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尚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的形成

尚氏形意拳的形成
尚氏形意拳始祖尚公雲祥
幼隨父進京經商(經營馬蹬鋪)。自幼慧穎強識,生性爭強好勝,嗜武成性,初從馬大義學功力拳,歷經方載,拳棒嫻熟,前掃趟、後掃趟、古樹盤根、大掃趟,練的象朵花似的。在北平鮮有敵手,一度自持功高。於北平護城河邊,見李某不知是練何拳,即問:“你練何拳,管用嗎?”李答:“不知道”。尚師祖再三要求一試,二人動起手來,剛一搭手,被李用手往前一拍,摔出很遠,尚先生感到意外,求再試,又被扔出很遠,尚師祖感到特別奇怪,又問李某:“你學何拳,學了多長時間”。答:“形意拳,不到三年”。此拳即簡單且威力大,尚師祖對李非常尊敬,故生轉學形意拳之念。他遍訪形意名師,歷經三年耗資奔走,終於見到了威名武壇的李存義。但李先生嫌他身矮力薄,難以成才,不肯收納,幸得周明泰先生說情才同意收下。因身矮力茫,體用皆弱,又有人常以“小糖瓜”相戲,激得他發誓“糖瓜雖小,卻要讓它崩牙”。尚師祖不計寒暑,汗洗朝夕,老師甚喜,傾囊教授。終於功力大進,藝冠群英。當時形意八卦是一家,李存義與程延華二人既是同門師兄弟,又是金蘭兄弟,故尚先生深得李存義、程廷華等前輩教誨,所練八卦,也與眾不同,擺扣步,動中發力,迅疾剛實。與馬貴、張策、王茂齋是摯友。後庚子之亂李存義避難西去,將山西宋世榮、車毅齋形意拳繫心得盡授與他,後在此基礎上尚雲祥也曾兩次西去訪心意六契約門,頗有心得,尚雲祥以超人毅力彌補先天不足終有成就,其時,形意門中無人能出其右,師爺郭雲深得知形意門中後起之秀尚雲祥,親去驗功,深的厚愛,親授三絕藝:一是大桿子,二是號稱打遍天下“半步崩拳”,三是腹下的“丹田氣打”。 其間一人獨在北京鼓樓專心練功十年,才形成源於河北派,又不同於河北,山西和其他支派的獨特練法。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他和郭一樣擅長崩拳,人稱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這個讚辭也可原樣用在尚雲祥身上。
尚氏技藝的特殊之處
五行拳按中醫內經治病健身,五行相生的道理,以劈、鑽、崩、炮、橫的順序練即明理義,又曾效益。
糾正了以鷹捉為劈拳的錯誤。指明鮀形不是揚子鱷的鼉,而是浮於水面的昆蟲,俗名“剪子股”香油、“賣油郎”、學名叫水上遊客。(鳥台)形是兔虎又叫禿尾巴鷹,而不是學烈馬的駘,步法以形如槐蟲的趟步為主。趟勁大且疾如犁杖翻地,進步快而遠,恰如捲地之風。

尚氏形意拳的拳械特點

尚派形意拳特點
一、椿功有抻筋拔骨、靜中求動
尚氏形意拳的椿功,以三體式為主,除有增強體質,為技術築基的作用外,還別具技擊內涵。武術諺云:“筋長力大,肉厚身沉”,正因為通過鍛鍊把肌腱抻開,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長,放的遠,打擊力大。尚氏三體式偆功,雖在靜態中,卻突出地強調這“抻筋拔骨”隱形與內的內涵作用。這正是構成尚氏形意動作開展、靈活,發勁迅猛剛實的基因。實際這一特點是從站三體式椿功開始得到訓練。
二、繼承並傳留了“趟勁”特長,體現出“腳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經云:“腳打踩意不落空,訊息全憑後足蹬,與有交勇無虛備,去意好似捲地風”,“掙崩摘豆角,犁椆(音)五趾頂”,“腳步打七分手打三”,這些拳經要義,突出一點,就是要求練形意必須練出上步的前趟,後蹬之勁。這不僅是形意拳進步快而遠的特點,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對方拔根拋出的絕技。惜此技法知者甚少,乃至對上述拳經要論,多有曲解,失去真意。惟尚派形意所練上步之勁,仍保留並傳留了這一絕技。所謂“去意好似捲地風”,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勁”練成象摧枯掃殘的捲地勁風,既猛又快。“椆周”,就是要求把“趟勁”練成象鐵犁翻地一樣,勁大而力實,拔地而起。上步所發揮的“腳打”,能如此勁大迅猛,用在技擊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之才有“腳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在世、所教凡是上步都強調要練出“趟勁”來,因之對形意這一絕技,起到繼承和發揚作用。習之功到,乃知“捲地風”這一“腳打”的深切涵義。也就進而掌握到“腳打七分”真勁。因之,磨練這一技法,乃成尚派形意的顯著特點之一。
三、動作打顧一體,舒展靈活。
尚氏形意的出手入手,突出強調“肘不離肋,手不離心”,乃是形意主要顧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護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勁動作,為使臂借身勁而勁大,身借臂勁而得發。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勁得以有蓄而發,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緊隨身”則是“虎抱頭”的具體運用,小臂裹抱於頭下,既是保護頭、胸之“顧”,又是發揮“擰裹墜”,以蓄力待發之“打”。正是打顧一體。在出手發勁上,則突出強調“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的要求。而“起橫不見橫”中的“橫”是“顧”,用時在“不見橫”中就含有勢正勁順之長,就可用“打”。“落順不見順”中的“順”是“打”,用時在“不見順”中就含有“橫裹”之勁,見來手即可用於“顧”。且“起與落”、“橫與順”本身就包括“順中有逆,逆中有順”,即相輔相成,又“打顧”如一,因之它既是“顧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顧”。
四、發勁迅猛剛實,體現出“火機一發物必落”的技法。
尚氏形意最顯見的特點,是在動作和發勁上既迅猛又剛實。因而說:“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就不能是說剛勁練到了。”尚雲祥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這句話的涵義,可惜真正理解的人並不多。但確實是顛仆不滅的真理。是先生專攻形意,磨練一生,從實踐中得出來的不同一般的經驗總結。因為形意發勁制敵的基礎是講“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先生說“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不管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借慣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攔也打,沾著就發,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發人的本領。要想做到這樣,就必須先打好剛勁。在不努氣,不用拙力,從自然、和諧中練出完整的剛勁來。再把剛勁練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如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算得到了不借外力,自身發勁,沾著就有的本領。有了它才體現出形意的真勁,“火機一發物必落”的技法要求。一句話:“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手到對方身上就沒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
五、內勁充盈,催“三節”驚“四梢”。
練形意拳的內勁,有“返先天”之說。因之做動作,就必須輕鬆、合協,任其自然。不努氣,不用後天拙力,從虛靈自然之中,把形體調整好,把身外散亂之力,消融歸一,隨同把身外散亂之神、氣,按拳術之規矩,納入丹田,與先天之氣交融,成為渾元一體,由微而著,而能逐漸充實,運化於周身,則融融和和,無微不至。以之套用,則無處不有,無時不然,便形成形神相合,體用一源的內勁。朋形意拳的三步功夫來說,基礎打不好,剛勁不完整,是培養不出內勁來的。它在運用中是以腰為主宰,運之周身,內勁通靈。則玄妙自生。尚派形意所表現的形神完整,內勁充盈是和嚴格掌握和運用催“三節”驚“四梢”分不開的。經云:“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講“三節”,練形意的都知道,軀幹、臂、腿無處不分根、中、梢三節。臂的肩、肘、手,腿的胯、膝、足,又分為根、中、梢三節。這“三節”,如合為一,腰為主宰,就可使通身一體,完整一氣。如分而為三,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用。所謂“拳打三節不見形”,絕不是拳打被截再用肘,肘打被截再用肩。那是用招的打,又是見形地打。應該是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勁,手被截,肩、肘仍催,在被截處發勁打之。這樣的“變勁不變手”就“不見形”,就“被打不知不見”,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奧妙所在。意、氣、力融于丹田,又發自丹田,運之“三節”,在這樣的技法支配下,自然三節合一,節節貫通,通向各個“三節”都有能如是,自然身形、勁路會成為完整一體,內勁會逐漸充盈。講“四梢”,即毛髮為血梢,指、趾甲為筋梢,齒為骨梢,舌為肉梢。四梢的發勁,即叫“驚起”說明它主要靠精神振起的作用。亦即“意有所感,神有所施也”。如經云:“怒髮衝冠,血輪速轉”,“舌卷氣降,雖山亦撼”,“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有勇在骨,切齒則發”。這些說法,都有說明了“四梢”的精神威力。平時鍛鍊,能時刻在意,神之所至,、自會大增摧敵之勇,做到這些就能形神完整,內勁充盈。
六、獨練鷹捉,並發揮劈拳的特殊作用。
練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鑽是拳,落翻變成俯掌,形成三體式的這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鷹捉”。這樣叫是有道理的:1、它是拳,不是掌,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無似斧之形,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拳經所要求的劈拳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3、經云:“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是它
,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論起這趟拳,說來平凡,練形意的人都會,但是不好練,甚至有一輩子吃不透,練不到的味道。為什麼?這就是從形意拳的勁追究起。形意竟有什麼勁?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於起落、鑽翻。故在拳經中對起落、鑽翻的技法講了許多許多。甚至提出“不知起落枉伶俐”的警語。說明“起落”在形意技法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落”簡單的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特錯了。而形意拳起落的精華就體現在“摩挲勁”上,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浪勁”。而“鷹捉”正是練這種特殊勁的基本拳,故稱它為“形意母拳”。經云:“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的真諦。因之在尚氏門中把“鷹捉”視為開啟形意奧妙之門的鑰匙,是陽剛步入陰柔,掌握剛柔相濟,沾身縱力技法的竊要。故而千錘百鍊和鑽研它。正因為五行拳之外,比別人多出這一趟名叫“鷹捉”的拳,而又是特別重視它,因之說獨精“鷹捉”可稱為是尚派形意的特點之一。經云:“劈拳之形似斧屬金,內通於肺,外達於鼻”。尚先生所教的劈拳和鷹捉的動作基本相同,只是把落翻的俯掌變為立拳。這一變,變成截然不同的兩種內涵。“鷹捉”是通過鑽翻,以發揮其掌為著力點,有顧打的翻浪勁。而劈拳是以前小臂作為斧刃,通過鑽而劈發揮它似斧的前臂之勁,顯然,兩者有鮮明的不同。特別可貴的是,劈拳發勁的著意點,不在拳和肘關節上,而是在兩關節之間的小臂上。這不僅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拳之外,又多出一拳。而且是超越關節突出處打人發勁的武術技法慣例,起到了它在技法上具有特殊涵義的作用。
七、拳械並重、相得益彰
能夠把身手練到內外合一,以至空手和器械都能一樣,這才算得到真諦,這時就怎么用怎么有理。形意拳術和器械可貴的是一個勁,器械只是拳腳的延長,拳術練好了,再練器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器械練好了有能提高拳術的實戰意識。而且互增技巧,習之既久,自然會不論器械的長短,全在拳術神意的妙用之中。只是每一種器械都有它的獨具的性能,只要分別掌握和運用好它的性能,與拳中的神意和功夫結合起來,自會相輔相成,而相得益彰。

尚氏形意拳拳械功法全面

尚氏形意拳拳械功法全面
尚氏形意拳以河北、山西形意拳為基礎,形成了源於河北又不同於河北、山西
和其他支派的獨特練法和技法。而獨步武林。尚氏形意拳拳械功法全面,主要內容有:
1、 尚氏形意拳基本功:無極、有極、太極、兩儀、三體、混元、鷹捉等
2、 五行拳械:尚氏五行拳、五行刀、五行劍、五行槍、五行棍等;
3、 連環拳械:尚氏五行連環拳、連環刀、連環劍、連環棍、連環槍、雙刀、雙錘、雙斧、狼牙棒、鳳刺鏜、方便鏟、月牙鏟、春秋刀等;
4、 八式拳械:八式拳、刀、槍、劍、棍等同上;
5、 六和拳械:尚氏六合拳、六合刀、六合劍、六合槍、六合棍;其他器械同上、還有六合雙鉤、麟角刀等。
6、 十二洪錘:刀、槍、劍、棍等其他同上
7、 十二形拳械:長短兵器同上。
8、 八字功與八字連環拳:有靜八字功、動八字功有功法和技法等。
9、 綜合套路:有五行合一處、五行連環拳、八式拳、六合拳、十二洪錘、雜式錘、雞形撕把、燕形、猴形三式。
10、 稀有器械套路:雙刀、雙鉤、麟角刀、雙梢子、雙錘、雙斧、春秋大刀、鳳刺鏜、形意文杖、鐵筷子、方便鏟、暗器等等。
11、 對練套路:五行生剋、安身炮、對劈捶、各種兵器對練等等。
12、 步法訓練:有死步、活步、進步、退步、上步、鮐形步、斜上步、搖轉步、無極圖、行功、穿九宮等等。
13、 功法、功力:有靜功、動功、易筋經功(開骨、開筋、易髓)、大桿子、十二大功力、十二勁力、六大撞、八大樁等等。
14、 尚傳八卦掌:與眾不同一般走圓都是里直外扣而尚雲祥傳給愛女尚芝蓉大師練法而是:里腳擺扣、動中發勁。
15、 尚氏心意修煉功法:練武而靜心是修道、練武而動心是武藝。
16、 尚氏形意內功、性命雙修、養丹田、練丹田、用丹田等等。
尚氏形意門內容豐富,功法體系完整。

形意大師-尚芝蓉

形意大師-尚芝蓉
尚芝蓉,山東樂陵人,尚氏形意始祖尚雲祥之愛女,生於一九二二年,逝於二零零四年,享年八十三歲。尚芝蓉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呀呀學語蹣跚學步,所處的環境就是打拳、踢腿、舞槍、弄棒,耳濡目染,倍受薰陶。自五六歲起,就一邊跟著父親身邊那些朝陽大學的學生們識字,一邊跟著父親習武。當時由於其母封建思想還比較嚴重,不讓上學,故而天天跟著父親和父親的徒弟學生們一起練功。她好武且慧穎強識,極具練武天賦,再難做的動作一學就會、一點就通。父親甚感欣慰(尚雲祥本有兩男三女,芝蓉最小,不幸的是兩男和二女兒相繼暴病身亡,大女兒芝香性格文靜,不喜武術),決心將她培養成自己的傳承人,因而悉心傳授。芝蓉不負父望,練功刻苦勤奮,歷經十年艱難磨礪,終於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尚派形意拳械精微和技法奧秘。
尚芝蓉學會了父親得之於郭雲深先輩的“三絕藝”——“大桿子”、“半步崩拳”和“丹田氣打”,掌握了其技法奧秘和練功方法,明了了“三步功夫”不能分階段練習以及內養外練、內氣外放、養練結合、拳功並練和步入形意高深境界的多種樁法、功法、用法等少為人知的特殊練功方法,特別是未曽外傳的暗器“鐵核桃”、“鐵筷子”等的練、用技法。在同門師兄弟中,所掌握尚派拳械之系統全面,確屬佼佼者。曽連任北平警察司令部武術總教官八年,是中國尚氏形意拳研究會第一任會長,北京、山東形意拳研究會顧問,在國際國內形意拳大賽中多次被聘為仲裁和嘉賓。一九八九年與師兄合著尚氏形意拳械一書。被載入“民間武術家大詞典”和“武當武術家大典”。

形意名家-劉俊峰

劉俊峰,山東樂陵人,1958年生,尚氏形意拳正宗嫡傳人。現為中國尚氏形意拳研究會常務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長,中國深州李老能形意拳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形意拳、心意拳研究會副會長,德州市摔、柔協會名譽主席,尚氏形意拳武校校長,德國“中國尚氏形意拳技藝協會”顧問兼技術指導,尚雲祥功夫館館長。
劉先生幼嗜武技,幼隨形意拳大師尚芝蓉(武壇巨擘、尚氏形意拳創始人尚雲祥之女,解放前曾任北平警察司令部武術總教官八年)習練武術基本功、長拳、器械等,專攻尚氏形意拳,亦旁及八卦、八極、摔跤、散打等。由於劉先生勤苦善悟且品格淳樸,甚得芝蓉大師厚愛,將其納為門婿和入室弟子,成為尚氏形意拳正宗嫡傳人,並得韓伯言、李文彬、李振東諸前輩教益及同門師兄張秉人誘掖(張雖系劉華莆弟子,其技藝實得師爺尚雲祥親授12年),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尚氏形意拳械勁路、技法之奧秘,注重實戰套用,養練結合,堪稱同門兄弟之翹楚。 1985年以來,先後率弟子學生征戰賽場,成績斐然,名揚南北,共獲一等獎四十個,二等獎四十八個。先生本人曾獲九零年北京、九一年太原全國形意拳邀請賽、九零年傳統拳一等獎、傳統器械一等獎;九一年傳統拳成年男子組第一名、刀術第一名。九五年在河北深州國際形意拳邀賽中獲中年男子雞形撕把一等獎、連環大槍一等獎。後任裁判工作。學生弟子,在九五年、1997年、1999年在河北深州國際形意拳大賽中分別獲團體第二、第一、第三名的好成績。2000年、2002年在山東濟南舉辦的”齊魯杯”形意、八卦、太極全國精英大賽中分別獲團體總分第一名、技藝尖子第一名。劉先生本人任大賽副總裁判長、裁判長。2005年8月,由中國功夫雜誌社、深州李老能形意研究會舉辦的《形意拳功夫論壇》上,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藝,位列一等獎。
劉先生不但技藝精湛,且理論造詣頗深,在國內外武術書刊及武術理論研討會上發表理論文章數十篇,其事跡載入《武當武術家大辭典》、《民間武術家》大辭典。學生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以及日本、台灣、德國、韓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