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鎮

中城鎮

中城鎮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地處雲南省東北角,金沙江下游南岸,為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全境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48%,竹、茶、魔芋等綠色食品資源豐富;煤、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儲藏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廣闊。滇文化、巴蜀文化及湖廣滇川帶來的荊楚文化交融一體,“金江奇石”藝術凝聚自然與人文之精華,是中國藏石界一株奇葩。

基本信息

地理

中城鎮地理位置
中城鎮地處縣城北部,是縣城駐地,也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245.97平方公里,最大縱距16公里,最大橫距18公里。東連新灘鎮,南接板栗鄉,西南與南岸鎮接壤,北隔金沙江與四川省的屏山縣為鄰。鎮政府位於金沙江邊,距宜賓市100公里,距成都市442公里,距昆明市636公里,距昭通市255公里。

境內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1925米(紹廷蓮花山),最低海拔310米。全境山多壩少,山區面積占83%,江邊河谷壩區占17%。水系有主要河流金沙江,從南岸鎮勝利村入境,流程22公里於華峰村出境入新灘鎮。其餘有大汶溪、小汶溪、奔溪等溪流域,隨山形走勢由南向北從不同地段注入金沙江。

中城境域屬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乾雨季節明顯,氣候溫和,四季常綠,冬無嚴寒,夏少酷熱,無霜期時間長。全境平均氣溫在17度—18度之間,年降雨量在677—1038毫米之間,年總日照在866—1050小時上下。

人口

中城鎮中城鎮

中城鎮於1988年撤區設鎮,2006年與田壩鎮合併成立新的中城鎮。轄大沙、農業、後壩、鳳池、回望、華峰、田壩、良姜、紹廷、銅廠、中村11個村委會和興汶、金江、鳳凰三個社區居委會,316個村民小組,107個居民小組。有機關站所辦27個,中學3所,國小35所。

2004年全鎮人口21018戶74172人,其中:農業戶13477戶54740人,勞動力2499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9‰。

資源

中城鎮頁岩
土地:全鎮有耕地68254畝,其中水田21739畝,旱地46515畝,農業人口人均占地1.24畝。有林地18.9萬畝,其中公益林12萬畝,占63%,商品林5.8萬畝,占31%。全鎮土壤分5個土類,10個亞類,8個土屬,23個土種。耕地中紫色土壤占48.8%,黃色土壤占24.8%,水稻土壤占17.6%,其他土壤占8.8%,廣泛適宜各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

礦產:境內有豐富的頁岩資源,分布在大沙、農業、後壩、回望、華峰、中村和良姜七個村委會,已建成年產1500萬塊紅磚廠2個,有中村和茶店兩個青石廠,有宏光、富均、石板溪、茨竹和雙河五個煤廠,煤炭年產量9.5萬噸,江邊有豐富的沙、石資源,儲量大,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在野外陸生動物中,鳥類有相思鳥、黃豆雀、杜鵑、翡翠等,獸類有熊、豹、岩羊九節狸等。水生動物中,有屬國家重點保護魚類中華鱘白鱘胭脂魚等,岩鯉鮎魚等亦屬珍稀魚種。

中城鎮緬桂
林業:有林業用地面積18.9萬畝,林地面積14萬畝,灌木林地面積10.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8%。在現有林地中,有木本植物52科、112屬、176種;其中有珙桐樹蕨、銀杏、鵝掌秋紅花木蓮蘇鐵楨楠緬桂等珍稀樹外,紫莖女貞苦丁茶、金江白魔芋品質優良,已被列為全縣綠色食品產業開發的重點項目。中城鎮處在適合種竹的主要區域內,有竹類10種21屬,面積3.6萬餘畝;已有老品種水竹慈竹筇竹茨竹等,引進新品種有雜交竹、麻竹、甜龍竹和苦龍竹等,開發竹產業前景廣闊。

農作物:中城鎮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鎮,農村經濟在全鎮占主導地位,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豆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魔芋、芭蕉芋等,主要經濟林果有藤梨、柑桔、核桃、桂圓、蠶桑、桐梘小葉苦丁茶等。蔬菜已形成支柱產業,農業、大沙已建成百畝以上大棚無公害蔬菜基地,有瓜類、茄類、豆類20多個品種,供大於求,是外地客商和行銷大戶在此發展的最好空間。

待開發旅遊資源:轄區內有大汶溪小汶溪磨刀溪蓮花山華峰山太平山官斗山二十四崗苟茨林馬刁林夫人壩等多個景點,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中城鎮屬縣政府所在地,向家壩電站建設已經開工,鎮政府所在地已納入新城總體規劃,將新城區建成以人為本,以水為主,依山建城,山水結合,集休閒、度假、療養、旅遊為一體的人居環境最佳的湖濱生態園林城市,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交通建設

中城鎮綏江港
2004年,中城鎮公路通車里程187公里,其中縣鄉道62公里,村道125公里。全鎮各村委會均已通公路。水上交通便捷,有年貨吞吐量30萬噸、客流量65萬人次的雲南第二大港——綏江港,客貨輪船可沿金沙江航道而下,通達長江沿江各大城市直抵上海。

經濟狀況

2004年全鎮經濟總收入1.74億元,其中農村經濟總收入793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98元,糧食總產量1611.2萬公斤,人均有糧294.3公斤,財政收入250.8萬元。其一、二、三產業比重為0.65:0.21:0.14。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人均收入,一、二、三產業比重等主要經濟指標均高於本縣各鄉鎮平均水平。

2004年,全鎮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2895個,完成營業收入7622萬元,完成總產值7199萬元,上繳稅金225萬元,實現利潤313萬元。

政策

中城鎮會議
農村示範點建設:
綏江縣中城鎮農業村粱村片區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截止2006年10月,已種植優質油桃品種“桃王九九”190畝,推廣微耕機4台,完成公路硬化355米,新發展母豬55頭,啟動實施“五改四建”20戶,實施人行驛道450米,新建水窖6個,種竹50畝,新建沼氣池6口,開展農業科技培訓426人次。

舉辦殘疾人農業科技培訓班:
在第十八個全國助殘日到來時,按照綏江縣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關於認真組織開展好第十八個全國助殘日活動的方案》(綏殘工〔2008〕1號)檔案精神,中城鎮黨委政府召開相關站所負責人會議,專題研究,安排部署助殘日活動。並針對綏江縣移民搬遷工作實際安排活動的時間和內容:第一,舉辦一期120個殘疾人參加的農業科學技術培訓班;第二,開展法律法規宣傳和義務就診;第三,組織走訪慰問特困殘疾人和災民。

2008年5月15日,100多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及科技人員聚集在中城鎮農業農村會議室。發言內容是:一、針對移民搬遷,肥沃土地淹沒後全縣人民生產生活及生存問題做了分析和闡述,目的是提高廣大殘疾人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二、鼓勵和號召殘疾人牢固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

中城鎮大棚
整個培訓時間為3天,培訓的主要內容有:良種玉米栽培技術、生豬科學餵養、圈舍消毒、種豬選購、疾病防治等技術、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林業雜交竹種植及管護技術等,培訓期間還組織參觀了農業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培訓工作由鎮農技站科委、獸醫站、林業站的技術人員負責培訓。

三條措施抓實行政問責四項制度:
為認真貫徹落實雲南省行政問責辦法等四項制度,提高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打造誠信政府,中城鎮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此項工作落實生效。

成立機構,提供組織保障。成立以黨委書記任組長的行政問責四項制度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在紀委辦。將問責範圍擴大到黨務工作領域,把站所辦負責人,村(社區)總支書記、主任納入領導小組成員,為行政問責四項制度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中城鎮新農村建設的學習
強化宣傳學習,增強意識。採取以會代訓的辦法把幹部職工、村兩委成員和黨委中心組成員作為首期重點對象進行專題學習培訓,並以書面考試的形式對學習成效進行檢測。同時把行政問責四項制度列為普通黨員學習培訓的重要課題之一,通過黨支部“三會一課”,黑板報、專欄等展開宣傳,讓民眾知曉並參與監督,以此增強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

強化措施,確保落實到位。把《雲南省行政問責辦法等四項制度工作手冊》列為黨委中心組成員理論學習的長期必讀教材,各村(社區)和站所辦每周五下午進行工作情況匯報總結,並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梳理,把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與問責事項進行比對,如是符合問責範圍的立即啟動問責程式。同時大力開展基層站所長交流任職,村(社區)兩委成員交叉任職,選派優秀幹部職工到縣職部門頂崗培訓等,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辦事效率,推動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增強政府工作的執行力的公信力,維護行政問責四項制度權威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