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安徽光機所、安光所)成立於1970年12月。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蜀山湖畔風景秀麗的科學島上,占地面積約600餘畝。作為中國科學院基地型研究所,安徽光機所擁有大氣光學、環境光學及環境遙感監測技術、雷射技術等有特色、有優勢的學科領域。現有職工500多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員58人,副高120人,中級技術人員165人;擁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授予點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已為國家培養研究生690人。現有在學研究生309人、博士後8人、客座流動人員112人 。

基本信息

介紹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安徽光機所)成立於1970年12月。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蜀山湖畔風景秀麗的科學島上,占地面積約600餘畝。

作為中國科學院基地型研究所,安徽光機所擁有大氣光學、環境光學及環境遙感監測技術、雷射技術等有特色、有優勢的學科領域。截止2014年9月現有職工44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員59人,副高104人,中級技術人員134人;擁有博士後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7個。已為國家培養碩士生940餘人、博士生520餘人,授予碩士學位622個、博士學位238個。現有在學研究生370餘人、在站博士後8人、客座流動人員27人 。

安徽光機所於2001年5月,進入了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行列,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一部分。現設大氣光學研究中心、環境光學研究中心、套用雷射技術研究中心和光學工程技術中心。安徽光機所以堅持國家和社會發展為牽引,在雷射大氣傳輸和雷射大氣探測、雷射光譜學、環境光學和環境監測技術、遙感和輻射定標與校正、新型雷射器和晶體材料、醫學光電子學和雷射醫療儀器、光纖與光電子學﹑光電工程等學科領域,承擔著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863”計畫、國家“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方向性及地方攻關等項目。在和企業合作研發環境監測技術、工業和醫用雷射技術、雷射晶體材料等方面已開發出一系列高技術產品。研製成功的空氣品質長程差分吸收監測系統、攜帶型大氣探測雷射雷達和測污雷射雷達設備,已在我國環境污染監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學術交流合作上,安徽光機所與國內許多研究所、高校、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與國際上美、德、日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和貿易往來關係。建有亞洲雷達觀測網、亞太經合組織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等合作項目和組織。

安徽光機所現有國家"863"計畫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通用光學輻射定標與表征技術創新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光機所主辦編輯出版的《量子電子學報》和《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在國內外學術界都具有了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安徽光機所自建所以來已取得科研成果448項,獲得國家、科學院、省部級的獎勵170項,發表論文3429篇,其中在國外學術刊物發表667篇,獲國家專利321項 。

領導

劉文清

劉文清 劉文清

1954年1月出生,漢族,籍貫江蘇邳縣,民進安徽省省委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1978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分配來所工作。86年至89年在義大利米蘭工業大學、日本國立公害研究所進修。89年在安徽光機所獲碩士學位;93年至95年在希臘克里特大學獲博士學位;96年至98年在日本千葉大學環境遙感中心做博士後。曾任研究室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任副所長,安徽省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3月起任安徽光機所所長。

王安

王安 王安

安徽霍山縣人,1958年6月生,中共黨員,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2月畢業與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獲理學碩士學位。1989年11月於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1年在義大利帕惟亞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後訪問研究,研製成功集成光學環形腔干涉式可調諧窄帶濾波器。1992年回國,主持研製開發盤紙透氣度測量儀等3個系列、6個型號菸草專用檢測儀器已經在菸草行業推廣使用多年,替代了國外同類進口儀器。2000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物理系高級訪問學者。2000年6月起任安徽光機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安徽省蕪湖市副市長(掛職),獲科技部頒發的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光榮稱號。2005年3月起任安徽光機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組織機構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學術團體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科研方向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1、大氣光學與大氣探測技術--以中國全球氣候、天文觀測、雷射通訊等發展研究需求為牽引,開展光波大氣傳輸及其自適應光學校正規律的研究、大氣背景輻射傳輸特性、影響雷射/輻射大氣傳輸的大氣光學參數測量原理方法研究及其關鍵設備研製、以及大氣輻射參數和大氣光學參數觀測場的建設,並長期進行大氣輻射和光學參數測量,建立資料庫和模式;

L625大氣探測雷射雷達

該雷射雷達對Pinatubo火山雲進行了系統測量研究,結果被美國NASA的Langley研究中心採用。九五年,美國NASA首次在太空梭上用雷射雷達進行全球大氣氣溶膠分布測量試驗期間,L625雷射雷達作為國內唯一的對比站,受邀參加了對比測量。

L300可移動雙波長雷射雷達

L300可移動式雷射雷達是中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0.53和1.06微米雙波長雷射雷達,主要用於探測氣溶膠消光係數和大氣能見度。在0.53和1.06微米波長上,該雷射雷達的探測高度分別為18和12千米,高度解析度分別為30和60米。

微脈衝雷射雷達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在雷射雷達系統中,採用半導體泵浦的微焦耳級高重複頻率(上千赫茲)脈衝雷射,可以使雷射雷達具有體積小、造價低、自動化程度高、可晝夜連續運行等優點,是雷射雷達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我們在國內首次成功研製完成了微脈衝雷射雷達,並該採用了非共軸結構及光學幾何信號壓縮的獨特設計,克服了美國類似產品探測器易損等缺欠。

2、環境光學與環境遙感監測技術--以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為需求牽引,開展大氣環境污染物光化反應動力學和雷射光譜學研究、高解析度高靈敏度環境污染實時線上探測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環境污染監測儀器的關鍵技術研究及系統集成研製、環境光學遙感和輻射定標與校正技術研究、目標輻射反射特性研究;

車載測污雷射雷達

在國家863計畫和科學院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研究所研製完成了國內首台車載差分吸收雷射雷達系統。該車載測污雷射雷達系統可對大氣對流層的SO2、NO2、O3和飄塵等污染物的空間分布進行測量。對SO2探測的距離能達到3公里以上,最高探測靈敏度可達4ppb;對NO2探測的距離能達到4公里以上,最高探測靈敏度可達20ppb;對O3的探測距離能達到4公里以上,最小探測濃度可達到4ppb。該車載測污雷射雷達多次從合肥到北京參加了北京市污染物空間分布測量研究。

多波段偏振成像非成像探測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多波段偏振成像非成像探測技術是研究所率先在國內提出的新型對地遙感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究已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特點,完成了多波段偏振CCD相機機載樣機、多波段偏振CCD相機實驗樣機、高光譜偏振輻射計等多種型號的成像非成像的偏振探測設備,已成為我所遙感探測技術的重點發展突破方向。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3、套用雷射和光電子學技術--以國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改造需求為牽引,開展雷射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機理、醫用光電檢測與雷射治療新原理新方法和關鍵技術研究以及光電診斷與醫療儀器、雷射加工設備的研製;並結合大氣環境監測、雷射工業和醫療等的套用,發展雷射技術及相關的晶體材料和器件等光電子學技術。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研成果

產品

雷射微孔打孔(多功能機)(JGDK-I型) 主要特點:孔徑小加工和定位精度高計算機自動控制可改造為多功能機

產品介紹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雷射打孔是利用雷射的高能量輸出和低發散度的特點,在各種材料上打出微細小孔,而且打孔的效率高、速度快,是其它傳統打孔方式所無法比擬的。我們從事雷射打孔的研究有近二十年的歷史,對材料的特性、雷射模式、發散角、脈衝波形、光學系統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研製出系列雷射打孔機,該機也可以作為各種動平衡元件的重量微調(即去重)。經多方使用效果十分滿意,受到用戶的好評。我們同時十分樂意為用戶研製各種特殊要求的新產品。

本品最重要特點的是可根據用戶需求該造為多功能機,通過更換配件可以輕易的組裝為打標機,焊接機,打孔機,去重機等。

主要性能指標

工件厚度:0.1~1mm;孔徑:0.08~1.2mm;

加工精度:±0.1mm;打孔速度:<60個/分;

定位精度:0.01毫米;重複精度:0.02毫米;

最大去重量: 3mg/脈衝去重精度:小於+3%

適用範圍:用於各種金屬材料、各種陶瓷基片、晶體基片等材料的打孔;各種動平衡元件的重量微調。

院士風采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龔知本,1935年出生於江蘇太倉,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1960年至1971年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1971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1987年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5年至1987年任安徽光機所副所長,1987年至1995年任安徽光機所所長。1987年至1996年任國家863計畫雷射大氣傳輸及自適應光學校正專題專家組組長。現為國家863計畫領域專家組成員、國家863計畫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龔知本院士四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大氣光學及其工程套用研究,在雷射大氣傳輸及其相位校正、高解析度大氣吸收光譜、大氣氣溶膠光學特性、大氣光學參數探測及其設備研製等研究領域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他主持建成了雷射大氣傳輸及其相位校正實驗系統,對雷射大氣傳輸湍流效應及其校正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獲得了相位校正效率與湍流強度關係的定量實驗結果等原創性成果;他負責建成的中國最大的公里級控溫高解析度高靈敏度大氣分子吸收光譜實驗系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獲得了大量的高解析度大氣分子吸收光譜定量實驗數據;他主持研製完成了中國最大的平流層氣溶膠探測雷射雷達、第一台可移動雙波長米散射雷射雷達、紫外差分吸收雷射雷達和車載測污雷射雷達等一大批大氣光學參數測量設備,並系統地開展了大氣光學參數測量研究,為我國大氣光學學科及其工程套用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龔知本院士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中國科學院等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兩項。獲得國家863計畫重要貢獻獎、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稱號。

學術刊物

《量子電子學報》 本刊主要刊登光學、雷射以及光學的電子學交叉學科等量子電 子學領域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刊物曾多次獲“中國光學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及、“安徽省優秀期刊”獎。已被國際權威檢索期刊《科學文摘》(SA)、《化學文摘》(CA)以及國內《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等收錄。

地理位置

合肥科學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