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樹節

中國植樹節

中國植樹節定於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國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在該日,全國各地政府、機關、學校、公司會回響造林的號召,集中舉行植樹節儀式,從事植樹活動。中國曾於1915年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而後在1928年將植樹節改為孫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紀念革命先驅的植樹造林願望。這一設定被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沿用至今。此外,一些省市還根據當地的氣候規律,規定了其它的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

基本信息

形成歷史

古代植樹活動

 中國植樹節 中國植樹節
中國古代沒有由國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植樹節日,但是中國人從古到今歷來重視植樹造林。《禮記》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公元前五帝時代,舜便設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處理全國的林業事務。
清明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植樹時間。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俗。
古代的統治者曾多次下達植樹的命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便下令在道旁植樹作蔭蔽之用。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河挖渠,詔令民間種植柳樹,每種活一棵,就賞細絹一匹。宋太祖則根據植樹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並下令凡是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對率領百姓植樹有功的官吏,可晉升一級。元朝建立後,元世祖頒布《農桑之制》十四條,規定每名男子每年要種桑、棗二十株,或根據土地情況栽種榆、柳等代替。同時嚴飭各級官吏督促實施,如失職或審報不實,按律治罪。
明清時代,植樹規模有更大發展。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文化措施中,就有植樹造林一項。“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對利用空地植樹的實行免稅,而對不完成植樹任務者懲罰,對砍伐樹木者治罪。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員勸諭百姓植樹,禁止非時採伐和牛羊踐踏及盜竊之害。鴉片戰爭後,一批有識之士提倡維新,光緒皇帝曾詔諭發展農林事業,興辦農林教育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後,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

民國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後,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後舊曆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8年(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

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民國19年(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於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至清明節行之。並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9年2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林業總局局長羅玉川提請審議《森林法(試行草案)》和對“決定以每年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進行說明後,大會予以通過。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次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較大,各地適合植樹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許多省市還規定了自己的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

由來解說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中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後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28年北伐完成後,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 “嗣後舊曆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於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之清明節行之。並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於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徵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將在新中國實現。

節徽

(圖)中國植樹節節徽中國植樹節節徽

1984年2月,全國綠化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植樹節節微”。
節微的含義是:
(1)樹形,表示全民義務植樹3—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
(2)“中國植樹節”和“3·12”表明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年年植樹、堅忍不拔的決心;
(3)五棵樹會意為“森林”,由此引申連線著外圈,顯示著綠化祖國,實現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循環。
節微的使用範圍是:
(1)可作為綠化會議的會標,植樹造林隊伍的旗幟;
(2)可製作獎品,頒發給植樹造林先進單位和個人;
(3)可製成紀念品,贈送給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和國際友好人士;
(4)可用於紀念郵票、展覽、報刊、圖書、電視、電影、幻燈等宣傳。

貢獻

1981年夏天,四川、陝西等地發生了歷史罕見的水災。根據某同志的倡議,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 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中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1982年的植樹節,某同志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從此,義務植樹作為一項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被付諸實施,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為顯著的義務植樹運動在中國持續開展了26年。全民義務植樹26多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不論工作有多忙,不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外地,都認真履行公民應盡的植樹義務。統計顯示,自1982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來,中國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104億多人次,累計義務植樹492億多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這個運動啟動之前的1981年,全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經過多年的不懈奮鬥,中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

自1981年12月以來,中國全民義務植樹累計超過350億株。中國正在實施“ 三北 ”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天然林保護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至2000年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達16.55%,城市建城區人均公共綠地提高到6.52 平方米,中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超過1億公頃。

生態意義

中國植樹節取得的成效中國植樹節取得的成效

國外曾有學者對樹的生態價值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這一計算是否精確姑且不論,就樹木的實用價值而言,確是顯而易見的。一棵樹可以生產200公斤紙漿,而這些紙漿如果要生產衛生紙,則至少有重為100克的衛生紙750卷。

在城市,一棵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樹木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1公頃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夾竹桃、銀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當城市綠化面積達到50%以上時,大氣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氣濕度,一株成年樹,一天可蒸發400公斤水,所以樹林中的空氣濕度明顯上升。據計算,城市綠地面積每增加1%,當地夏季的氣溫可降低0.1攝氏度。城市林帶、綠籬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寬30米的林帶可降低噪音6~8分貝。
林區每立方米大氣中有細菌3.5個,而人口稠密缺少綠化的城市可達到3.4萬個。有樹木的城市街道比沒有樹木的城市街道大氣中含病菌量少80%左右。城市防護林具有減緩風速的作用,其有效範圍在樹高40倍以內,其中在10~20倍範圍內效果最好,可降低風速50%。在農田林網內通常可減緩風速30%~40%,提高相對濕度5%~15%,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據測定,林冠可截留降水20%左右,大大削弱了雨滴的衝擊力;地表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就可以把地表徑流量減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減少到裸地7%以下。
一公頃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於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的水庫,而建造這樣一個水庫需要投資千餘萬元。有專家預測,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約有450萬個生物物種將不復存在,陸地上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人類面臨嚴重水荒。森林的喪失使許多地區風速增加60%~80%,因風災而喪生的人就會上億。

植樹節詩歌

1、植樹節詩歌

中國領導人帶頭植樹中國領導人帶頭植樹

把三月攥在手中
然後遐想
你會感覺
那是一朵神奇的蔭涼
只是這個三月很長很長
一個民族將它灌溉餵養了數千年
數千年後的又一個三月呵
依然呈荒蕪光禿狀,走進
林業部長或黨報的號召文章
而這朵蔭涼也很重很重
幾代人都幻想將它搬進陽台、屋場
然而氣力總是半途而廢
蔭涼無奈,惋惜著
竟自躲進人們焦慮的渴望
也許順為和煦中續著冬天的雪霜
也許因為陽春里窺伺著夏日的驕陽
更何況有短淺的鎬鋤舞弄著貪婪
更何況有無知的鋸齒猙獰著摧殘
而企望又不能縮短三月的漫長
而等待又不能減輕蔭涼的重量
還是把三月攥緊手心
然後思想
你會感覺
心坎萌動著艱辛的吶喊
2、植樹節詩歌
從三月潮濕的手中
我們接過一個日子
接過鋤頭、鐵鍬
和成捆成捆的樹苗
然後,走向田野、荒坡
栽種著一年一度的形式
也栽種著內心真實的渴望
讓黃土不再流失
讓風沙止住流浪的翅膀
讓裸露的岩石
回歸久遠的風貌
我們逐水而居,佳木蒼蒼
背靠大樹,談情說愛
度過一生中最美的時光

歷年主題

2009年的植樹節主題是: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2010年的植樹節主題是:與大樹在一起。
2011年的植樹節主題是: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2012年的植樹節主題是:義務植樹共建綠色和諧家園,植綠護綠共創省示範文明城市。
2013年的植樹節主題是:深入開展造林綠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4植樹節主題是: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節日成果

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實施多年來,全國各地人民民眾都認真履行公民應盡的植樹義務。截至2008年,中國大陸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104億人次,累計義務植樹492億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在1981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到2008年,中國森林面積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城市建城區人均公共綠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超過1億公頃。此外,中國加緊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天然林保護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

紀念品

為紀念植樹節的成果,中國曾多次發行植樹節的相關紀念品
兩套植樹節特種郵票
1980年3月12日,即我國第一個植樹節,原郵電部發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特種郵票,全套4枚。第一枚“經濟林”,面值4分;第二枚“四旁綠化”,面值8分;第三枚“飛播造林”,面值10分;第四枚“廠礦綠化”面值20分。
1990年3月12日,即我國第十一個植樹節,原郵電部發行《綠化祖國》特種郵票,全套4枚。第一枚“全民義務植樹”,面值8分;第二枚“城市綠化美化”,面值10分;第三枚“建設綠色長城”,面值20分;第四枚“林茂糧豐”,面值30分。
1991年3月12日,為紀念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10周年,中國人民銀行於1991年3月12日發行了一套3枚、每枚面值1元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10周年流通紀念幣,發行數量為1000萬套,與現行人民幣等值流通。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植樹節節徽和“中國植樹節3.12”等。背面除“全民義務植樹十周年”字樣統一外,主景圖案分別為:綬帶、鐵鍬和樹;花卉裝飾的女青年頭像;華表、地球和飛翔的小鳥,分別表示“全民動員、義務植樹;美化祖國、造福人類;治理山河、保護生態”。
2003年3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環境保護——植樹節”銀質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植樹節節徽主圖案,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分別為綠色生命與林海飛鳥圖,並刊面額。該套紀念幣為精製幣,每枚含純銀1盎司,成色99.9%,形狀為圓形,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發行量30000套。

積極影響

中國設立中國植樹節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森林,增種樹木。
每一棵大樹的生長都對人類社會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國外曾有學者對樹的生態價值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成群的樹林能對生態系統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一公頃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於造價千餘萬元、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的水庫。有專家預測,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約有450萬個生物物種將不復存在,陸地上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人類面臨嚴重水荒。森林的喪失更會使許多地區風速增加60%~80%,因風災而喪生的人可達數億。
在城市,行道樹同樣可對人類社會作出有益貢獻。一棵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樹木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1公頃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夾竹桃、銀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人口稠密缺少綠化的城市每立方米大氣中有細菌3.4萬個,是森林的一萬倍,而城市內種植一定數量的數目後,大氣含病菌量可減少約80%。“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氣濕度,一株成年樹,一天可蒸發400公斤水,使空氣濕度上升的同時,亦可降低城市的溫度,減緩熱島效應。城市林帶、綠籬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寬30米的林帶可降低噪音6~8分貝。城市防護林具有減緩風速的作用,其有效範圍在樹高40倍以內,其中在10~20倍範圍內可降低風速5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