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

中國思想史

《中國思想史》,作者:韋政通。2009-年8月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發行。本書是台灣地區著名學者韋政通的代表作之一,闡述了從先秦至明清時期中國思想界各種學術思想的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中國思想史
作 者:韋政通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 2009-8-1
ISBN: 9787807627807
開本: 16開
定價: 120.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台灣地區著名學者韋政通的代表作之一,作為一本中國思想通史,作者不僅詳盡闡述了從先秦至明清時期中國思想界各種學術思想的發展歷程,而且,作為本書的獨特之處,作者以各個時代盛行的學術流派為主線來向讀者展現數千年恢弘深刻的思想捲軸 從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到西漢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在中國統治地位的確立 從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到唐朝佛學的鼎盛發展,最後到儒學復興的過程,讓人不至於陷入卷帙浩繁的思想史而不知所向。與此同時作者選取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來介紹當時的社會思想狀況,選取的人物眾多,其中的細枝末節比一般的中國思想史介紹得更為具體。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盡力擯棄學術流派的影響,堅持以客觀公平的視角來評價每個思想家 試圖給讀者展示一個最原始的思想史歷程作者的寫作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艱深的思想史在他的筆下變得明快,通俗,條理清晰讀者讀起來會覺得很平實、親切,因此 本書不僅適合專業人士閱讀,對於愛好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讀者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

韋政通 1927年生於江蘇鎮江中國台灣資深學者,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 《中國思想史》是其代表作之一著有《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 《中國哲學辭典》、《中國的智慧》、《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 《傳統的更新》、《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倫理思想的突破》 《先秦七大哲學家》 《孔子》等近三十部著作。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 為什麼要研讀思想史?
二 治中國思想史的方法和難處
三 哲學思想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四 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五 中國哲學的特質及其限制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文化與思想
一 中國文化的黎明
二 殷代的社會與宗教
三 周代文化的一般狀況
四 周代的宗教與道德
(一)周代的宗教
(二)周代的道德
五 魯文化的特徵——禮
六 人文思想
(一)《詩經》的人文思想
(二)《尚書》的人文思想
(三)《左傳》的人文思想
七 人文主義先驅者
(一)管仲
(二)晏嬰
(三)鄭子產
(四)叔向
甲篇 子學時代——思想的多元發展 孔子——淮南子
第三章 孔子
一 怎樣了解孔子
二 傳統的更新
(一)宗教
(二)經典
(三)歷史文化
三 倫理的概念群
(一)禮
(二)仁
(三)孝
(四)禮、仁、孝的關係
四 自我實現
五 道德與政治
六 人道社會的思想
七 歷史的地位
第四章 墨子
一 思想的特徵
二 對儒家的批評
(一)天鬼之爭
……
乙篇 儒學的制度化與玄學的興起 董仲舒——范縝
丙篇 佛學時代 初入——慧能

《中國思想史》新版

作 者: (德)史懷哲 著,常暄 譯
出 版 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9-1
字 數: 335000
版 次: 1
頁 數: 245
印刷時間: 2009-9-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9708057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定價:¥28.00

內容簡介

史懷哲一生中有關哲學和倫理學的著作頗豐,特別是他提出的對生命的敬畏(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學以及倫理學領域內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將使人們對於史懷哲及其思想寶庫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對於我們了解以及重構史懷哲思想體系的大廈顯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中國思想以及思想史的研究來看,史懷哲的這本《中國思想史》也是一家之言,是在特定時期,特定的動機下,對於中國思想及其發展史的一種獨到解讀,它必然能夠豐富中國思想史的寶庫。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於1875年1月14日生於德國的凱薩斯堡(Kaisersberg)。他聰明好學,年輕時就已經初步展示出在音樂、宗教和哲學方面的才華,25歲時史懷哲成為哲學和神學的博士,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取得教師職位,此外他還是一位優秀的風琴演奏家,對巴赫的音樂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史懷哲一生著作甚豐,代表作有《巴赫論》(1911年)、《文明的哲學:文化的沒落與再建&文化與倫理》(1923年)、《聖徒保羅的神秘》(1930年)、《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年)和《印度思想及其發展》(1935年)等。在非洲嵐巴瑞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史懷哲仍然筆耕不綴,寫下了大量有關文化和倫理的著作,這本《中國思想史》的手稿也形成於這個時期。

目錄

序言
印度和中國思想史(1939/1940年稿)
[Ⅰ]印度和中國思想中神秘主義的產生
[Ⅱ]印度思想
[Ⅲ]中國思想
[1.發端,古代的源頭]
[2.孔子]
[3.]道家神秘主義[老子莊子列子]
[4.墨子]
[5.經典時代的批判性的思想家、詭辯家,楊朱]
[6.孟子]
[7.]草稿:佛教在中國[和西藏]
[8.孔子學說的革新者]
[9.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10.中國思想被歐洲認識]
[11.民間倫理(《感應篇》),新時期的道士倫理]
[12.中國思想同印度及歐洲思想的比較]
[13.自19世紀中期開始的危機]
[14.歐洲對中國思想新的興趣]
中國思想(1937年第一稿,第一部分)
[關於中文的前言]
[古老的傳統文獻]
[膜拜祖先]
[焚書]
[老子、列子、莊子那裡的新的繁榮]
[道家神秘主義]
[忘我的顛狂狀態]
[婆羅門的忘我顛狂體驗、道家的無為]
[不使用暴力的原則]
[道家思想的意義]
[孔子]
[老子和孔子的相遇可能只是“傳奇色彩的傳說”]
[墨子]
[與孔子的對比]
[孟子]
[辯論家(批判的思想家),詭辯家]
[王充]
[惠子公孫龍,苟子]
[衛鞅鬼谷子韓非子]
[楊朱]
附錄(草稿l937年)
人類思想,中國思想,l937年第一稿,第二部分。[節選]
計畫
[老子,鄧析子]
道家神秘主義和忘我顛狂
[關於道家學說]
[道家思想和倫理學]
關於道家思想的最後一段的草稿
內在化的對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觀
孔子
草稿
墨翟(墨子)
國家學說
個人的倫理
關於墨子的論斷
墨者
關於孟子的章節的計畫
楊朱
佛教在中國,孔子學說的復興
[孔子學說的革新和在蒙古統治時期]
[宋朝的哲學家]
[書摘的注釋]
[王陽明]
中國思想中的人和創造物
《感應篇》中的勸誡
回顧的草稿[Ⅰ]
[回顧的草稿]Ⅱ
關於中國思想發端的章節的重新修改的草稿
關於中國思想最古老的世界觀的章節的草稿
民間世界觀
去掉的繼續的新稿
(中斷的文字的)繼續
[對中國思想的]最後肯定
[關於自然現象和人的行為的關係的章節的新稿]
有關古代中國哲學的倫理思想的草稿[的文字]
[和古代印度倫理的比較]
[與古希臘倫理思想的比較]
[和查拉圖斯特拉倫理的比較]
[和猶太教和基督教倫理的比較]
[古代中國倫理]
[中國思想中的人和生靈(1933)的草稿頁標註為1937]
[卷宗8,第7號更多的注釋(1936年和1937年)]
關於中國思想l939/1940年的草稿(節選)
關於道家神秘主義的章節的計畫
計畫:無為
[文章]
道家神秘主義的結語的草稿
中國思想的進程
後記
阿爾伯特·史懷哲關於中思想,一個漢學家的評論,海因內·洛茲
參考文獻
本書來源目錄
索引
《中國思想史》葛兆光這一卷主要討論的是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思想世界的最終確立和逐漸瓦解的過程。其實,現代中國人常常說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種所謂古代中國知識、思想和信仰的傳統,應該說,並不是秦漢時代奠基的那種古代中國思想,而是經過唐宋兩代相當長時間才逐漸建構起來的新傳統。在八世紀的社會變亂之後,由於一統而變得平庸的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調整自己的思路,重新發掘歷史資源,圍繞著重建國家權威和思想秩序,人們藉助舊學開出新知,提出了種種問題,終於在傳統中求新變,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學”和“心學”為代表的新的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在經歷了“道統”與“政統”也就是文化權力和政治權力短暫分離的歷史後,十三世紀前後,中國確立了新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也由於這種觀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個時代形成了古代中國倫理的同一性。可是,經過元明兩代,當十六世紀的中國開始從“天下中心”的朝貢想像逐漸進入“萬國”的時代,這種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卻漸漸出現了深刻的裂縫,儘管明清嬗代,曾經有一度在表面上彌合了這種裂縫,暫時在公眾和政治話語層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這種公與私的領域之間已經分裂的傳統,終於在堅船利炮的壓力和誘惑中開始瓦解,特別是1895年中國被日本所敗,在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覺下,中國開始按照西方的樣式追求富強,走上了向西轉的不歸路,由此激盪出現代中國的種種思想。 

作者簡介

葛兆光(1950~),原籍福建。現為清華大學教授。本書共分三冊,即《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和《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其中,導論部分著重闡述了作者的研究視角、資料取捨和寫作思路,在全書中完整而獨立。主幹內容則以獨特的觀察與理解,對上古至七世紀以前、七世紀以及十九世紀的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作了歷史性的描述與闡述。本書不僅關注中國古代精英與經典思想的發展歷程及其知識來源和依據,同時也注重從古代星占歷算、祭祀儀式、出土文物、醫學著作、地圖、繪畫、墓室壁畫等文獻中挖掘蘊含的思想價值。本書改變了傳統思想史教科書中以人為中心的章節模式,引徵豐富的古代文獻,並參考中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方法論上亦有重要創新。本書使用的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本。

目錄

上冊
導論(上)
引言 思想史的寫作
第一節 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
關於中國思想史敘述與解釋的習慣——對“經典話語系統”中的思想史寫法的三個疑問——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思想史的基盤或底線:長時段——獻資料範圍的拓展與使用方法——重寫思想史的前景與困境
第二節 知識史與思想史
學術與思想:近年來學界的一個爭論話題——思想史的知識源頭與背景:以數術史與經學史為例——知識的變動與思想的變動之間——知識影響思想的一些歷史例證——對歷史的體驗和理解——關於這一想法的來歷
第三節 “道”或“終極依據”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馬王堆帛畫的聯想——探尋知識、思想和信仰的歷史源頭處——天經地義:天不變道亦不變——天人合一:不僅僅是環境保護或親近自然的口號——天崩地裂:終極依據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變局——處處碰著它:朱熹直覺中領悟到的終極依據
第四節 連續性:思路、章節及其他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種寫法——歷史的連續性與福科的疑問——連續性追尋的三種思路——教科書模式與章節的割裂——思想史連續性的三種類型——對一個思想命題的不斷解釋——脫魅或理性的排斥,斷中的連續——對外來思想的回應中重新發掘和解釋思想傳統中的資源——個人性寫作與重寫思想史的想法
導論(下)
續思想史的寫法
至今思想史仍難以把握:中心清楚而敘述的邊界模糊——與宗教史、學術史、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經濟史之間的關係——哲學史與思想史——目前我思考的幾個問題——一切尚無明確的答案
第一節 無畫處皆是畫
……
中冊
第一編
第二編 
第三編 
第四編 
主要徵引書目
後記
下冊
第一編
第二編 
第三編 
主要徵引書目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