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命運

中國文化的命運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次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出版的遺稿,議論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過今人的庸論。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梁漱溟“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其學術思想自定位為:“中國儒家、西洋派哲學和醫學三者,是我思想所從畫之根柢”(朝話),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提出以“意欲”為根本,又賦予中國傳統哲學中“生生”概念以本體論和近代生物進化論的意義,認為“宇宙實成於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罷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全書通過三個輯子,各有側重的向人們闡釋了“中國文化之精神”、“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引外國的長處”等三部分,探討學術特性、國人品格、文化通病與奇蹟、道德與宗教、民族精神、人權自由、社會構造與制度、人生態度等等精彩內容。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視人與人的關係,它總是把家庭那種彼此親密的味道,套用到社會上去,跟‘個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對方為重,互相以對方為重。”“歷史上的中國文化,我只指出兩大古怪點:一是那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一是那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在世界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我可能比其他的普通人不同一點的,就是我好像望見了,遠遠地看到。看到了什麼呢?看到了王陽明,看到了孔子。我是望到,遠遠地望到,並且還不能很清楚地看見;好像天有霧,在霧中遠遠地看見孔子是怎么回事,王陽明是怎么回事。”

——梁漱溟

內容簡介

適用於:關注中國文化的讀者,喜愛梁漱溟的讀者,高校師生等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其主要著作包括: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目錄

目錄

第一輯 中國文化的命運

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

二以為這問題還遠的不對

四 中國人則怎樣

五 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六 西人所長吾人所短

七 宗教在中國

八中國以道德代宗教

九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十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十一人權自由之所以不見

十二中國文化五大病

十三中華民族是人類一奇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