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征一號核潛艇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於核潛艇的認識很模糊,有關專家提議在陸上建設一個1:1的木製模型,有關裝備也全部用木頭仿製出來,於是,一座木質核潛艇就矗立起來。各種學科的科學家在這座大木質宮殿內修修改改,反覆改動布局和內部設定,終於把有關核潛艇的所有技術數據吃透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才開工建設。1970年12月26日,中國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建造完畢下水。1974年“八一建軍節”,經過連續試驗後,中央軍委將這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它就是服役於北海艦隊的091型“漢級”(北約組織命名)核動力攻擊型潛艇。

基本信息

中國長征一號核潛艇中國長征一號核潛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國人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下水了,1974年8月1日, 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這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舷號401),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長征一號”的總體設計從1966年開始,邊設計邊建造,共歷時5年。1968年5月,首制艇在造船廠放樣,當年11月實體建造動工。第一階段是分段建艇體,全艇共分成1l段,1970年4月完成了總體試水。第二階段是設備安裝,從主機、電纜、儀表到核反應堆部件採取平行交叉的方式作業。第三階段是碼頭系泊試驗,1971年3月完成了水中舾裝工作,緊接著是進行反應堆裝料。6月,反應堆達到臨界狀態。8月23日,核潛艇首次出海進行航行試驗,先後進行了水面航行,潛望鏡深度潛水和深潛試航,一切順利,潛艇航行性能良好。1974年1月,核潛艇加入海軍,進行檢驗性試航,同年8月服役。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艦艇裝備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表明了中國人民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決心。中國海軍從此擁有了核潛艇,中國從此成為了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長征一號”核潛艇從服役至今已有多年歷史了,其裝備早巳比不上後來者,但是,它對於我國海防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建造歷史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建成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換燃料棒時為止,在三年時間裡,航行6萬多海里,並從冰層下穿越北極,而消耗的核燃料卻只有幾公斤,而常規潛艇航行同樣的距離,要消耗大約8000噸燃油。核潛艇以其常規潛艇無法比擬的隱蔽性好,機動性強,航行速度快,活動範圍廣,續航能力大等優勢,震動了世界。有些軍事專家評論說:“核潛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海軍軍事技術上空前的大變革。”此後,世界上一些已開發國家不惜斥巨資,重點研製發展核潛艇。英國、法國、前蘇聯等西方大國都相繼研製成功了自己的核潛艇。

核潛艇無與倫比的優越性能和強大的作戰能力,如同核武器那樣再次震動了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想來中國訪問的蘇聯領導人提出幫助中國建造核潛艇遭到拒絕後,氣憤異常的毛澤東主席喊出了他的名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很快,中國最高層批准了國防工業委員會“關於研製飛彈原子潛艇”的絕密報告。在聶榮臻元帥的主持下,中國開始了研製核潛艇的艱難歷程。當時,研製核潛艇同研製核子彈一樣,被列為國家最高機密。意味深長的是中國有關部門以“09”作為這項工程的代號。“09”當時是中國大陸城市火警的報警電話號碼,也就是說,中國研製核潛艇已是十萬火急,刻不容緩。
由於中國建造核潛艇是在國家剛剛建立並且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開始的,因此,可供研製人員參考的只有兩張模糊不清、從外國報紙上翻拍的外國核潛艇照片,一件從西方玩具店裡買來的核潛艇模型。但是社會主義國家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優越性再一次體現出來,就是在這種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全國20多個省市的2000多個科研單位、工廠,群策群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同時根據專家的建議,決定先研製攻擊核潛艇再研製飛彈核潛艇,因此,中國當初研製漢級潛艇的主要考慮,是為研製飛彈核潛艇打基礎。為推動核潛艇的研製,中國在艦艇研究院專設核潛艇研究所,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展開對核動力裝置、潛艇線型、耐壓艇體、空調系統、水聲、導航、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在全大陸組織協作安排,參加研製的有第一、二、三、四、五、七機部以及冶金部、石油部、建材部、科學院、海洋局等許多單位,動員人力超過10萬人。此外,還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掉近3000名技術熟練工,集中到遼寧葫蘆島建設核潛艇製造廠,並經兩年努力建成核潛艇製造廠-渤海造船廠。
由於當時我國對於核潛艇的認識很模糊,有關專家提議在陸上建設一個1:1的木製模型,有關裝備也全部用木頭仿製出來,於是,一座木質核潛艇就矗立起來。各種學科的科學家在這座大木質宮殿內修修改改,反覆改動布局和內部設定,終於把有關核潛艇的所有技術數據吃透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才開工建設。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建造完畢下水。1974年“八一建軍節”,經過連續試驗後,中央軍委將這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它就是服役於北海艦隊的091型“漢級”(北約組織命名)核動力攻擊型潛艇。
該型艇採用當時國內新研究的水滴型線型和十字形尾舵,一座90兆瓦壓水堆單軸推進,首水平舵置於指揮台圍殼前部,艇體採用雙殼體結構。耐壓艇體內設有魚雷艙、指揮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及尾艙等,突出首端上甲板的是水聲系統導流罩。091型攻擊型核潛艇的主要數據為:排水量:水上排水量為4500噸,水下5500噸。主尺寸:長98米,寬10米,吃水7.5米,艇首部設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魚三型反潛魚雷和魚一型反艦魚雷。該級艇水面最高航速12節,水下最高航速25節,最大潛深300米,乘員為75名。
091型“漢”級核潛艇裝備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電子與聲吶系統,包括仿蘇聯的水面搜尋雷達、雷達告警系統、作用距離達1萬千米的超長波收信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等,以保證核潛艇在遠洋的正常活動。091型漢級核潛艇的建成服役對於中國海軍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進步,使中國海軍從此多了一把隱藏於深海大洋之中的“殺手鐧”。
由於我國自主研製的核推進裝置技術存在一定的設計缺陷,後來該潛艇發生少量放射性污染以及反應堆故障,技術人員對“長征l號”進行了大幅改裝,因此“長征1號”的實際服役日期是大幅滯後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長征1號”核潛艇才正式編入中國海軍北海艦隊,並進入戰鬥值班。漢級(091型)核潛艇的艇體構造與俄羅斯的潛艇頗為相似,採用的都是雙殼體結構,這樣可以具備較大的儲備浮力並具有一定的安全特性。
根據已知的訊息,091型漢級核潛艇的一號艇和二號艇為一個批次,這兩艘區別不大。從3號艇“長征3號”(舷號403)之後進行改良,艇體增長8米。長征3~5號(舷號403~405)進行更新與改裝(最新改進型模型在國防與軍隊建設成就展上亮相),從外觀上看換上了新型的聲納與消聲瓦等消音措施,內部則使用了減震浮筏和彈性座墊技術,據推測噪音水平由第一批次的160分貝降低到了145分倍左右,並加裝了潛射鷹擊-82反艦飛彈。後續幾艘的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月8日。5艘該級核潛艇最初全部配備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後來有訊息說其中的幾艘調動到了南海艦隊。因為中國對其核潛艇的具體情況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外界對091型核潛艇具體情況了解並不多。
第一代核潛艇的製造,提高了我國國防工業研發能力,完善了潛艇製造、修配體系,並為我國研發性能更先進的新型潛艇,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由於從此有了幾乎無限航程的核動力攻擊型潛艇,中國海軍潛艇部隊走向遠洋的腳步開始日漸迅速!

性能數據

排水量:5000噸(水下)主尺寸:長100米,寬11米,吃水8.5米 主機:核動力,渦輪-電力推進;1座壓水堆,90兆瓦,單軸。 航速:25節(水下)。 編制:75名。 魚雷:6具533毫米首發射管。 聲納:可能包括法國的DUUx-5(1985年安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