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泉鄉

雲南省華寧縣溫泉諸多,縣內潭泉遍及各地,共有大小龍潭泉點630多處,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5個,有“泉鄉”美稱。華寧縣地處滇中偏東南,玉溪市東部,位於東經102º49¹至103°09¹、北緯23°59¹至24°34¹之間。以東南西北為序,分別與彌勒、建水、通海、江川、澄江、宜良6縣交界。縣境東西寬34公里,南北長59公里,總面積1313平方公里。縣城距玉溪市府53公里,距昆明市148公里。

走進中國泉鄉—華寧

在雲南省中部,有一塊富饒,神奇的土地,在這塊131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常年泉水潺潺,柑桔飄香,這就是具有“中國泉鄉”美稱的華寧。

華寧,1985年被列為雲南省水果生產基地縣,是雲南省最大的柑桔生產基地,全國最早熟的柑桔基地縣。2000年,華寧被國家列為“開放型生態農業示範縣”;2005年2月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2006年2月,華寧縣首次被國家科技部授予“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獎牌。

華寧東與彌勒相連,西與通海接壤,南與建水毗鄰,北與澄江、宜良交界。全縣設4鎮1鄉。境內崇山峻岭連綿起伏,高山 、丘陵、盆地、河谷間雜交錯。老象山脈,磅礴蒼莽縱貫縣境;磨豆山脈,連綿起伏猶如寧州壩子之屏障。

華寧不僅有富饒的土地資源,還有豐富的水能源和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礦藏儲量較多的有磷、褐煤、鉛鋅、石灰石、石膏,其中磷礦儲量在4.38億噸以上,褐煤儲量8000多萬噸,還有銅、鐵、矽石、銀、硫磺等多種礦產資源。

厚重久遠的歷史文化

華寧歷史悠久。據青龍海鏡新村遺址出土的陶片陶坯,可知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撫仙湖東岸生息繁衍。

在悠悠七千多年的歲月里,華寧人世代耕耘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孕育了無數名人賢士,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明代,有無心於仕途,有志於師道,授雲南府教授並首開滇南辦學風氣的張文禮;有不畏權貴,不患得失,力持清儀,直陳是非,以諍諫為己任的王元瀚。清代,有關心百姓疾苦,以培育治國人才為己的詩人、書法家劉大紳;有書法造詣清深,堪稱清末大書法家的朱家寶……他們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被收入《雲南叢書》的就有《鶴軒集》、《滇南詩略》、《凝器集》、《北徵集》、《煙萍詩抄》、《寄庵詩抄》、《寄庵文抄》、《勿軒詩集》等著作。近年來,華寧縣委高度重視文學藝術工作,文藝創作隊伍不斷擴大、創作領域不斷拓寬,一大批小說、散文、詩歌在省內外公開刊物發表,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華寧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民國時期,有在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屢立戰功的張懷信;抗日戰爭期間,有斷然拒絕日偽當局攏絡,抗戰勝利後任上海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少將庭長,嚴懲戰犯,伸張民族正氣的法學家李良。建國前夕,有為人民政權的鞏固英勇犧牲的彭順寬、楊丕德等人,以及普朝柱等一大批中國近代和現代的知名人物,這些人物的業績,在雲南甚至於全國都有較大影響。

華寧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舊時有“寧州八景”、“婆兮八景”等名目,現有萬松山景區、象鼻溫泉風景區等風景名勝,寧壽寺、寧陽書院、尊經閣等古建築保存完好,可供開發利用。新村陶窯、青龍斗閣古墓群等古老文化遺址具有考古價值。

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資源,蘊育了厚重久遠的潭泉文化、陶文化、柑文化等眾多歷史文化,其中最為著名的為陶文化,華寧土陶有600多年悠久歷史,燒制的陶器質地細膩,造型美觀,色澤鮮艷,產品有建築陶、園林陶、工藝陶、生活陶和東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種,年產陶2000餘萬件。如今,從美國到日本,從泰國到新加坡,不同的國度、民族、文化都為這閃耀著華夏文明之光的華寧土陶所傾倒。

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華寧共有人口20.5萬人,縣內居住著漢、彝、苗、回、哈尼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近三分之一,各民族有著獨特的語言、服飾、禮儀、節日和民族風俗,他們世世代代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於開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繪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其中最有代表的為苗族採花山和彝族火把節。

採花山,是苗族傳統的春節大型民眾文藝活動節日,每年初一至初五,聚居在通紅甸鄉的苗家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擁來雲集採花山,歡度這一隆重節日。青年男女圍成圓圈隨著悠揚的三弦聲翩翩起舞來表達內心對異性的愛慕,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中老年男子則吹起蘆笙,跳起蘆笙舞,希望換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年景。

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協助苗族人民舉辦採花山節,花山節與過去比已有所變化,前來參加採花山節,在花場上對歌起舞,顯示出民族團結、融洽的氣氛。

農曆6月24日則是彝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白天,家家宴請親朋,還在約定地點進行摔跤比賽和文體活動。至日落暉盡,家家點燃火把,大人孩子各持火把在室內周轉揮舞,然後沿田埂地邊迂迴周鏇,火把既殺蟲又烘託了節日氣氛,直至火炬燃盡方才回村。入夜,打穀場上、公房內外篝火通明,男女老少踏歌起舞,未婚男女互訴愛情。

除少數民族的各種傳統節日,當地的民間文藝如花燈、毛驢燈也具有特色,多在春節期間農村的燈場上和城裡的迎神會上表演,內容為“夫妻回門”等農村生活題材,每逢春節或較隆重的慶祝會都舉行演出活動。

獨特秀美的潭泉風光

華寧是一個多山多水的地方,一層山水一片田,一片田地一村人。華寧的水獨具風貌,其中潭泉以數量多、分布廣、品質優,讓華寧人為之驕傲,讓遊客為之沉醉流連。

在這630餘口潭泉中,巨者噴涌成河,細者叮咚如琴,其中有慷慨奔涌的七犀潭,有四季清洌的恩永泉、有溫情宜人的象鼻溫泉,又有噴沙如月的映月泉,有吐水成珠的珍珠泉、有袖珍如碗水的一碗泉……

華寧泉多,這不足為奇,而其中美泉甚多,是大自然對華寧最豐厚的饋贈。當然,最負盛名的當數象鼻溫泉。

象鼻溫泉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東漢時期,象鼻溫泉就被發現,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千百年來,象鼻溫泉的神奇美妙讓華寧文人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他們都感嘆徐霞客、楊升庵末能到此一游而惋惜,發出了“惜不遇升庵,湯名書第一”的感慨;清代詩人張凌雲寫就了“天下湯泉莫漫夸,傳聞溫沼讓西沙”的豪邁詩句,民眾更是將它視為“神水”。1992年,經國家地礦部等單位技術鑑定,該泉屬重碳酸泉,含有偏矽酸,鍶、鋰等11種人體所必需的宏量元素和13種微量營養素,溫度39—41度,接近人的體溫,四季可浴,是飲浴兩用的優質珍貴礦泉水,化驗結果表明能與世界名牌法國佩里埃礦泉水媲美。

象鼻溫泉不公水質好,還能輔助治療風濕病、皮膚病、關節炎、高血壓等病症,並且還有美容護膚的功效,解除了許多人的疑難雜症,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原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定就是其中一們,他患有肩周炎,20世紀80年代到雲南搞調研時,得知象鼻溫泉的神奇功效,在這兒住了20多天后,他的肩周炎神奇地消失了,手能動了,腳能正常走路了。

20世紀80年代末期,為了大力開發象鼻溫泉,縣防疫站的工作人員用了3個多月,對附近村子居民一家一戶去詳細調查一家三代人的健康狀況。調查結果是全村250多人沒有出現任何一例如癌症之類怪病!這是溫泉對華寧人的溫柔的呵護。

華寧是個山區農業縣,潭泉與華寧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農業生產、人畜飲水離不開泉。七犀潭灌溉著盤溪壩數萬畝良田,這裡的特產柑桔、蔬菜源源生長,聲名遠播。眾多潭泉集流成河,加之“天然溫室”般的地理和氣候,為柑桔生長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秋波兮”品牌在省內外有了較大名聲,當全國桔花盛開的時候,這裡已是碩果纍纍、金桔飄香。

眾多的潭泉為華寧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華寧縣人民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積極發展小水電,使華寧成為全國第一批初級電氣化縣之一。現在,華寧又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大力發展礦電產業。

潭泉深深影響著華寧人的性格,她造就了華寧人淳樸、善良而樂於奉獻、積極進取的秉性。除泉之外,華寧縣還管轄著19平方公里的撫仙湖湖區面積,湖岸線全長15公里。這裡,湖水清澈,沙灘細膩,環境優美,民風純樸。與江川、澄江沿岸相比,還是一塊沒有被開發的處女地。2004年5月以來,由於環湖文明走廊工程的實施,當地沿岸民眾以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沙灘清理、植樹造林、村民文明素質教育等活動,使得這裡天更藍,水更清,必將是今後旅遊開發的黃金地段。

縣域概況

華寧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有磨豆山脈、中部有老象山脈南北向縱貫全境,東部有南盤江和華溪河北南相對匯流,兩山脈間有青龍河和龍洞河北南相背分流,形成“兩脊夾兩槽”的地形。又因諸多山嶺的分割和河流的沖積,形成山地、丘陵、壩子、河谷間雜交錯的地貌。海拔最高點磨豆山2663.1米,最低點磨法沖江邊1110米,相對高差1553.1米。山地面積1168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89%。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9個,其中寧州壩子和盤溪壩子最大。縣境西北角有撫仙湖,本縣擁有該湖水域19平方公里。境內分布大小潭泉630餘個,平均每平方公里達0.5個,被譽為“中國泉鄉”,以寧州恩永泉和盤溪七犀潭最著名。 華寧縣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由於地形地貌複雜,形成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南溫帶4個氣候類型區,呈現垂直變化大、季節變化小、乾濕季分明、地區差異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2005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32.7℃(5月26日),極端最低氣溫1.3℃(3月5日)。全年日照時數1862.2小時,無霜期275天,全年降雨量831.1毫米。 華寧歷史悠久。據青龍鎮海鏡新村遺址出土的陶片陶坯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撫仙湖東岸生息繁衍。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毋單縣(後改為婆兮)於現在的盤溪。晉成帝時(326~334)劃現在華寧縣地域的大部和現在江川縣的一部分設梁水縣;天寶七年(748),梁水縣地為南詔步雄部,稱寧部;至元十三年(1276),稱寧州;民國元年(1912),寧州改稱寧縣(因與甘肅省寧縣同名,遂於2年10月改稱黎縣);民國21年(1932)4月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改稱華寧縣。 華寧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清康熙四年(1665),寧州土知州祿昌賢聯絡滇南各土司武裝反抗吳三桂的暴虐統治。鹹豐六年(1856),盤溪回、彝族人民揭桿起義,歷時17年,成為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雲南各族人民大起義的組成部分。同治十三年(1873),青龍彝民李保受聚眾造反。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近5000名華寧青年應徵入伍,開赴抗日戰場,其中許多人為國捐軀。1948年2月,中共雲南省工委領導的盤溪交通站成立,完成了護送傷員、物質,傳遞情報和人員的工作。1949年4月,中共華寧縣委成立,領導全縣各族人民開展反“三征”鬥爭和武裝鬥爭,於同年12月23日和平解放縣城。1950年1月25日,華寧縣人民政府成立,華寧縣獲得解放,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泉鄉得名由來

華寧溫泉諸多,縣內潭泉遍及各地,共有大小龍潭泉點630多處,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5個,有“泉鄉”美稱。 在這630餘口潭泉中,巨者噴涌成河,細者叮咚如琴,其中有慷慨奔涌的七犀潭,有四季清洌的恩永泉、有溫情宜人的象鼻溫泉,又有噴沙如月的映月泉,有吐水成珠的珍珠泉、有袖珍如碗水的一碗泉……

詩曰“北有泉城濟南,南有泉鄉華寧”

泉鄉名泉

象鼻溫泉

華寧有大小龍潭泉點630多處,泉水流量大於0.005立方米/秒的泉有82處,地下水年總平出流量7.784立方米/秒,有“泉鄉”美稱。境內有5個地熱異常區,溫泉較多,分布較廣,水溫在25℃以上的有10餘處。古人對溫泉的形成只能用神來解釋,故稱泉為龍潭。《三秦記》說,秦始皇與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則生瘡,始皇布謝,神女為出溫泉洗滌,後來因為以為驗……。日本mm《那須溫泉記》說:“此處昔有白衣老翁顯聖,自稱為“溫泉之神”。華寧則把溫泉出露處稱為“火龍”。歷經千百年的傳承,泉之神奇、美妙引出了一個個動人的傳說,許多遊人騷客為之傾倒,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讚美詩篇,以象鼻溫泉為最。

象鼻溫泉 清·魏文軾

我思浴德問溪壑,潤澤得如沂水么?

天地熱腸於此見,風塵駿骨有誰過?

得知好潔情偏勝,無奈趨炎人更多。

入浴直待去淨後,好同明月浣清波。

象鼻溫泉 清·張凌雲

天下湯泉莫漫夸,傳聞溫沼讓西沙。

嶺如象鼻嶺無異,水比安寧水更嘉。

入浴能教人似玉,到來幾許貌如花。

春寒我欲頻經此,童冠謳歌樂歲華。

象鼻溫泉 清·張名臣

山形儼象鼻,水性勝蘭湯。

詎俊神丁煮,由來地脈強。

沉針清河撈,浮垢駛難藏。

漫說驪山好,茲泉足可方。

花溪夜月 清·董灼文

花溪有杜鵑,溪行如鏇盤。

泉喧澗中石,月出花上山。

有時花未發,獨照空濛間。

最愛月明時,花光愈翕赫。

不爭花滿眼,葦覺清暉延。

只恐花看人,不知山月白。

游水龍潭 清·何宗淮

翠壑藏樹落,游來迥絕塵。

挑源無溽暑,灑國有長春。

寺繞竹千個,潭澄月一輪。

游魚時出入,相戲不驚人。

象鼻溫泉 明·祿洪

頻翻雪浪一池春,深淺分明見玉人。

今古紛紛來洽者,阿誰洗卻半毫塵。

澡堂會:華寧溫泉水溫適度、水質優良、可飲可浴、去垢驅疾,被視為“神水”,每逢十月下旬當地人稱的“土黃天”,沐浴者絡繹不絕,方圓百里以外民眾扶老攜幼、成群結隊、慕名而來,他們在泉邊、河畔殺雞宰羊,飲酒歡歌、通宵達旦、熱鬧非常。

七犀潭

俗稱盤溪大龍潭,有“雲南第一泉”之美譽,相傳因有七頭犀牛於潭中嬉戲而得名。七犀潭位於盤溪壩古滇國毋單縣城附近,華盤二級公路終點,水出掛榜山腳,周圍亂石突兀,綠樹成蔭。據20世紀80年代水利部門觀測,年均出水流量5.3立方米/秒,豐水季節出水量可達10立方米/秒,每年出水量達1.67億立方米m,相當於3個十三陵水庫(蓄水0.6億立方米),1.5個昆明松花壩水庫(松花壩水庫容量1.2億立方米,實儲水1億立方米)儲水量,潭泉占地面積四畝。據傳,三十年前當地人曾以繩拴石測其水深,下墜百餘米仍未到底。七犀潭原來有泉無潭,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董玘出資築埂為潭。1965年又築新埂擴大潭塘,2005年,在周圍建設亭台閣榭,景致俞加美麗。整個潭泉之內,出水之狀隨處可見,有的如釡底烈火熊熊,而釜中熱浪翻滾;有的如數千游魚爭相呼吸朝陽之氣,氣泡從各處不時冒出,又不時破滅,蔚為狀觀;加之潭水奔湧出堤之雄偉瀑聲,與八百里洞庭的“汽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勢相較,亦不亞也。一潭之水流出則形成一條河流(小江河),潭水自西向東,而後逆南盤江北上,呈“倒壩金鉤”奇觀,再於古寧津橋處注入南盤江。兩水相交而成水壩狀,當地廣為流傳:明旗暗鼓八方樹,倒壩金鉤鐵索橋。經專家測定,七犀潭為雲南出水量之最大潭泉,在中國大泉中,出水量位居第三。如今,七犀潭出水量較之原來大增,年均出水量達7.35立方米/秒。

恩永泉

恩永泉

又名海眼泉,源出縣城西南恩永山腳石隙,出流量0.529立方米/秒。清乾隆年間,砌硬成池,余水形成恩永河。

西沙印月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俗稱雙月潭,又名浮月泉,位於縣城西7公里的沖麥村阱內,水質清冽,兩個泉眼出水極美,初如寸珠,漸擴大如車輪,升至水面後慢慢消失,此消彼現,更替有緒。池底白沙裹帶托起聚散,日月光之下,分呈金銀之光。另有若干小水點汩汩冒出,狀如星辰,尤宜月夜觀賞。

盤溪溫泉

源於縣城東盤溪溫水塘村旁,泉水自石隙中湧出,流量0.016立方米/秒,水溫30℃,水質清淨,有浴池、游泳池。

龍洞泉

源出縣城東陽暮山腳,兩源點相距30餘米,水質清甜,最大流量2.31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5立方米/秒,注入龍洞河,泉眼上方古木森森,有“春雷古洞”景致。

長詩《泉鄉風采》

泉鄉風采

滇中綺色放光彩

錦繡寧州秀滿景

晨光微熹映古剎

餘輝朦朧染珠山

恩永泉水溉古今

黑龍忽隱碧波出

二龍戲珠今誰得

珠下溪水涓始流

白龍截腰起萬傾

九曲曲江入珠水

西沙映月布輕紗

鴛鴦潭水戲水處

葡萄水美甘如醇

七犀魅影夢如幻

半壁扶仙深如許

接天登樓幾時達

南盤繞山撩雲霧

鐵龍依水穿山石

奇巧土林美特異

秀峋石群奇怪懸

舊時土司今何在

樓殘石缺獨破井

澄橘紅遍江南北

象鼻神泉天下曉

邑格旖旎埋僻林

竹苑竹茂人常駐

香火鼎盛龍潭廟

潭邊驛道昔蹄馬

奼紫嫣紅深林見

叮嚀汩流兒無處

一把新火車鵬點

彩釉翠胎寧窯出

朱家寶字題慈光

百年桂樹其芬芳

密林深處蘭幽謐

松下叢中藏仙靈

朝踏初輝趕集去

夕落西天星滿天

昔日白塔今時樓

泉鄉大地齊飛舞

作者:泰然心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