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選址在北京東直門內北小街,征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設規模12700平方米,館舍建設計畫投資2.2億元人民幣。中國將於2011年9月動工興建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以全面展示華僑華人社會的產生與發展,增進海內外華僑華人的歷史認同。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由著名愛國僑領、中國僑聯首任主席陳嘉庚於1960年提出倡議,2005年7月,經中國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建設,建設法人是中國僑聯。項目選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征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設規模12700平方米,館舍設計為地上3層,地下2層,樓高18米,建成後用作展覽的面積為6000平方米。建築風格是仿古平房和現代建築組合而成的院落,和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融入周圍的傳統街區當中。館舍建設計畫投資2.2億元人民幣,主要由國家投資建設。

基本功能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是海外僑胞感情認同和感情寄託的平台,也是聯繫海外僑胞的文化視窗。收藏華僑華人社會的歷史文物,展示華僑華人社會的產生與發展,針對僑的特點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基本功能。

籌建歷程

建設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倡議,是著名愛國僑領、中國僑聯首任主席陳嘉庚先生於1960年提出的。陳嘉庚先生當年首先創議在北京建立全國性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並率先捐出人民幣50萬元。改革開放後,陳嘉庚先生的這一創議被重新提出來,並得到廣大華僑華人的積極回響。上世紀90年代初,建館議案獲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批准立項建設,並承諾政府予以部分財政支持,由中國僑聯具體負責。
2005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覆中國僑史館正式立項建設。2006年國家發改委批覆可行性研究報告。2007年底,國家發改委先期安排了拆遷資金。2008年拆遷開始,同年12月用地範圍內的居民拆遷工作全部完成。2009年,國家發改委批覆中國僑史館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方案和投資概算。批覆指出,僑史館建設以國家投資為主,部分資金由僑聯自籌,總投資為2.2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家投資為1.9億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