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識別民族

中國未識別民族

中國未識別民族(Unrecogniz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被漢族或其他民族同化而還未被正式確認的民族,也可能是指民族辨析尚且不明晰而未獲官方承認的民族。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分布

中國未識別民族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其中貴州省最多,其次為雲南省和西藏自治區。另外,浙江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江蘇省未識別民族均超過1千人。

產生

中國未識別民族中國未識別民族

依照馬克思民族理論,中國民族劃分和民族識別認定的理論依據是“民族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然而因為資料不足、數據不足、劃分民族的標準未統一,造成民族劃分仍有許多錯誤,還有再加上中國的民族理論吸收了西方觀念,希望能以“血緣”能重新劃分民族,因此造成了許多未識別民族。

官方定位

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的中國國民,其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會填上人群(未識別民族)的名稱。例如僜人在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為:僜人Dengren。

1.中國政府認定的民族名稱,本人有不同意見,經做思想工作仍堅持填寫自稱的,可以在民族名稱後加注。如“納西族(摩梭人)”。

2.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認定為少數民族,但尚未明確是單一少數民族或為某一少數民族成員的,可填寫“某某人”,如“僜人”。

3.已定漢族而本人有意見的,二代身份證可以註明本人認定的族別。

4.對於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稱與中國已認定的某一民族名稱相同就填寫某一民族,如“朝鮮族”;如沒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麼民族就填寫什麼民族,但應在民族後加注“入籍”二字,如“烏克蘭(入籍)”。

5.對革家人、穿青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經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同意的《關於對貴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證民族項目內容填寫問題的批覆》(公治【2003】118號),填寫為“革家人”、“穿青人”。1986年2月1日《公安部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於居民身份證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寫問題的通知》(【86】公治14號)中有關規定與本批覆不一致的,只即日起修正執行

民族列表

漢語名稱 拉丁寫法 官方分類 人口 現狀
艾努人 Aynu 歸為 維吾爾族 大約 10000人 艾努語 (印歐語系 伊朗語族 )。信仰伊斯蘭教 什葉派 。
克里雅人 歸為 維吾爾族 大約1300人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 阿里 古格王朝 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 塔克拉瑪乾 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族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托茂人 歸為回族 大約 500人 分布在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使用托茂語(一種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辭彙的蒙古語)。
古格人 歸為回族、藏族 大約5000人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 迪慶藏族自治州 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古格人在文化上通過協調與調適,兼容並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時儼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質,形成一支獨自一格的民族。
康家人 歸為回族 約500-600人 康家族有自己的語言 康家語 ,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 土族 ,因此現在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和周圍的民族不太一樣。
曼咪人 歸為 布朗族 約1000人 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 布朗族 ,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昆格人 歸為 布朗族 共338戶1656人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 布朗族 不同,獨特的節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曆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八甲人 Bajia 歸為傣族 約1500人 分布在雲南省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勐海縣 勐阿鎮。
阿克人 Akha 歸為 哈尼族 約6000人 阿克人分布在雲南省 景洪市 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 勐海縣 的布朗山鄉, 勐臘縣 的勐侖鎮,共21個村。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傣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奴隸”)。
老品人 歸為傣族 52戶233人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老緬人 歸為 拉祜族 約4000人 老緬人和 緬族 無關,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民族, 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 寮國 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雲南省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鄉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
畢蘇人 Bisu 瀾滄縣 等地畢蘇人歸入 拉祜族 ;勐海畢蘇人未識別 6000人 畢蘇人是亞洲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和寮國交界一帶。人口近1萬,其中在中國境內有5000餘人,屬中國未識別民族。在中國的畢蘇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勐海和西盟地區,常與其他民族混雜而居。他們操畢蘇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很多畢蘇人都是雙語或多種語言的使用者。
木佬人 歸為 仫佬族 約3萬人 其語言木佬語屬於仡央語族,接近 仡佬語 ,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 仫佬族 。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黔南兩州北部的麻江、凱里、黃平、都勻、甕安、福泉等縣市。
菜族人 未識別民族,身份證一般填 漢族 計32戶,170人 自稱菜族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山區一帶。統計的有32戶,170人。通用漢語。
蔡家人 未識別民族 約4萬 蔡家人[1]即蔡人,是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辦證稱的曾享受過少數民族待遇的未定民族。是歷居畢節、六盤水、 安順 、 清鎮 及雲南的 昭通 、 彝良 、 鎮雄 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解放前被泛稱為“蔡兜兜”或“蔡家苗”,但是蔡家人從古至今都堅信不移地共認自己是“蔡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族。
龍家人 歸為 漢族 、 白族 、 布依族 約50多萬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僜人 Deng 未識別民族 大約2000人 僜人現多住在 西藏自治區 南部近 麥克馬洪線 邊界附近。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 民族識別 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計畫最終告敗。
誒人 歸為壯族 5000人 誒話 是一種 混合語 。
標族人 歸為漢族 約8萬人 標話 原本認定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由中原遷來的人講的語言。但後來認定是屬於 壯侗語系 侗水語支 ,和漢語無關。
茶洞人 大部份歸為漢族,有一部份歸為壯族 約2萬人 茶洞人分布在廣西 臨桂縣 茶洞鄉絕大部分村寨及相鄰的兩江鎮和永福縣龍江鄉部分村寨,茶洞話屬於 侗水語支 ,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哥隆人 歸為漢族 約6萬人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 海南島 東方市 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個鎮,哥隆話是一種兼含漢語、 苗語 、 黎語 、 越南語 等成分的特殊語言。
革家人 Gejia 未識別民族 約6萬人 中國貴州的一個少數民族族群,包括附近縣市居住在內約有人口5萬餘人,他們沒有文字,自稱是上古傳說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後代,是一個有待識別的民族,他們卻擁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
東家人 Dongjia 歸為 畲族 約5萬人 雖在1996年部分人劃成畲族,但是民族問題仍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西家人 Xijia 歸為苗族 約1萬人 主要分布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帶。現有750戶左右,人口有三千多人。但至今他們還保留自己的語言、宗教和節日,以及生活習俗,西家仍保持著西家服飾的工藝和裝飾品,服飾主要以刺繡為主。女性衣服以藍色為主,加上頭巾。
繞家人 歸為瑤族 約1萬人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麻江、都勻兩縣。
布努人 歸為瑤族 約40萬人 布努語是自稱“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說的語言,目前民族劃分中的瑤族語言裡除了 勉語 以外最大的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不屬於瑤語支。有39萬人說這種語言,主要分布在 廣西壯族自治區 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區。布努語可能和苗語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阿儂人 歸為 怒族 約500人 阿儂人的生活方式、語言( 阿儂語 )混合了怒族和獨龍族,並自成一格。
包瑙人 歸為瑤族 約3萬人 包瑙人說得包瑙話不屬於瑤語支。
格魯人 歸為藏族 約12萬人 說 嘉絨語 ,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的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地區的寶興縣,甘孜州的丹巴縣。使用嘉絨語的人口約11.69萬人。
顧羌人 歸為藏族 約6千人 說 貴瓊語 ,分布在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康定縣 的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等鄉,瀘定縣的長征、烹壩、瀘橋鄉以及雅安地區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
茂族人 歸為藏族 約8千人 說 扎壩語 。分布在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道孚縣 的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的瓦多鄉、木絨鄉。
木雅人 歸為藏族 約1萬人 說 木雅語 ,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康定縣 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個鄉和九龍縣的唐古鄉(thang gu)。由於木雅語的藏文名與西夏的名稱一樣,所以很多學者懷疑講木雅語的人可能是 西夏 人的後代。
白馬人 (氐族人) 歸為藏族 約1萬人 說 白馬語 ,分布在四川省 綿陽市 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勿角、馬家等鄉村以及松潘縣小河地區,以及甘肅省武都地區文縣的白馬峪河等地,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爾蘇人 歸為藏族 約2萬人 說 爾蘇語 ,分布在四川省 涼山彝族自治州 的甘洛、越西、冕寧等縣,有自己的語言和中國所發現的僅存的兩種圖畫文字之一;所用語言屬於羌語支(而不是藏語支),這語種與曾建立過西夏王國的党項人同源。
納木依人 歸為藏族 約6千人 說 納木依語 ,分布在 四川省 西南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不同於藏語的納木依語。一般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
爾龔人 歸為藏族 約4萬人 說 爾龔語 ,主要是分布在中國 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丹巴、道孚、爐霍、色達,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縣。
卻域人 歸為藏族 約2萬人 說卻域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 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雅江、道孚、新龍、理塘等縣。
克木人 Khmu 歸為 布朗族 約44萬人 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寮國、越南和泰國。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克木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人口約44萬(1978年)。"克木"意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內部又分為"克木泐"(西雙版納土著)、克木老(寮國遷入)、克木交(越南遷入)三個群體。相傳歷史上也曾建立過王國,但最終被傣族征服而淪為奴隸。
苦聰人 Kucong 歸為 拉祜族 約4萬人 居住在雲南省邊陲的 哀牢山 、 無量山 一帶海拔1800米的山區,人口約4萬。苦聰語和 拉祜語 接近,同屬 彝語支
拉基族 Laji 歸為彝族 約2千人 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 河江省 和 老街省 。根據1999年人口普查結果,越南共有拉基族10,765人。雲南省有1600多拉基人,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 拉基語 和 仡佬語 接近,同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土生葡人 Macanese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 澳門基本法 》第42條) 約4千人 是一個由多種民族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族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 土生葡人 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民族,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把土生葡人定為未識別民族。 土生葡人 主要說葡萄牙語,一些人說中文;他們曾經創造過土生葡文,作為自己的語言。
莽人 Mang 歸為 布朗族 1985年統計有82戶,568人 分布在雲南省金平縣居住最後一個中國原始部落,一直是一個鮮為人知而帶有神秘色彩的族群,迄今還不過百戶人家,人口僅五百餘人,居住在雲南省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的 金平縣 。
摩梭人 Mosuo 雲南歸納為 納西族 ,四川歸納為蒙古族 約數萬人 中國唯一一個母系社會為主的人群,民族識別問題未明。部分 摩梭人 實行 走婚 制度,在 文化大革命 年代曾經被“強迫”一夫一妻。
普標人 Pubiao 歸為彝族 300 普標人是指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境內土著民族。他們自稱“給標”,史稱“窩泥”,其祖先來自雲南文山州富寧縣普梅(普陽)一帶。越南政府把普標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 普標語 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撣族人 Shan 部分人被歸納為 布依族 或壯族,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與壯族及 布依族 同源,語言可互相溝通。人群分布在中緬邊境附近,通用緬甸語。緬甸的 撣族 為獨立民族。
載瓦人 被歸納為 景頗族 約8萬人 使用載瓦語,緬甸政府把載瓦族劃分成單獨的民族,和景頗族做為區隔。
夏爾巴人 Sherpa 未確定族系 大約2千人 主要居住在 尼泊爾 境內,部分散居在中國西藏自治區 喜馬拉雅山 山脈上,民族問題未明(一說是 党項 人後人)。通常以登山嚮導為生。
圖瓦人 Tuvan 歸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阿勒泰 地區 喀納斯湖 附近。 圖瓦人 現被歸為蒙古族的分支。
布里亞特人 Buryat 歸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附近。布里亞特人定為蒙古族。雖然他們認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們的文化與一般蒙古文化極為不同。
回輝人 Utsul 歸為回族 約5000人 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三亞市附近,原為東南亞穆斯林;語言為 回輝話 ,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
盧人 歸為滿族,部分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約8000餘人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縣交界處。
羿人 Yiren 大部份仍申報為漢族,一些歸為 仡佬族 一支,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約300餘人 生活在赤水河兩岸川黔交界地帶(四川省敘永縣赤水鎮、古藺縣納盤溝和貴州省畢節縣普宜和陰底一帶)的古老人群。
土生猶太人 Youtai/Jewish 有部份被劃為回族,有部份被劃為未識別民族 傳統上被稱為“藍帽回回”,所以被劃為回族的一部份;但實際上,其民族組成與回族無關,儘管 猶太人 跟回族的組成部份 阿拉伯人 是兄弟民族。中國的猶太人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河南省開封市 黑龍江省 和與俄羅斯 猶太自治州 連線的中俄邊境附近。
者來寨人 歸為漢族 400餘人 又名驪軒人,部分人長相偏向於歐洲人,居住在甘肅 永昌縣 境內的 者來寨 。
阿爾巴津人 Albazinian 歸為滿族,一小部分改為 俄羅斯族 約500餘人 為 斯拉夫人 與滿族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 東正教 。現已使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 俄羅斯語 、 教會斯拉夫語 、 滿語 、希臘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市、天津市、哈爾濱市、呼倫貝爾市、長春市、白城市、錦州市、上海市、武漢市等地。
富裕柯爾克孜人( 哈卡斯人 ) Wuyur Girgis 歸為 柯爾克孜族 約1500人 官方定為柯爾克孜族,實際上是 哈卡斯人 。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 富裕縣 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 五家子柯爾克孜族村、 富裕牧場 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 哈卡斯語 的一種方言)和 衛拉特 蒙古語 。信奉 薩滿教 或藏傳佛教。
瓦鄉人 Waxiang 歸為苗族、漢族、土家族 約40萬餘人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區。有人認為 宋祖英 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有著不同於苗族人、漢族人和土家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瓦鄉人的語言獨特, 瓦鄉話 與 苗語 有些接近但並不屬於苗語。 瓦鄉話 也不屬於漢語的任何一個方言系統,既不屬 湘語 ,也不屬湘西一帶流行的“客話”(西南官話的一種),語言學家至今仍把 瓦鄉話 單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