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飛機

中國殲-20飛機

中國殲-20飛機被外界稱為中國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2011年引起了各界高度關注。其技術性能與F-22或F-35有相當的差距。

設計特點

中國殲-20飛機 中國殲-20飛機

殲-20的機身類似於被俄羅斯放棄的米格-1.42驗證機。航空專家理察·阿布拉菲亞表示,殲-20的機身設計並不值得讚賞,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出現過類似設計。

成功首飛

2011年1月11日,國產殲-20隱形戰鬥機於中午12點50分左右進行了首次升空測試,13點05分降落,在落地前,試飛員還駕駛著殲-20飛機進行了數次通場飛行。

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2011年年底也就殲-20試飛回答過記者提問。他指出,新型武器裝備在研發過程中,開展系列試驗工作是例行性的,也是正常的。

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關友飛2011年首度就殲-20回應外界關注時說,中國根據國防和軍隊建設總體規劃,發展了一些武器裝備,這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需要,也是順應世界新軍事變革、新型武器裝備不斷出現的需要,不針對任何國家和任何特定目標。應該正確評價和看待中國的軍力發展。

服役時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空軍原裝備部部長魏鋼少將在出席全國人大第四次全體會議時向該報表示,殲-20試飛效果很好,雖然不能預計殲-20的具體服役時間,但殲-20很快能夠形成一定戰鬥力時。

世界戰鬥機劃分標準

戰鬥機劃代是一件非常認真而嚴肅的事情,每一代戰鬥機都是航空科技發展和軍事需求的產物,每一代戰鬥機又都有其自己的技術性能特點和作戰任務,代與代之間有質的飛躍和台階式的提高。對於噴氣式戰鬥機,比較流行的主要有美國人的“四代論”和俄羅斯人的“五代論”,美國人後來又提出新的“五代說”。根據這種劃代理論,F-15和F-16為四代機,而F-22和F-35為五代機。

第一代噴氣戰鬥機:試驗型飛機

美國人的新觀點認為,第一代噴氣式飛機主要是一些試驗型飛機,並未打算直接投入作戰。產生年代大約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噴氣式戰鬥機是亨克爾公司研製的He280雙發戰鬥機,首飛時間是1941年3月30日。He280戰鬥機的特點是採用了先進的三輪車式起落架和壓縮空氣驅動的彈射坐椅,但是它的機體還屬於活塞螺鏇槳時代。

第二代噴氣戰鬥機:採用後掠翼

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後掠翼,飛行速度為亞音速,代表機型有米格-15和F-86等。像F-86、米格-15、J-29、霍克公司的“獵人”和格魯曼公司的F9F“黑豹”及“美洲虎”等這些飛機都具有超音速的飛行速度。這些型號的飛機,由於採用了新型的推進控制裝置、改進的彈射坐椅和更好的增壓座艙,並進一步最佳化了氣動布局,因此,它們在大速度和高過載狀態下,依然是一個穩定的機炮武器發射平台。

第三代噴氣戰鬥機:超音速時代

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表明了超音速飛行時代的到來,各種先進的空空飛彈和大功率渦輪噴氣發動機或早期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新設計、新性能裝備在迅速普及。美國的第三代戰鬥機還包括“百字頭”系列,即第一種投入作戰的美國超音速戰鬥機F-100。從1951年到1956年,在6年時間裡,戰鬥機和發動機的設計有了巨大的飛躍。當時,世界上有近10種型號的戰鬥機陸續問世:北美飛機公司的F-100、康維爾公司的F-102和F-106、洛克希德公司的F-104、麥克唐納公司的F-101、蘇聯的米格-19、達索公司“幻影”Ⅲ、薩伯公司的“龍”和英國電氣公司的“閃電”。正當速度、高度和火力不斷增加的時候,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在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中仍然面對著慘痛的作戰教訓。在越南戰爭中,越南空軍採取的戰術遏制了美國空軍的優勢,使相對陳舊的米格-17和米格-19戰鬥機與較新型的米格-21戰鬥機聯手,主導了空戰。

第四代噴氣戰鬥機:高機動性能

超南戰爭對戰鬥機的研製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戰爭中的教訓與剛剛浮現的數字式電子計算機密切結合,不僅融入設計和生產過程中,而且融入新型飛機設計方案中。所導致的結果是在第四代戰鬥機研製方面不斷追逐更先進的技術:格魯門公司的F-14、麥道公司的F-15、通用動力公司的F-16、麥道公司的F/A-18、達索公司的“陣風”、歐洲戰鬥機公司的“颱風”、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3和米格-29、薩伯公司的JAS.39“鷹獅”和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等。這些非常出眾的戰鬥機廣泛地採用了高推重比的發動機、更高性能和更高可靠性的電子設備、電傳飛行控制系統、零高度彈射救生能力、改進的武器和數目不斷增加的機載計算機。這些新型戰機日益增加的成本進一步令軍事預算緊張,結果導致飛機逐步改進發展,不僅要承擔空對空作戰任務,還要執行空對地攻擊任務。同時,各家飛機公司及其一些國家藉助於聯合研製,來減少研究和發展風險,提高戰鬥機性能。

第五代噴氣戰鬥機:低可探測性和超音速巡航

真正的第五代噴氣式戰鬥機有F-22A“猛禽”和F-35“閃電Ⅱ”,它們從根本上改變現代空戰的概念。通過裝備第五代戰鬥機,美國空軍在空中優勢戰機方面確立了一個真正的“代溝”(即拉開了“一代”之差)。第五代戰鬥機的性能特點可以用4S來概括,即:“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和短距起降”,其中具備革命性的就是隱身性能。隱身性能依賴於外形、材料和內部武器艙,即使是裝備完全的作戰配置,戰鬥機依然只有非常低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美國的第五代戰鬥機利用了此前為B-2轟炸機和AGM-129“先進巡航飛彈”所發展的隱身技術。對於那些單純憑藉機動性取勝的戰鬥機,這種幾乎看不見的作戰能力決定了第五代戰鬥機平台發展中最為重要的革命性部分。

不過隱身性能只是飛機作戰性能一個因素,過分強調隱身性能反而對飛機的其他性能如機動性能造成負面影響,所以第五代戰鬥機儘可能在各個作戰指標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F-22戰鬥機。當年美國空軍的ATF計畫催生了YF-22、YF-23兩款技術驗證機,YF-23比YF-22隱身性能更好,其原因在於YF-22的後緣前掠角為17度,與前緣後掠角並不一致,這樣就造成機翼、尾翼的邊緣並不平行,所以其強波束反射只能控制在8個角度左右,相比之下,YF-23的機翼、尾翼平行,強波束反射控制可以在4個以內。但YF-22的設計增加了機翼面積,降低了翼荷,提高了飛機機動性能;而YF-23在機動性能方面付出了更多的代價。最終憑藉更好地兼顧了隱身與機動性之間的關係,YF-22得以擊敗YF-23,成為美國空軍的新一代戰鬥機。

第五代戰鬥機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優點是非常容易維護。以每飛行小時為例,早期的F-117A攻擊機的隱身維護需要55個工時,而第五代戰鬥機的隱身維護在成熟階段將只需要幾分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