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統

中統

中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乃中國國民黨的主要情治單位之一。中統的前身是1928年時成立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1935年升格為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其骨幹以CC系成員為主。陳立夫、張厲生、朱家驊先後擔任過局長,徐恩曾、葉秀峰、顧建中,鄒學峻、季源溥等先後擔任過副局長。“中統”的作戰對象除了中共,還包括汪偽等蔣介石的敵對政治力量。1947年,中統更名為黨員通訊局;1949年又更名為內政部調查局,隸屬於中華民國,為今日法務部調查局的前身。類似現在美國的FBI。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周恩來與主管“中統”情報的張沖周恩來與主管“中統”情報的張沖

中統特務組織是國民黨CC系的頭目陳立夫一手創建起來的。他是國民黨特務組織的始作俑者。

北伐以前,國民黨中央在廣州成立了一個中央俱樂部,到俱樂部去聚會的人都是陳立夫、陳果夫一系的人。因“中央”與“俱樂部”兩個英文單詞的起頭都是C,故稱去這個俱樂部的所謂志同道合者為CC系;又有一說是,二陳英文拼音字母打頭也是C,CC即指二陳這一系的人。

不過此前,國民黨的黨權是掌握在丁惟汾手裡,有“蔣家天下丁家黨”之說。後來二陳在蔣介石的卵翼下,陰謀奪取黨權,與丁氏進行了激烈的爭鬥。當時北方幾省的黨務是丁家把持的,南方幾省的黨務則為陳家把持。鬥爭結果,二陳最終將南北方的黨權都一併攬過,變成了“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面。1938年國民黨中央在武漢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總裁,用劃“正”字計算票數。陳立夫的“正”字比蔣介石的還多,陳因此偷偷抹去了自己的幾個“正”字,才使蔣以多數當選總裁。可見當時陳立夫在黨內權力影響之大。中統特務組織是國民黨CC系的保衛組織,是CC的觸角,也是二陳的私貨,時人稱之為“私生子”。當時國民黨中央並不承認中統,只支付調查科、調查處的經費。而龐大的特務組織經費,只能從蔣介石的軍事委員會辦公費下開支。由於二陳是蔣的死黨,中統當然也是蔣的死黨。不過,中統組織所蒐集的情報,有些是不送蔣介石的,一般是黨外的情報送蔣看,黨內派系鬥爭的情報則不送,只給二陳作參考。

中統局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局長,實際由副局長負責。陳立夫朱家驊先後任局長,徐恩曾、葉秀峰先後任副局長。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他們以維護國民黨蔣介石的專制統治為己任,從中央黨務學校、政治學校等處選派一批骨幹,並採取“滲透和招撫”的策略,招納墮落的知識分子和革命隊伍中的叛徒為爪牙,偽裝進步,混進共產黨和革命團體進行陰謀破壞活動,迫害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對於國民黨內反對蔣介石的派系以及不滿蔣介石統治的人士,他們也秘密調查、監視,進行迫害。在抗日戰爭中,他們奉行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動方針,破壞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要求實現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專政,中統製造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破壞和鎮壓民主愛國運動。在中統的“反省院”、“感化院”和“調查室”,被迫害致死的愛國民主人士和進步青年不計其數。中統局於1947年改名為“黨員通訊局”,1949年改名為“內政部調查局”。

歷史

一九二七年以CC派分子為骨幹,在中央組織部下成立了一個調查科,這是“中統局”的最前身。先後由陳立夫、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任科長。在各省、市、路中國國民黨黨部內設“調查股”,縣黨部內設調查幹事。

一九三二年將中央組織部調查科擴編為特工總部。主任徐恩曾。對外仍稱調查科,後又改稱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處。在各省、市、路國民黨黨部內設特務室和管訓中共被捕人員的反省院。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為了緩和國民情報組織內部矛盾,提出了“合力對外”的口號,於一九三七年底,將特工總部與力行社特務處合併,成立國民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陳焯任正、副局長。特工總部編為該局第一處,處長徐恩曾。1938年3月29日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提議設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8月,蔣介石對軍事委員會調查局進行改組,調查局第一處擴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擴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才是新軍統系統)。這樣中統局就正式成立了。

一九三八年八月又分開,將第一處改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中統局,先後由朱家驊、葉秀峰任局長,徐恩曾、郭紫俊、顧建中任副局長。在各大行政區設有辦事處或特派員辦事處,在直轄市或重要城市設立區室。

一九四七年四月中統局改頭換面,歷稱中央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由葉秀峰任局長,郭紫俊,季源溥任副局長。

一九四九年二月,國民黨通局劃歸內政部領導,改稱內政部調查局,簡稱內調局。現為“法務部”轄下的“調查局”,職權重點是維護“台灣安全”和打擊社會重大犯罪活動。除接受“國安局”委託的“政治偵防”業務外,還要負責查賄、緝毒、防止重大經濟犯罪等。

1949年後,中統在大陸的潛伏特務全部被嚴厲鎮壓。

發展

(圖)中統中統組織

中統組織的歷史可以分作調查科、調查處、特工總部、中央調查統計局、中央黨員通訊局及內政部調查局幾個階段。

調查科成立於1928年。當時北伐勝利,國民黨中央從廣州遷到南京,遂在中央組織委員會(後來的中央組織部)內設立調查科,由陳立夫兼任科長。他當時是組織委員會的秘書,不久改由葉秀峰任科長,1929年改由徐恩曾任科長。調查科成立時,人數不多,其調查任務是針對黨內的派系鬥爭。後來由於反共形勢的需要,轉為黨派鬥爭的工具。繼而開設“特工訓練班”,收羅不少人。並在南京道署街徐王府瞻園內成立特務工作總部,由徐恩曾任主任,張沖任副主任,濮孟九任秘書。當時這個特工總部是秘密的,稱為“私生子”。在黨內公開的調查科,則擴大為調查處,濮孟九擔任處長。秘密的特工總部把公開的調查處的人事編制和經費納入其中。在特工總部之下,設有情報科、訓練科、總務科,另外還設有指導、行動等課。

特工總部時代,是中統組織最反動猖獗的時代,特務們自誇是特務史上的“黃金時代”。老特務們在國民黨內見官大一級。他們持特工調查證(稱作“PASS”),可以在任何地方為所欲為,甚至可以調動軍警。特工總部的特務們不僅破壞當時中共在上海的中央機關和不少地方各級領導機關,還誘叛一些立場不堅定的中共變節分子。這些人中有的成了中統組織的高級骨幹。例如曾為上海中共中央政治保衛工作的領導人顧順章,他被捕變節後,為中統特務傳授技術。他寫的《情報業務》一書,還長期作為中統組織訓練特務的教材。

蔣介石為集中力量統一指揮,加強反共特務活動,在1935年將CC系的特工總部和復興社的特務處統一組成軍事委員會情報局(又稱“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任局長,陳焯任副局長。局下設三處,第一處處長徐恩曾,主管黨派調查;第二處處長戴笠,主管軍警調查;第三處處長先由陳焯兼任後由丁默村接任,主管郵電檢查。雖然形式上統一了,但是實際上還是各搞各的。特工總部和特務處的組織機構照常存在活動,那個軍事委員會情報局,實際上只是一個匯報機構而已。

1947年,中統更名為黨員通訊局;1949年4月改為直接隸屬於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更名為內政部調查局,1956年6月又改隸司法行政部(法務部的前身),直到1980年8月才改名為法務部調查局。

人事組織

(圖)中統女特務刺殺色誘漢奸丁默村中統女特務刺殺色誘漢奸丁默村

中統局的人事組織中,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局長,但實際負責工作的則是副局長。民國三十八年敗離大陸前擔任局長的有陳立夫、朱家驊;擔任副局長的有徐恩曾、葉秀峰。

組織機構

中統局內設人事科、專員室、經濟調查處、交通處、統計處;以及一、二、三組(分別負責訓練、黨派、情報工作。中統局組織設立依附於各級黨部機關,在各省市設調查統計室,省以下設專員負責“統計調查”。

職責

中統局負責除軍、憲、警等軍事部門外的情報安全工作。實際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維持在這個範圍之內的,因為軍統局也不允許他干涉越權。中統局的工作重心在黨政機關內部,另一個重點就是暗中打擊一切反對派政黨,尤其是共產黨。此外對於社會輿論、思想言論也負有監控責任。(類似現在美國的FBI

人員分工

中統局的人員分工大致有四種:

一是調查工作人員(簡稱調工);

二是特種情報工作人員簡稱特情人員;

三是黨員調查網(簡稱cc黨網,又稱黨員通訊網),是在中國國民黨黨內進行防共和監視其內部人員的監察人員;

四是通訊員,是中統局在各機關、學校、企業內部發展的工作人員。

與軍統

中統與軍統在爭奪秘密工作的主導權上,進行了長期的明爭暗鬥,雙方的合作非常有限。國民黨逃台後,蔣介石對兩個特務組織進行了改組,成立了國家安全局和軍事情報局。這實際上就是中統與軍統的延伸。對雙方的工作範圍也進行了區分,明確了國安局以對內安全為主,重點是偵查島內的中共組織。軍統以對大陸為主,重點是對大陸偵察、派遣、破壞和武裝襲擾。但到蔣經國後期,特別是“江南事件”以後,蔣經國開始改組台灣情報特務組織的系統與任務範圍。國安局逐漸取代軍事情報局,成為島內最大的情報機關,並開始掌握對大陸的特務與情報活動的主導權。而軍情局反而變成了單純的軍事情治單位了,主要負責對大陸軍事系統的情報工作。

抗日鋤奸

1939年,“中統”女特工鄭苹如就曾計畫使用“美人計”刺殺漢奸丁默邨,1939年至1944年,“中統”局與英國情治單位在共同抗日基礎上也進行過廣泛的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