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蘭州化物所)始建於1958年,其前身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建所以來,研究所獲得科技獎勵成果180多項,其中國家級獎勵成果33項(含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6項,為國家經濟建設、科技事業發展,特別是我國石油化工及戰略高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催化、潤滑和摩擦學理論以及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貢獻。經過50 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具有持續科技創新與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的國家西部“資源能源及新材料高技術創新研究基地”。

科技成果

五十多年來,蘭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實求真,團結協作,創新奉獻”的價值理念,始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取得了500多項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研究項目,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壟斷,形成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化技術,先後在國內建立了多套萬噸級生產裝置,形成了4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研製成功的降低捲菸煙氣有害成分的催化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套用於化肥生產過程的催化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廣泛套用於航天、航空和國家戰略高技術領域的固體潤滑材料及特種潤滑油和潤滑脂等研究工作,解決了我國戰略高技術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絕大多數材料性能達到了國際同類材料的先進水平,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三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其中在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還作為參與單位合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從事材料摩擦學和潤滑材料研究的“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發揮了骨幹和引領作用,在國家科學技術部組織的材料與工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自1992年起已連續4次被評為“優秀實驗室”。研製的固體潤滑材料在“神舟七號”飛船上進行了太空環境試驗並成功回收,開創了潤滑材料研究的新篇章。負責及參與完成的“氣相色譜分析技術”、“毛細管色譜柱”、“油田化學品”、“地質環境分析”等分析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在有機化學領域,研製的“國產航空煤油抗燒蝕添加劑”獲得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合成製備的114#矽油成為我國航天領域不可多得的優良液體潤滑劑。
近年來,研究所每年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及引用的論文數量名列國內科研機構前列;每年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0件左右及一定數量的國際專利,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和甘肅省名列前茅。

專業隊伍

截至2010年10月,擁有在職職工490人,其中科技人員總數408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65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50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258人。進入中科院創新崗位23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達78%以上。創新隊伍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1人,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25人。是國家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研究生學位的單位之一,設有物理化學、分析化學、材料學博士、碩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工業催化、有機化學碩士點,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多名,現有在學研究生360人。

技術平台

研究所建立了綠色化學化工技術、特種潤滑防護材料與工程技術、西部特色中藥藏藥、生態環境材料與工程等4個研究技術平台。擁有價值2億多元的核磁、質譜、電子顯微鏡、能譜、紅外、摩擦磨損試驗等大型科學儀器。擁有相關領域圖書50多萬冊,期刊1000多種。是甘肅省化學會、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分析測試中心的掛靠單位。研究所編輯出版《摩擦學學報》、《分子催化》、《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三種國核心心學術期刊。

領導班子

劉維民劉維民

劉維民 所長

趙秀茹 黨委書記 兼副所長
夏春谷 副所長

王齊華 副所長

師彥平 所長助理

學術委員會

主 任:薛群基
副主任:鄧友全
委 員:劉維民楊生榮夏春谷陳建敏
蔣生王愛勤呂功煊師彥平
塗永強王銳閆鵬勛

學位評定委員會

組織機構組織機構

主  席:薛群基 研究員 博導 院士

副主席: 劉維民 研究員 博導 所長

鄧友全 研究員 博導 主任

委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 銳 研究員 博導 (蘭州大學教授)

王齊華 研究員 博導 副所長

王愛勤 研究員 博導 主任

厙學功 研究員 博導 (蘭州大學教授)

呂功烜 研究員 博導 主任

師彥平 研究員 博導 主任

吳 彪 研究員 博導

楊生榮 研究員 博導 蘭州分院副院長

邵士俊  研究員 博導 副主任

陳 淼 研究員 博導

陳靜  研究員 博導

陳建敏 研究員 博導 主任

夏春谷 研究員 博導 副所長

梁永民 研究員 博導 (蘭州大學教授)

閻逢元 研究員 博導 副主任


院士專家

薛群基薛群基

薛群基 XueQunji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學術委員會主任

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
薛群基,男,1942年11月生,山東省沂南縣人。材料化學和潤滑材料專家,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67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80年至1982年美國密執安大學訪問學者,從事潤滑失效研究工作。現任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科協副主席、空間科學學會理事、材料研究學會和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曾任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摩擦學會理事會副主席、亞洲摩擦學理事會主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主任委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薛群基是我國材料化學和特種潤滑材料領域主要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多年從事特種潤滑材料及材料化學研究,主持、參加和領導完成了航天和航空等高技術工業所需的多種特種潤滑材料的研製任務;領導並參加研製了在多種特殊環境中套用的新型潤滑和防護材料;研製成功了數十種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新型潤滑材料;所研製的材料與技術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
薛群基主持建設並領導的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特種潤滑材料領域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的成果,為解決國家重點套用領域關鍵潤滑技術打下了基礎;在國家組織的評審中4次被評為優秀實驗室。他在國外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國內刊物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3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多件。
薛群基應邀在國際會議上做十餘次大會報告,1994年Gordon會議邀請他做“陶瓷摩擦化學”的大會報告;2009年在第四屆世界摩擦學大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集中展示了我國近年來在這一領域的成就。“WEAR”雜誌評價他和合作者有關聚合物摩擦磨損的研究工作“推動了聚合物摩擦化學研究的進展”;他在含氮化合物和稀土化合物的潤滑化學機理、C60及LB膜、納米材料顆粒作為潤滑添加劑、多元碳基固體潤滑薄膜的摩擦學性能等方面的工作引領了國內的研究活動,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和引用,為我國在特種潤滑材料領域科研工作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薛群基獲得國家二等獎、省部級一、二和三等獎共20多項,2002年獲得何梁何利技術科學獎,2009年獲(中國)摩擦學最高成就獎。他在潤滑材料與物理化學領域培養出博士50多名,四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

黨鴻辛 DangHongxin

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1929-2005)

黨鴻辛,1929年生於廣西北流縣。摩擦學專家,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53年8月畢業於華南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現為摩擦學會名譽理事長,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摩擦學學報》名譽主編。是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潤滑材料學科創建人之一。在研究工作中有豐富的積累,為國家高新技術所需特種潤滑材料的套用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他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中有9項獲國家級獎勵,包括“固體潤滑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齒輪潤滑成膜膏的研製和推廣”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超低溫高速齒輪潤滑材料”獲得國家發明獎三等獎;“MFC-1型白色潤滑成膜膏”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等,以及獲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渦輪渦桿用特種潤滑材料”等院、省、部級的獎勵15項。他在潤滑油脂、特種潤滑塗層材料、航空航天潤滑與防護材料、高分子複合材料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技術水平,在國內外知名度較高。在國內外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報告190餘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5件。

前景展望

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全面深化,在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中國科學院的新時期、新階段,蘭州化物所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的中國科學院總目標,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發揮資源與能源、新材料、生態與健康等領域的科研積累和技術優勢,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工作,解放思想、把握機遇、開拓奮進,努力建設“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特色鮮明、國內不可替代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資源能源及新材料”研究所,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科技貢獻。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文物研究所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浙江考古研究所
佛山市清華文博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文物工作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
上海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民藝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所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學哲學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哈爾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藏學研究所
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龍門石窟研究院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水環境研究所
台灣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遼寧考古研究所
吉林考古研究所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中國地質研究所
運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黑龍江考古研究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