯擴張的共同利益推動中美這兩個冷戰對手走到了一起。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飛機飛抵北京。7月9日至11日,周恩來同基辛

格進行了會談,為中美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篇章。經過中美雙方的頻繁磋商和精心設計, 尼克森終於在1972年2月21日實現了其對中國的破冰之旅。尼克森在次日與周恩來會晤時,私下保證美國不支持任何台灣“獨立”運動, 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並支持任何可通過談判達成的“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方案”。 在尼克森訪華結束時( 1972年2月28日) , 中美在上海簽署了著名的《中美聯合公報》(即“ 上海公報” )。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並確認了從台灣地區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

尼克森訪華也標誌著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失敗。中美兩國關係的和解極大地緩解了來自北方的對中國安全的威脅, 同時也推動了中國與一大批國家關係的正常化。從此,中美兩國走上了充滿荊棘的、通向關係正常化的道路。在中美高層官員的互訪基礎上, 兩國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得以開啟, 但兩國的貿易、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仍然受到沒有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和毛澤東時代後期相對封閉政策的阻礙。此時, 兩國關係的核心可以說是聯合對抗蘇聯的共同利益。

結果

尼克森在1972年訪華時曾許諾, 如果他能得到連任, 他將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然而, 無論是尼克森還是他的繼任者福特都沒有能夠完成這一任務, 因為他們都在同中國改善關係的同時也追求同蘇聯的緩和。尼克森在第二任期一開始就忙於同蘇聯達成關於核裁軍的各種條約和協定, 美蘇之間開始了另一個緩和階段。這些引起了中國的擔憂。與此同時, 中美兩國的國內政治狀況都阻礙了中美建交的進程。到1976年, 中國的周恩來、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相繼逝世; 在美國,水門事件之後接任尼克森的福特總統也面臨著新的大選。當兩國的政治領導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國內問題上時, 中美關係的發展停滯了。

中美兩國在共同努力下, 克服了巨大障礙達成了妥協, 於1978年12月15日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即“中美建交公報”)。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中美建交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它的發表,標誌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外交關係的正常化,為東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礎,國際大企業們蜂擁而至,爭搶著來開拓中國這塊龐大的市場,而中國也在這場世界經濟浪潮中日趨成熟。

建交意義

中美建交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束了長期的對峙,開始了兩國關係的新階段。

②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③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1972年毛澤東主席會見尼克森總統1972年毛澤東主席會見尼克森總統

④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制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中美建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關係突破的標誌性大事。30年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和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發展,雙方在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與日俱增,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更加突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