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5型護衛艦

中國65型護衛艦

中國65型護衛艦,65型護衛艦的基本任務,是擔任艦艇編隊的護航警戒;近海地區巡邏警戒和漁場監護。此外還可用以參加登入及抗登入作戰和布設水雷。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65型護衛艦 中國65型護衛艦

中國65型護衛艦,該艦艦體採用屈服強度343兆帕的901型錳鋼,長首樓船型,由於主機高度為4.5,加入檢修要求、雙層底高度等因素在內,艦體型深最小高度已經達到6.8米,超過了這一級別平甲板艦的型深高度,如果採用平甲板型,則型深只能為6米以內,上甲板必須留出寬度7米、長度9米以上的大開口,以使主機伸出上甲板以上,這樣勢必使艦體強度大為降低。若將型深變為6.8米,艦體改為通長甲板型,尾部武器和上層建築又要相應提高1.3米,使艦的重心急劇上升,又大為降低了艦的穩性,因此,在中部型深必須在6.8米以上,而尾部型深又必須儘量降低的前提下,只能選擇長首樓艦型,這樣,還能使乾舷增高,艦體的耐波性、大傾角穩性、不沉性和強度儲備都超過平甲板型。1968年9月,502艦執行任務時遭遇12級強颱風,在颱風中航行了40多小時,兩進颱風中心,艦體的最大橫搖角達到63度,艙內都能聽到艦體發出“吱吱”的響聲,但最終艦體還是經受住了考驗,也說明設計和建造是可靠的。

長首樓艦型的細節也經過了推敲,這種艦型的首部上甲板和尾部上甲板之間採取的7.33度緩坡過渡連線,可以避免將應力集中在一點,而且人員在上甲板前後行走也不必使用直梯,更為方便。

為了適合在南海地區使用,65型護衛艦還成為了我國第一型安裝空調系統的護衛艦,由於缺乏資料,空調設計者甚至對上海的“大光明”、“和平”等電影院的空調系統也進行了考察,並為中國軍艦的空調布局和細節處理制定了一套可循的先例和規範。空調的使用,大為改善了艦員居住條件,後來部隊使用65型艦時,每當酷熱時節便緊閉門窗,冷氣降溫,其它艦艇的戰士則先是奇怪,而後羨慕,最終大家都願意到65型艦上服役,也成為一時的花絮。

背景

中國65型護衛艦中國65型護衛艦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從蘇聯轉讓製造了6601型護衛艦,不僅使海軍有了一型實用的主戰裝備,也使造船工業有了基本的現代大型水面艦艇設計能力。

但是,由於當時只有滬東造船廠能夠建造護衛艦,而台灣海峽又被美國海軍和國民黨海軍封鎖,使得已服役的新型護衛艦,均無法進入南海海域;另一方面,進入60年代後,由於南越在南海地區頻繁挑釁等原因,南海地區形勢日益緊張,只有一艘老式護衛艦“南寧”號的南海艦隊,急需一種火力強、航程遠、適航性好的水面主戰艦艇,擔任南海遼闊海域的巡邏任務。由此,一型新的護衛艦的研製任務,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實際上,此前的1958年,海軍已經提出過一型新的護衛艦計畫,代號022,在“大躍進”風氣的影響下,要求排水量800噸以內,航速達到45節(至少為40節),燃氣輪機動力,裝2門100毫米炮、3門57毫米炮、4座8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但是,在當時燃氣輪機等一系列關鍵設備無法落實的條件下,這一計畫於後來下馬,但它為此後的護衛艦研製工作定下了一個基調——選用現有設備,採用成熟技術,以保證進度,滿足急需。

1961年12月,為了加強南海艦隊的實力,海軍提出利用現有材料設備設計建造護衛艦,在1965年前,造出首艦(“65”艦的代號也是由此而來),並在“三五”計畫內造出4艘。

研製建造

中國65型護衛艦中國65型護衛艦

1962年2月至4月,設計方完成了3個設計方案,方案一為3台蘇聯37ДP型主機,3門100毫米炮,方案二主機為2台9缸43/67柴油機,方案三主炮則改為2門,並取消了反潛武器。至6月,設計方案確定以第二方案為主,9月,海軍批准了《65型艦戰術技術任務書》,並於1964年初下發了產品生產指示,由於台灣海峽尚未通航,東海接收的軍艦無法到南海服役,故決定由上海方面製造第1艘,在東海交船,然後幫助廣州方面製造4艘,在南海交船,廣州只承擔艦體結構製造和總裝任務,上海則提供所有能夠用火車運輸的成套部件,並提供人員培訓和工藝裝備、檔案,這樣也就帶動了廣州造船工業的發展,使此前只建造過木質魚雷快艇、55甲炮艇的造船廠能夠建造中型水面艦艇,為以後進一步建造驅逐艦打下基礎。

1964年8月,上海方面的首艦(舷號529)開工,1965年12月下水,1966年8月服役。與此同時,廣州改建了船台滑道,新建了建造中型艦艇所需的車間和基礎設施,並派人到上海參與學習建造過程。上海方面則在首艦建造中制定標準,並制定全套的技術資料供與廣州,使廣州方面具備了基本的技術基礎。
至1965年8月,廣州的1號艦(舷號504)開工,1966年6月下水,1966年12月服役。廣州建造的4號艦(舷號503)則於1966年5月開工,因受到“文革”形勢的影響,至1969年6月才進入現役,5艘艦的建造,歷時4年11個月,若從1962年2月開始設計時算起,共用了7年5個月時間。根據簡氏戰艦年鑑資料,這5艘艦分別是501“下關”艦,502“南充”艦,503“開源”艦,504“東川”艦,529“海口”艦,均隸屬於南海艦隊,其中529艦先在東海艦隊服役,1981年編人了南海艦隊。隨著飛彈武器和雷達電子設備的發展,以及艦艇自身壽命的原因,至1994年,最後一艘65型艦退出了現役,廣州建造的3號艦502艦,則進入青島海軍博物館永久保存。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該型艦的建造是非常認真的,在艦上能夠看到,艙室內布線整齊,壁板、頂板的做工頗為精細,艦載武器的金屬零件邊緣,甚至通氣管彎頭的邊緣,均被打磨的相當光滑,防止傷手,扶手、腳蹬的位置也都非常合適,一看便知當時的設計建造者的確在用心造艦。當然,這也有賴于海軍博物館的精心維護,須知,此類艦艇的艦體和裝備,若無全面細緻的定期檢修、維護,很快就會鏽蝕損壞,俄羅斯“艦艇墓地”中的前蘇聯艦艇,就可以作為一個反例。

裝備

中國65型護衛艦中國65型護衛艦

1200系統是中國當時性能最好的反潛武器,它使用2具65式5聯裝250毫米火箭深彈發射炮(仿製蘇聯的RBU—1200)和62式火箭深彈(與前述的62式深彈不同),該彈最大射程達到了1000米以上,彈型改進後,下潛速度也比投擲式深彈提高約2倍,還可使用定時引信進行10枚齊射。但在65艦服役時,該系統還沒有配備深彈指揮儀,只能依靠射表實現無指揮儀條件下的攻潛,而且發射炮的高低角可調,但卻不能旋迴,對潛攻擊時需要艦艇機動,而且人工裝填退彈也頗費時間,不利於二次攻潛。

此外,為了用火箭深彈打擊對方水面艦艇,當時深彈使用的“深聯—1”引信中,還配有水面撞發功能,在1966年由65艦進行的深彈實驗中,當引信定為水面撞發、採用小角度射擊時,由於深彈落點離艦較近,其爆炸後的彈片甚至落在了甲板上,這也能夠說明引信小角度入水時的瞬發度非常優異。

65艦的主炮採用從岸防陣地拆卸的100毫米炮,副炮為4門37毫米炮。由於有3門主炮、4門副炮和2座雙聯14.5毫米機槍需要布置,該艦的武器位置方案曾進行了多次討論,特別是主炮的布置,一種觀點認為應當2前1後,一種認為應當1前2後,前者認為2門火炮在後,若是艦艇追擊對方艦艇,會影響全艦火力的發揮,而部隊方面則認為,實踐中沒有出現過雙方艦艇在直線上追逃的情形,海戰雙方都會力求通過己方的機動,保持有利的舷角,使火力得到發揮,且日、法艦艇也有此布局先例。設計方還另有一種考慮——艦體為長首樓型,艦體首部型深較高,若採用前2後1布局,則艦首1號炮位於上甲板,2號炮位於上層建築甲板,艦橋為避開2號炮遮擋,亦必然相應提高,從而造成艦體重心抬高,穩性下降,最終,65艦採用了現在的布局——主炮前1後2,後部2門主炮射界為45-315度。4門副炮呈菱形布局,兩舷後部布置14.5毫米機槍。但應當說明的是,筆者亦認為,該艦主炮採用前2後1的布局效果可能更好。畢竟,火炮戰艦以正面半球迎敵的機率較大,採用現在這種布局,若要發揮全艦火力,就必然以艦身側面對敵,從而增加被彈面,且部分火炮時代的中小型水面艦艇採用類似前1後2布局,更多的是由於其主要攻擊武器為魚雷,魚雷攻擊完畢後,艦艇一般會高速脫離目標附近,此時後部火炮自然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我海軍亦有魚雷艇僅有艇尾機槍,也是隱蔽接敵、高速脫離的戰術使然,但作為一型大多執行日常巡邏任務的護衛艦,此種部局就不是最合適的了,而且入70年代,在01型護衛艦都改裝為飛彈艦艇的情況下,65艦卻因為艦體先天的布局特點而無法改裝。當然,最後的主炮布局,可能更多的還是主機、艦體等其它因素的制約造成的,軍艦設計,往往需要在各部分的相互制約中求得平衡,這也是完全能夠理解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型艦的雙聯14.5毫米機槍非常實用,射界也很開闊(筆者在艦上目測估算,其射界接近180度),尤其適合低烈度衝突和突發事件。在3?14海戰中,對方在島上剛剛動武,我方機槍便作出了反應,其後才是主炮。而且由於雙方距離較近,在我方主炮射擊的間隙,對方曾打算用火箭筒襲擊我艦,但卻被我艦的機槍進當即壓制。這也說明,在此類性質的衝突中,機槍等輕武器。能夠有效填補艦艇主要火力的空白,“科爾”號事件以後,美國艦艇在艦上加裝機槍,也是同一道理。應該說,一型艦艇服役期中,所面臨的威脅可能是多層次的,設計艦艇時,應當對這些威脅的性質考慮的更為周密一些,畢竟後來臨時再行改裝,往往要受到艦艇先天條件的限制。65艦服役後,主要用於執行南海地區的巡邏執勤任務,作為南海地區我驅逐艦服役之前的主力艦艇,填補了當時南海我方力量的空白。由於該艦火炮機槍數量多,而且有大型火炮指揮儀,因此很適合在中近距離上進行炮戰。

1988年3月14日,在南沙群島赤瓜礁發生的海戰中,65型護衛艦502號艦不僅組織人員登礁,而且在戰鬥打響後首先作出反應,前主炮首發便命中了敵船的機槍位置,然後以100毫米主炮和37毫米炮一同開火,用4分鐘時間擊沉了越方604船。根據公開資料,這次戰鬥中我方3艘軍艦共消耗100毫米炮彈285發、37毫米炮彈266發,擊沉對方軍船2艘,擊毀一艘,從射速和射擊時間計算,502艦使用的炮彈應該是最少的,作為65艦的代表,502艦用戰鬥的勝利,將一型火炮護衛艦的價值發揮到了顛峰,這可能也是後來該艦進人海軍博物館的原因吧。

技術特點

65型護衛艦的基本任務,是擔任艦艇編隊的護航警戒;近海地區巡邏警戒和漁場監護。此外還可用以參加登入及抗登入作戰和布設水雷。該型艦採用長首樓線型,正常排水量1200噸,滿載排水量1250噸,長×寬×型深為90×10.20×6.80米,標準排水量時吃水2.92米,相鄰兩艙對稱進水不沉,主機為2台3300馬力的9EDZ43/67柴油機,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0.50節,續航力2700海里/16節,自持力10晝夜。艦載武器包括:100毫米艦炮3座,61型37毫米炮4座,1200型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64式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雙聯14.5毫米機槍2座,深水炸彈投擲架2座,舷側布置有布雷導軌。電子設備有導航雷達,敵我識別雷達和通信設備等,全艦乘員148人,其中軍官12人。

整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首先考慮的是主機問題,雖然TB-8和TB-9等汽輪機以及幾型艦用柴油機此時都已經開始試製,但具體定型時間還不確定,存在拖工程後腿的危險,故只能使用現有成熟的主機,即37Д和43/67型柴油機,前者為潛艇主機,不能倒車,增加倒車功能的37ДP型研製進度又無法保證,只好使用43系列(缸徑430毫米)的43/67型主機,該型機單機重75噸,艦艇總體設計能夠承受,但就是外形尺寸較大,特別是機身高度高,使得艦的其它部分設計都要因這個原因有所讓路。最後定型的9EDZ43/67主機全功率3300馬力,250轉/分,儲備功率6%,雖然主機單台功率不高,但螺旋槳和煙囪的設計比較成功,螺旋槳接近了最佳直徑和轉速,煙囪的後沿設定了導煙帽,航行時排煙能夠自然向上逸出,這使得該型艦實際試航時達到了21.5節(設計航速20.5節,),部隊使用中,還曾經跑出過23節的極端速度。
在當時的條件下,65艦的反潛火力可算強大,艦尾有4門64式432毫米深彈發射炮和深彈投擲架,艦首有2具1200火箭深彈發射器,當時的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並沒有多少潛艇力量,之所以在反潛方面有如此配置,可能更多的是為了對付經常在南海地區出沒的美國潛艇。上世紀70年代,我海軍也的確使用裝載此類武器系統的獵潛艇在近海發現過美國核潛艇,並迫使其浮出海面。64式深彈發射炮呈舷側對稱配置,可以作為火箭反潛的補充,也可與艦尾深彈投放架聯合使用。它的發射炮固定為45度仰角,不能旋迴,舷側攻擊的距離有40、80和120米3種,它使用的62式深彈裝藥當量達到135千克TNT,由“深聯—1”引信起爆,以艦尾大連串投彈和舷側的連續攻擊時覆蓋範圍很大。因為當時62式深彈的產量非常大,也使得這種攻潛方式的成本相對很低。

意義

65艦的服役,使海軍在南海有了可以與周邊勢力抗衡的艦艇。在當時,與該型艦相比,南海周邊國家的海軍艦艇並無什麼優勢,尚與我交好的北越海軍自不必說,南越海軍此時僅有1艘護衛艦和5艘獵潛艇,菲律賓海軍僅有8艘巡防艦和2艘掃雷艇,馬來西亞有1艘護衛艦和8艘掃雷艇,泰國有6艘老式護衛艦,實力最強的要屬印尼海軍,有1艘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6艘護衛艦,但其軍艦大都購自蘇聯,在熱帶氣候和不良保養下很少發揮作用,象那艘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幾乎沒有怎么參加過行動。我們的4艘65型艦加入南海艦隊後,便形成了較大優勢。

65型護衛艦,還是我國造船工業第一次自行設計建造的一型中型水面戰鬥艦艇,它不僅給造船工業提供了實踐的機會,而且在艦艇設計中體現了非常明確的針對性,在整個工業基礎有限的情況下,既保證軍艦的性能,又保證交船日期,使艦艇的成本、時間、性能等幾方面的關係達成了良好的平衡。而且,“萬事開頭難”,當時那代人正是做了開頭的工作,僅僅為了一個空調系統,設計人員就收集了南海各港口的氣象資料,我國艦艇電源從直流電改為交流電,也是自此艦開始。種種開創性的工作,使這型軍艦在我國軍艦發展史上,應當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65型護衛艦。以及設計、建造、使用它的人們,也應該被我們所尊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