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坐落在歷史文化古城長沙,是中國科學院部署在我國亞熱帶區域的農業知識創新研究基地。前身中國科學院桃源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6月,1979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2002年5月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2003年10月更為現名。現有職工97人,其中研究員12名、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8名。

簡介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坐落在歷史文化古城長沙,是中國科學院部署在我國亞熱帶區域的農業知識創新研究基地。我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桃源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6月,1979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2002年5月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2003年10月更為現名。現有職工97人,其中研究員12名、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8名。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研究所積極投身於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圍繞亞熱帶區域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發展了區域農業格局和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過程與調控管理、農區畜牧生態與健康養殖等新興研究領域。目前我所設有區域農業生態研究中心、農區畜牧健康養殖研究中心和湖南省農業生態重點實驗室三個科研部門,分別在亞熱帶的喀斯特山地紅壤丘陵平原湖區設定了農業生態實驗站,擁有生態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和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碩士學位點。

研究所按照確立的知識創新工程建設目標,面向亞熱帶地區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國家戰略需求,聯合中國科學院和國內外優勢力量,構建我院在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研究與示範平台,使其成為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農業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以來,我所全面落實體制和機制改革,強化科研基礎和園區建設、面向國內外的人才引進和國際合作研究,深化以“凝聚力工程”為核心的創新文化建設,正朝著建成全面開放的亞熱帶農業生態科學研究平台和有國際影響的區域農業研究所的目標穩步邁進。

領導

王克林,男,生於1963年,理學碩士,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所長。全面主持所業務、行政工作。主管科研、人事、政務信息、野外台站等工作。

長期從事區域生態與農業發展格局研究。先後參加南方紅壤丘崗地農業持續發展研究、湘南農業開發戰略及技術經濟研究、湖南省農業區域開發總體規劃、雪峰山區國土資源綜合考察等課題。主持完成了中科院重點課題洞庭湖區農業開發與生態建設研究、西南喀斯特典型地區扶貧支柱產業設計及異地開發研究課題、廣西東部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規劃與重點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以及株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農業園綜合規劃。

“九五”期間,主持中科院及廣西區重大項目《桂西北喀斯特區域異地扶貧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主持中科院重大項目《江漢平原澇窪地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及湖北省重大項目《四湖地區濕地農業持續高效發展》,主持湖南省“九五”農業科技攻關項目“湖南省及其不同類型地域農業現代化進程測度與調控政策研究”,負責中科院區域開發項目湘鄂渝黔接壤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

1996-1997年在澳大利亞從事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與農業發展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2000年獲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協聯合授予的“全國科技扶貧傑出貢獻者”稱號。發表論文60餘篇。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李文祥,男,1953年7月出生,湖南省新寧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大學本科文化,1972年1月參加工作,1978年8月畢業於中南林學院經濟林專業,1994年12月畢業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政治管理專業,現任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黨委書記。主持所黨委工作,分管財務、審計、國有資產、勞動工資、綜合統計、基建等工作。

1972年01月-1975年09月:在湖南省新寧縣舜皇山林場中心國小任校長;

1975年09月-1978年08月:在中南林學院學習;

1978年08月-在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先後任研究實習員、室秘書、助研、辦公室秘書、辦公室主任、所長秘書、所長助理、常務副所長、黨委書記等職。

歷任所長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李慶逵(1978年12月-1981年兼任所長)

男,1912年2月出生,博士,中科院院士,研究員。

何電源(1980年5月-1983年8月任副所長;1983年8月-1986年12月任代所長)

男,1928年10月出生,湖南省江永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研究生肄業,1952年8月參加工作,1958年肄業於中科院土壤所土壤農業化學專業研究生,研究員,土壤農業化學專家,1993年1月退休。

1952年08月-1957年02月:在華南農墾總局任技術員、副科長;

1957年02月-1970年01月:在中科院土壤研究所讀研究生,之後任助研;

1970年01月-1975年02月:下放在江蘇省新沂縣

1975年03月-1980年05月: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現後任助研、副研;

1980年06月-1992年12月:在中科院長沙農業現代化所先後任副所長、代所長、副研、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何添福(1986年12月-1992年5月任所長)

男,1939年10月出生,福建省平和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大學本科畢業,1962年9月參加工作,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植物專業,藻類研究專家。

1962年09月-1986年12月:在中科院水生所先後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辦公室副主任、副所長等職;

1986年12月-1992年05月:在中科院長沙農業現代化所任所長、副研、研究員等職;

1992年05月-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任黨委書記、所長。

陳朝明(1990年3月-1994年5月任副所長,1994年5月-1997年9月任所長)

男,1944年12月出生,上海市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大學本科畢業,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6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化學與微生物專業,儀器分析與生物化學專家。

1968年12月-1970年04月:在湖南47軍生產基地下放勞動;

1970年04月-1981年12月:在湖南省雙牌縣氮肥廠任生產技術股副股長;

1981年12月-1997年09月:在中科院長沙農業現代化所先後任研究實習員、助研、副研、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

1997年09月-在中科院上海植生所任副所長。

李文祥(1997年09月—1999年07月任副所長,主持工作)

男,1953年7月出生,湖南省新寧縣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大學本科文化,1972年1月參加工作,1978年8月畢業於中南林學院經濟林專業,1994年12月畢業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政治管理專業。

1972年01月-1975年09月:在湖南省新寧縣舜皇山林場中心國小任校長;

1975年09月-1978年08月:在中南林學院學習;

1978年08月-1999年08月:在中科院長沙農業現代化所先後任研究實員、室秘書、助研、辦公室秘書、辦公室主任、所長秘書、所長助理、副所長等職;

1999年08月-在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任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王克林(1999.7任常務副所長主持工作,2001.9任所長)

戰略定位

順應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趨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完善我院農業科技布局,將長沙農業現代化所改建為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圍繞亞熱帶地區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戰略需求,以我所為依託,聯合院內優勢力量,擴大開放力度,構建南方農業研究與示範平台,使其成為國家農業科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目標

圍繞中國亞熱帶地區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戰略需求,鞏固區域農業格局與功能最佳化模式研究,強化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過程及農區畜牧業關鍵技術研究,發展亞熱帶複合農業生態系統管理理論,成為研究院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與示範基地,為國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通過10-15年的努力,建成有國際影響的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科技創新目標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建立亞熱帶三大類型區域(喀斯特低山紅壤丘陵、平原湖區)複合農業可持續發展典型模式,示範總面積5萬畝以上,並且帶動區域農業結構調整。

複合農業生態系統生物過程驅動的物質循環研究取得原創性的進展;建立亞熱帶旱地和水田土壤有機碳和氮素循環模擬模型,預測精度超過國外同類模型。

以逆境脅迫(澇漬、季節性乾旱等)下作物適應性分子生物學機理為突破口,成功選育2-3個作物新品種
建立農區集約型養豬業健康養殖標準。

具體成果考核指標:累計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20-30篇,CSCD論文80-120篇,出版專著2-3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2-15項,取得省以上成果獎3-5項(包括審定新品種),為省部以上政府部門提供重大諮詢報告1-2份。

研究領域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要學科領域為亞熱帶複合農業生態系統管理,重點圍繞亞熱帶區域農業發展格局與系統過程和農區畜牧健康養殖機理與調控技術2個學科方向開展研究,包括亞熱帶區域農業格局與農業發展戰略和模式、亞熱帶土壤—作物—家畜系統物質循環過程與調控、逆境脅迫下作物適應性機理與品種選育、集約型養豬業健康產品與環境安全以及農牧複合型草食畜牧業關鍵技術等5個創新研究內容。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1979年以來,研究所先後派出科技人員120人次到18個國家或地區進修、考察和合作研究。接待了來自12個國家160人次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研究。與美、德、澳、英、日、新、菲等多國著名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關係,國際交流與合作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如八十年代初與日本進行的“中日中稻栽培試驗”,日方先後有46人次來我所進行合作研究,在國內造成較大影響,並取得重大成果。九十年代以來,與德國馬普學會、世界實驗室(義大利)、日本東麗公司、澳大利亞有關研究機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也取得較好的成果。

近幾年來,隨著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推進,研究所的國際合作勢頭良好。目前,正在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有11項,具體是: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合作在研究所桃源農業生態實驗站進行的“亞太地區環境戰略創新研究”、與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合作的“豬內源性胺基酸分泌與排泄規律的研究”、與加拿大農業部健康與營養研究中心合作的“作為營養強化劑的改性澱粉在斷奶仔豬飼料中的套用研究”和“豬日糧中添補共軛亞油酸對功能性營養成分及肉質的改進研究”、與英國洛桑試驗站合作的“提高強固磷土壤磷肥施用效益的研究”、與澳大利亞澳德雷得大學合作的“長江流域優質牧草引進、篩選及耕作制度改革研究”、與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合作的“水稻生產系統中的土壤有機質和作物殘茬管理”、與美國UniversityofIllinois合作的“高產奶牛日糧中不同氮源對纖維體外消化率的影響研究”和“奶牛日糧脂類物質對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研究”、與美國馬力蘭大學合作的美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景觀生態的長期生物地質化學變化研究”、與荷蘭瓦赫寧恩農業大學合作的“污染生態系統的修復與利用”。

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研究所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日漸擴大,特別是在農牧複合生態系統研究領域建立了國際公認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15N標記綠肥、稻草、氮碳磷鉀在土壤-作物-家畜系統的轉化循環”,是世界上首次套用15N標記研究氮在土壤-作物-家畜系統中的轉化循環的系統性研究。 

獲獎成果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1、桃源縣自然資源綜合考察與農業區劃,1980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2、水稻良種“竹系26”的推廣套用,1982年湖南省成果推廣一等獎;

3、稻田養草魚種及其生態功能的研究,1983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

4、湖南省丘陵山區農業發展戰略研究,1985年湖南省農業區劃成果一等獎;

5、科學專著,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6、長沙丘崗區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及效益研究,1988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稻田合理施用石灰技術的研究及示範推廣,1988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8、亞熱帶丘崗區最佳生產結構和生態平衡,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9、科學專著第二版,199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0、潛育性和次生潛育化水稻土的形成機理及基本特性的研究,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出版刊物

《農業現代化研究》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現代化研究》
《農業現代化研究》於1980年7月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的農業科技綜合性學術刊物,科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11月加入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系統(ISDS),刊號為ISSN1000-0275。其辦刊宗旨是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理論、戰略、方針、道路;以及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有關科學技術經濟生態社會各方面及其協調發展,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農業持續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是國內唯一以農業現代化為主題內容,以自然科學為主,兼融人文社會科學為特色的學術性、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注重以巨觀和綜合為主,巨觀戰略與微觀技術相結合,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刊登農業發展戰略和農業基礎科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科研報告、研究簡報和文獻綜述等。內容包括農業發展戰略、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區域開發、農業經濟、農業產業化、農業系統工程、農業機械化農業工程、高新技術套用、資源利用與保護、國外農業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