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心理學

一、什麼是中國文化心理學 三、中國人的自我發展 一、中國人的思維特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暨南大學出版社; 第3版 (2008年9月1日) 平裝: 482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810794663, 9787810794664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心理學(第3版)》一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泛而成系統。全書共16章,就心理問題而言,包括中國人的社會化觀、自我觀、尚“和”心態、人情觀、面子觀、心理衛生觀、心理測量觀、軍事觀、文藝心理觀、人格心理觀、思維方式。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20世紀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懷疑到肯定、從分散自發到組織自覺,乃至最終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世紀!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之後,便陸續有10多位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先驅,開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發表了為數不多的論文。建國後的頭30年,由於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中國心理學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直至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著名心理學家潘菽、高覺敷的組織與學術帶領下,逐步有領導有計畫地展開了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工作,並獲得了空前的成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應當說,建國以來的後20年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頭一個黃金時代。

編輯推薦

《中國文化心理學(第3版)》主要有以下特點:現實性,理論性,系統性,創新性。

作者簡介

汪鳳炎,男,漢,1970年3月25日出生,籍貫江西景德鎮,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後。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秘書。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文化心理學(含中國心理學史)和教育心理學(側重德育心理學)。在中國心理學史領域,首倡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出版國內第一本《中國文化心理學》著作(第一作者;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提高了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生命力與吸引力;在德育心理學領域,出版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傳統德育心理學思想的著作――《中國傳統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訂版);並在《德化的生活》(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里初步建構出專門用於解釋品德學習遷移現象的良知說。

目錄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第三版自序
第一章 走進中國文化心理學
一、什麼是中國文化心理學
二、為什麼要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
三、怎樣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
第二章 中國人的社會化觀
一、社會化的含義
二、社會化的理論
三、社會化的歷程
四、餘論
第三章 中國人的自我觀
一、“我”的語義分析
二、“我”的內容
三、中國人的自我發展
四、中國人自我表現的特點
五、中西方自我的差異
六、對當代中國人培育具文化心理根基的健全自我的啟示
第四章 中國人的尚“和”心態
一、“和”的語義分析
二、“和”的種類
三、尚“和”心態的表征
四、尚“和”心態的緣由
五、實現真正和諧人際關係的策略
六、對當代中國人正確看待“尚'和'心態”的啟示
附:問卷
第五章 中國人的人情觀
一、何謂“人情”
二、為什麼重“人情”
三、“人情”的適用範圍及人情的錯位和泛化
四、人情運作的法則
五、人情壓力
六、人情壓力的消除機制
七、對當代中國人辯證看待“人情”的啟示
第六章 中國人的臉面觀
一、什麼是“臉面”
二、為什麼要講“臉面”
三、“臉面”行為
四、“臉面”功夫
五、對當代中國人理性看待“臉面”的啟示
第七章 中國人的孝道心理觀
一、“孝”的語義分析
二、“孝”的表征
三、推崇孝道的文化歷史背景
四、孝道的演化與異化
五、對當代中國人理性看待“孝道”的啟示
第八章 中國人的迷信心理與對策
一、忌諱心理
二、盲信心理
三、崇拜心理
四、過度依戀心理
五、破解迷信心理的對策
第九章 中國人的教育心理觀
一、學習心理觀
二、智慧心理觀
三、教學心理觀
第十章 中國人的管理心理觀
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以複雜人假設作為管理的前提
二、“同人心”:管理目標是獲得和諧人際關係
三、“得其心有道”:贏得民心的方法
四、對當代管理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
第十一章 中國人的釋夢心理觀
一、“夢”的語義分析
二、夢的實質
三、夢的類型
四、夢的成因
五、夢的功能
第十二章 中國人的軍事心理觀
一、“詭道”的適用領域
二、戰略心理觀
三、戰術心理觀
四、治軍心理觀
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文藝心理觀
一、創作心理觀
二、鑑賞心理觀
三、對當代中國文藝心理觀的啟示
第十四章 中國人的人格心理觀
一、人格與個性之辨析
二、中國文化里的人格分類思想
三、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現實人格及二者脫節的原因
四、中西方人格觀的比較
第十五章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一、中國人的思維特點
二、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先天不足”
三、對當代中國人培育完善思維方式的啟示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20世紀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懷疑到肯定、從分散自發到組織自覺,乃至最終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世紀!
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之後,便陸續有10多位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先驅,開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發表了為數不多的論文。建國後的頭30年,由於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中國心理學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直至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著名心理學家潘菽、高覺敷的組織與學術帶領下,逐步有領導有計畫地展開了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工作,並獲得了空前的成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應當說,建國以來的後20年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頭一個黃金時代。其主要的成就與貢獻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1)出版和發表了大批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成果,包括專著、資料集、教科書以及數以千計的論文。
(2)證明了中國是世界心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在沒有得到中國的資料之前,心理學不可能成為一門普遍有效的科學”,從而在心理學領域逐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消除了民族虛無主義
(3)對其他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近10多年來,不少心理學的著作與論文,在相關處都引用l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觀點與材料來說明問題。這在以前是見不到的。
(4)對中國教育史甚至中國哲學史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以中國教育史為例,過去在闡述古人的教育觀點時,不太從心理學思想的角度去加以考慮,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卻逐步發生了變化。
(5)創建了中國心理學史新學科,開闢了中國心理學史研究新領域,填補了世界心理學史的一塊空白。

後記

中國文化向有重人的精神與傳統。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在中國人眼中,只有“人”才能做到上頂天,下立地,由此讓人體會到做人的尊嚴、做人的可貴!但是,在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看來,這種有尊嚴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個體的後天努力,通過做人的歷程才可能實現、才可能完成。於是,中國文化一向重視人禽差異的研究,主張人只有按對人的要求而不是按對禽獸的要求去做人,一個人才真正成為人。同時,中國文化很早就認識到“人和”的可貴,使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為中國人的共識。……這諸多機緣促使中國學人向來重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的研究,致使中國文化尤其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充滿心理學意蘊的文化。毛澤東同志曾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①這一思想同樣適用於中國的心理學研究,可惜的是,由於某些原因,中國文化里所蘊涵的豐富心理學思想至今仍未引起當代中國心理學界的應有重視!這從當代中國心理學界很少有人專門從事中國心理學思想研究以及在一些有心理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里很少開設“中國心理學史”或類似課程的事實里就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