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大名酒

中國八大名酒

八大名酒分別指茅台酒、董酒、杜康酒、洋河大麯、劍南春、古井貢酒、瀘州老窖、汾酒、五糧液等。2012年9月26日由中國酒類流通協會、中華品牌戰略研究院主辦的“華樽杯”第四屆中國酒類品牌價值評議成果發布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揭曉,經“華樽杯”第四屆中國酒類品牌價值評議組委會評測,陝西西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價值為213.7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50.73%,位於全國白酒行業第六位,陝西省第一位。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價值為208.99億元,同比增長48.55%,位於全國白酒第七位、安徽省第一位。

基本信息

名酒評比

八大名酒八大名酒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白酒共進行過五次的國際級評比,茅台酒汾酒瀘州老窖在歷次國家評酒會上都被評為名酒,五糧液西鳳酒董酒古井貢酒在其中四次被評為名酒。
中國八大名酒正在搜狐酒評網展位展示。2013年第88屆全國糖酒會今日在成都開幕,將歷時三天。搜狐酒評網展位位於4-5號館連線處媒體展位MT13-16,北京國香館珍藏的中國八大名酒正在現場展示。

評比結果

中國名酒歷史:
第一屆:1952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四大名酒,白酒有:茅台酒汾酒、瀘州大麯酒、西鳳酒
第二屆:1963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八大名酒:茅台酒、董酒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麯酒、西鳳酒、汾酒。
第三屆:1979年在大連舉行,共評出八種名酒:茅台酒董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麯瀘州老窖特曲。
第四屆:1984年在太原舉行,共評出十三種名酒:茅台酒、董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麯、劍南春、古井貢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麯酒、雙溝大麯、特製黃鶴樓酒、郎酒。
第五屆:1989年在合肥舉行,共評出十七種名酒:茅台酒、董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麯、劍南春、古井貢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麯酒、雙溝大麯、特製黃鶴樓酒、郎酒、武陵酒、寶豐酒、宋河糧液、沱牌麯酒 。
能經得住考驗並屢受好評的即如下八大名酒:茅台酒董酒五糧液洋河大麯杜康酒古井貢酒劍南春瀘州老窖汾酒

評比歷史

中國八大名酒的掌門回顧酒企發展歷程,探討中國酒行業發展未來。
195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評酒會在北京舉行,全國的釀造專家、評酒專家和學者,從數以萬計的名酒中,評選出了八種國家級名酒:茅台酒、汾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麯酒、紹興鑑湖黃酒(今古越龍山集團)、紅玫瑰葡萄酒(張裕)、苦艾酒酒(張裕)、金獎白蘭地酒(張裕)。
60年過去後,八大名酒再聚首。高峰論壇上,來自中輕食品工業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秘書長劉員,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分會秘書長趙建華,以及八大名酒的掌門人季克良、張良、李秋喜、徐可強、傅建偉、周洪江等表示,2012年,是對中國名酒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一年,中國名酒將要重新審視未來的發展道路,在傳承過去60年輝煌的同時,闖出一條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名酒之路。
論壇包括中國名酒60年發展進取之路、中國名酒的“創新·未來”、歷史新起點上的企業戰略、全球化競爭格局下與中國名酒應對戰略等5個議題。
“中國酒都”貴州仁懷市中醬酒業連鎖集團的代表認為,未來酒水行銷模式,或將邁向連鎖經營。這種運營方式,將在酒行業行銷中呈現一種集中性、規模性、品牌性、合作性的連鎖銷售風格,達到整合資源,規範市場,統一推廣,集中銷售,確保質量,平抑價格,放心消費的目的。

茅台

茅台酒茅台酒

茅台酒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甘美之”的褒獎到1704年後清代大儒鄭珍“酒冠黔人國”的讚譽,從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到1996年榮獲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茅台酒系以優質高梁為原料,用小麥製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於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台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重要原因。釀製茅台酒要經過兩次加生沙(生糧)、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生產周期長達八九個月,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後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茅台酒是風格最完美的醬香型大麯酒之典型,故“醬香型”又稱“茅香型”。其酒質晶亮透明,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飲,香氣撲鼻,開懷暢飲,滿口生香,飲後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茅香不絕。茅台酒液純淨透明、醇馥幽郁的特點,是由醬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現已知香氣組成成分多達300餘種。酒度53度。陳毅有詩:“金陵重逢飲茅台,萬里長征洗腳來。深謝詩章傳韻事,雪壓江南飲一杯。”

董酒

董酒董酒
董酒產於貴州遵義董公寺鎮,是董香型白酒的代表,以獨特的工藝、典型的風格、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在中國名酒中獨樹一幟。董酒在第二、三、四、五次全國評酒會上四次蟬聯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董酒的工藝和配方曾三次被國家權威部門列為“國家機密”,國密董酒由此得名。董酒是串香工藝的鼻祖,其獨特工藝簡稱為“兩小、兩大、雙醅串蒸”——採用小曲小窖製取酒醅、大曲大窖製取香醅,雙醅串蒸而成。由於採用了特殊的工藝和配方,董酒既有大麯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麯酒的柔綿醇和與回甜,被行家們評價為“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後甘爽味長”。歷史董酒廠坐落在遵義市北郊距市區7.5公里的董公寺,往北40公里是著名天險"婁山關"。川黔鐵路和公路都經過此地.這裡地處貴州高原主體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由於大婁山脈的調劑,董公寺一帶局部小氣候穩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田地肥沃,綠樹成蔭,清泉漫流,環境幽靜,很適宜釀造類微生物生長繁殖,是一個釀酒歷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創始於此地而得名。
董公寺一帶的釀酒歷史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蒸餾酒至少可追溯到清光緒初年。至清未,這裡的釀酒業已具有一定規模,麯酒作坊處處可見,釀造技藝互通互融,僅董公寺至高坪約十公里的地帶,就有小作坊十餘家。本草用於制曲的工藝被傳承下來,本草在制曲過程中抑制、控制、促進了不同的微生物,使得釀酒微生物向有利於釀酒的方面發展,不僅豐富了董酒的內涵,還使酒體具有平衡協調與健康。四十年代初經浙江大學教授提議,將"董公寺窖酒"保留頭尾二字,定名為"董酒"。
紅軍長征期間,於1935年1月攻下遵義城,在這裡,紅軍戰士得到極其寶貴的12天休整。遵義會議前後,紅軍的處境非常艱難:面對沒有根據地而被迫長期艱苦的行軍作戰,戰士大量傷亡失散,而物資、醫療補給也存在很大的困難。當時紅軍的醫療條件比較差,出征攜帶的藥品都用的差不多了,需要大量補充。紅軍買光了城內太平洋藥房的所有藥材,動手術需要大量酒精消毒,就用本地出產的酒替代,當時遵義城比較大的酒坊,就是董公寺窖酒(即後來的董酒)。董酒成為了救助紅軍傷員的重要物資。一支紅軍來到遵義城郊董公寺一帶,發現這兒的酒質量很好,既能擋寒,還能解乏。一些輕傷員們直接用那窖酒來擦拭身體,消毒化瘀、緩解疼痛,第二天又能精神抖擻的出發了。自此,董酒的妙用便在紅軍里傳開了,離開遵義時,許多紅軍戰士把隨身水壺都灌滿了董酒。。解放後,與茅台酒一樣,當地政府在小作坊的基礎上組建成董酒生產企業。
特點
董酒採用優質高梁為原料,以廠區西面八公里的水口寺地下泉水為釀造用水,
小曲小窖製取酒醅,大曲大窖製取香醅,酒醅香醅串蒸而成。其工藝簡稱為"兩小,兩大,雙醅串蒸"再經量質摘酒,分級陳釀,科學勾兌,嚴格檢驗,精心包裝而出廠。
這一獨特精湛的釀造工藝造就董酒的典型風格:既有大麯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麯酒的柔綿、醇和、回甜,還有微微的、淡雅舒適的百草香和爽口的微酸,酒體豐滿協調。行家們概括為: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後甘爽味長。
董酒典型風格的內涵,十分豐富,據有關文獻報導,董酒含各種酸、酯、醇等微量成份達成百上千種,現還有很多種未被認識。經貴州省輕工科研所初步探明,董酒香味成份與其他名酒不一樣,具有"三高一低"的特點,丁酸乙酯,高級醇總酸含量較高,是其他名酒的3-5、2-3倍,乳酸乙酯含量則是其他名酒的二分之一以下,"酯香、醇香、百草香"是構成董酒香型的幾個重要方面。
董酒雖然是國內出酒周期最長的白酒之一,卻因為種種原因,奇蹟般地保存了近萬噸十多年以上的基酒,這是無可比擬的寶藏,也是董酒重回中國白酒巔峰的保障。
榮譽
董酒於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在全國第二、三、四、五屆評酒會上四次蟬聯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
1983年,國家輕工部將董酒工藝、配方列為科學技術保密項目,並將秘密等級提升為“機密”級。1996年、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保密局又重申這一項目為“秘密”,對外可參觀、但不許介紹、不許拍照、嚴禁泄密宣傳,並將保密期限規定為“長期”。
董酒1963年被命名為貴州省名酒,1986年獲貴州省名酒金樽獎,1984年獲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獎,1988年獲輕工業部優秀出口產品金獎。1991年在日本東京第三屆國際酒、飲料酒博覽會上獲金牌獎;1992年在美國洛杉磯國際酒類展評交流會上獲華盛頓金杯獎。
評價
2008年,華人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品嘗董酒後,讚許有加,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並欣然為董酒題詞:“千載佳釀,絕密配方,貴州董酒,中國名釀”。
2008年來中國訪問並受到中國政府隆重接待的湯加國王喬治•圖普五世,在品嘗了董酒之後,欣然將董酒列為“湯加王室特供酒”,並在成功訪華的答謝宴會上用董酒接待了七十多個國家的外交使節和武官。
2010年,中國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品嘗了董酒後,極為讚賞,並作《董酒頌》一詩:“董公寺內有酒神,百八中草品種珍,煮泡串蒸工藝巧,養生保健久馳名。”

五糧液

五糧液.五糧液.

五糧液牌五糧液酒是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酒廠的產品。1985年、1988年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及金爵獎,1963年、1979年、1984年、1988年在全國第二、三、四、五屆評酒會上榮獲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1988年獲香港第六屆國際食品展覽會金龍獎,1989年獲日本大孤第三屆89關西國際儀器展金質獎,1990年獲泰國國際酒類博覽會金獎,1991年獲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國際展覽會金獎及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1992年獲美國國際名酒博覽會金獎1993年獲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博覽會特別金獎。
五糧液酒廠有舊糟坊的老窖遺物,為明代所遺,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清初,敘州城有4戶酒坊,在二坎子有溫德豐糟房(後改為利川永)、馬家巷有張萬和糟房南門有德盛福糟坊、東門有長發升糟房,各有三個酒窖,其中以溫德豐糟房酒窖最早,產酒最佳美。清雍正年間酒窖增至52個。1840年至1937年糟坊達14家,酒窖125個。1949年,只剩9家糟坊,酒窖76個。1952年在利川永、長發升、張萬和等糟房的基礎上建成現酒廠,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和發展五糧液生產。
五糧液的釀造原料為紅高梁、糯米、大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糧食。糖化發酵劑則以純小麥制曲,有一套特殊制曲法,製成“包包曲”,釀造時,須用陳曲。用水取自岷江江心,水質清洌優良。發酵窖是陳年老窖,有的窖為明代遺留下來的。發酵期在70天以上,並用老熟的陳泥封窖。在分層蒸餾、量窖摘酒、高溫量水、低溫入窖、滴窖降酸、回酒發酵、雙輪底發酵、勾兌調味等一系列工序上,五糧液酒廠都有一套豐富而獨到的經驗,充分保證了五糧液品質優異,長期穩定,在中外消費者中博得了美名。
五糧液酒無色,清澈透明,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綿,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至好處。酒度分39度、52度、60度三種。飲後無刺激感,不上頭。開瓶時,噴香撲鼻;入口後,滿口溢香;飲用時,四座飄香;飲用後,余香不盡。屬濃香型大麯酒中出類拔萃之佳品。
著名科學家華羅庚賦詩曰: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產量增五成。
豪飲李太白,雅酌陶淵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洋河大麯

洋河大麯洋河大麯

洋河大麯始興於隋唐,隆盛於明清,為清皇室貢品,乾隆皇帝南巡時,品後盛讚:“酒香味純,真佳酒也!”明末清初,連獲巴拿馬和南洋博覽會金獎,遂聞名海內外。1979、1984、1989三次蟬聯中國名酒稱號。並被認定為中國重點保護品牌,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的正宗代表,參與國家濃香型白酒新標準的修訂和起草,2003年成為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單位。
洋河大麯優良的品質來自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洋河地處淮河名酒帶,空氣中存在大量適宜釀酒的微生物群,用水是清澈甘甜的“美人泉”,以優質高粱、小麥、大麥、豌豆為原料,採用獨特工藝,形成了“入口甜、落口綿、酒性軟、尾爽淨、回味香”的淡雅風格,在濃香型白酒中獨樹一幟。

杜康酒

杜康酒.杜康酒.

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史載:杜康牧羊於空桑澗(今汝陽縣杜康村),“余粥棄於桑,鬱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從此以釀酒為業。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御酒”,杜康造酒之處被封為“杜康仙莊”。因而才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嘆,唐代詩聖杜甫“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的自豪,宋代理學家邵雍“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的絕唱。

古井貢

古井貢古井貢

古井牌古井貢酒是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酒廠的產品。
亳州曾稱亳縣,古稱譙陵、譙城,是曹操、華佗的故鄉,漢代釀有酒品聞名著稱。據《魏武集》載:曹操向漢獻帝上表獻過“九醞酒法”,說:“臣縣故令南陽郭芝,有九醞春酒……今僅上獻。”“貢酒”因而得名。據《亳州志》載:現在釀酒取水用的古井,是南北朝梁代大通四年(532)的遺蹟,井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以其釀酒尤佳,故名“古井貢酒”宋代時亳州釀酒業很發達,熙寧年間的酒課達“十萬貫以上”。明代初期,懷姓商人在減店集建“公興糟坊”以釀“減酒”聞名於世。清代,亳州釀有眾多酒品,《亳州志》載:“酒品,高梁酒俗曰大麯酒,其高者曰乾酒;明流酒又名希熬,相傳陳希夷先生始造故名;小藥酒,用藥曲蒸成,惟夏月飲之可以祛暑;福珍酒,其色紅,其味甜;老酒,其香味仿佛紹興酒;三白酒,色白味甜,糯米釀成;竹葉青、狀元紅、佛手露,皆高梁酒之染色者”,可見亳州釀酒業發達。1925年,城內有54家糟坊,以“三盛、在源永糟坊”著稱。1948年剩有18家糟坊。1952年“公興糟坊”停業,1958年改為公社小酒廠,釀製代用品酒。第二年改建為古井酒廠,1960年投產此酒。
古井貢酒以本地優質高梁作原料,以大麥、小麥、豌豆制曲,沿用陳年老發酵池,繼承了混蒸、連續發酵工藝,並運用現代釀酒方法,加以改進,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獨特工藝,釀出了風格獨特的古井貢酒。
古井貢酒酒液清澈如水晶,香純如幽蘭,酒味醇和,濃郁甘潤,粘稠掛杯,余香悠長,經久不絕。酒度分為38度、55度、60度三種。

劍南春

劍南春劍南春

劍南春牌劍南春酒是四川省綿竹縣劍南春酒廠的產品。
綿筆直古屬綿州,歸劍南道轄,釀酒歷史悠久。據李肇《唐國史補》載,唐代開元至長慶年間,釀有“劍南之燒春”名酒。詩人李白曾於劍南“解貂贖酒”的典故,留下“士解金貂,價重洛陽”佳話。其酒又稱“燒香春”。宋代釀有“蜜酒”,據《綿州志》載:“楊世昌,綿竹武都山道士,字子東,善作蜜酒,絕醇釅。東坡及得其方,作‘蜜酒歌’以遺之 。”清代康熙年間,陝西三元縣人朱煜見綿竹水好,開辦朱天益酢坊,釀製大麯酒,後相繼有楊、白、趙三家大曲作坊開業。從此大麯酒成為綿竹名產。據《綿竹縣誌》云:“大麯酒,邑特產,味醇香,色潔白,狀若清露。”清乾隆年間太史李調元在《函海》中說:“綿竹清露大麯酒是也,夏消暑,冬禦寒,能止吐瀉、除濕及山嵐瘴氣。”他還賦詩稱:“天下名酒皆嘗盡,卻愛綿竹大曲醇。”光緒年間曾列為貢酒。名泉出佳酒,《綿竹縣誌》云:“惟西南城外一線泉脈可釀此酒”,並指出“用城西外區井水蒸烤成酒,香而洌,若別處則否”,這泉水是著名的“諸葛井”。是三國末年,魏兵入蜀‘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守城拒敵、掘井汲水之用,後遂將井名為“諸葛井”。清代末年,綿筆直大麯酒坊有17家。1919年間“有大曲房25家,歲可出酒十數萬,獲錢五六萬緡,銷路極廣”。後發展為30餘家,有酒窖116個,最高年產達350多噸。1922年綿竹大曲獲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1928年獲四川省國貨展覽會獎章及獎狀,聲名鼎盛,行銷各地,時人贊有“十里聞香綿竹酒,天下何人不識君?”的雅譽。1941年,酒坊有200多家,產酒200萬公斤。享有盛譽的大曲燒房有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義全和、恆豐泰天成祥、朱天益、楊恆順等38家,擁有酒窖200個。小曲燒房有100餘家,其中以第一春、曲江春、永生春、德永春等作坊著稱。1951年在朱天益等燒房基礎上建成綿竹酒廠,繼續生產大麯酒。1958年投產高檔白酒,由蜀中詩人龐石帚起名“劍南春”。1985年更為現廠名。此酒以高梁、大米、糯米、玉米、小麥為原料,小麥制大曲為糖化發酵劑。其工藝有:紅糟蓋頂,回沙發酵,去頭斬尾,清蒸熟糠,低溫發酵,雙輪底發酵等,配料合理,操作精細而釀成。
劍南春酒質無色,清澈透明,芳香濃郁,酒味醇厚,醇和回甜,酒體豐滿,香味協調,恰到好處,清洌淨爽,余香悠長。酒度分28度、38度、52度、60度,屬濃香型大麯酒。著名書法家啟功賦詩讚:
美酒中山逐舊塵,何如今釀劍南春。海棠十萬紅生頰,卻是西川醉前人。作家劉心武賦詩:人間有酒香滿杯,難得劍南春滋味。艱幸獨留自己嘗,幸福贈予天下醉。

瀘州老窖

瀘州老窖瀘州老窖

瀘州牌、麥穗牌瀘州老窖特曲又稱瀘州老窖大麯酒,是四川省滬州老窖酒廠的產品。
瀘州古稱江陽,釀酒歷史久遠,自古便有“江陽古道多佳釀”的美稱。瀘州地區出土陶製飲酒角杯,系秦漢時期器物,可見秦漢已有釀酒。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出兵江陽忠山時,使人采百草制曲,以城南營溝頭龍泉水釀酒,其制曲釀酒之技流傳至今。宋代酒業較為興盛,熙寧年間酒課為“一萬貫以下”,據《宋史》載瀘州等地釀有小酒和大酒,“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謂之小酒。臘釀蒸鬻,侯夏而出,謂之大酒。”大酒系燒酒。詩人墨客留有贊酒詩文,黃庭堅曰:“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餘”。唐庚曰:“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余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楊慎曰:“江陽酒熟花似錦,別後何人共醉狂”,又曰:“瀘州龍泉水,流出一池月。把杯抒情懷,橫舟自成趣”、張船山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元代泰定元年(1324)已釀大麯酒。明代萬曆十三年(1586)瀘州大麯酒工藝初步成型。《瀘縣誌》載:“酒,以高梁釀製者,曰白燒。以高梁、小麥合釀者,曰大曲。”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前後,“舒聚源糟坊”開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個酒窖,其大麯酒膾炙人口。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坊”改號為“溫永盛糟房”,有大麯酒窖10個,其中6個建於1650年左右,4個建於1750年左右。清末白燒酒糟戶達600餘家,“民國以來減至三百餘家矣。大曲糟戶十餘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溫永盛、天成生為有名。
1952年以金川酒廠為主吸收未參加聯營的17戶酒坊成立四川省專賣公司國營第一麯酒廠。1955年將四個聯營酒社合併成立公私合營酒廠,其第一麯酒廠改為地方國營酒廠。1960年兩廠合併為瀘州麯酒廠,1990年易為現廠名。1952年按瀘州老窖大曲產品內在風格上的細微差異進行分級,分為特曲、頭曲、二曲、三曲,其品級最高的為特麯酒,也是出口的瀘州老窖大麯酒。

瀘州麯酒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優質糯高梁,用小麥制曲,大曲有特殊的質量標準,釀造用水為龍泉井水和沱江水,釀造工藝是傳統的混蒸連續發酵法。蒸餾得酒後,再用“麻壇”貯存一、二年,最後通過細緻的評嘗和勾兌,達到固定的標準,方能出廠,保證了老窖特曲的品質和獨特風格。
此酒無色透明,窖香濃郁,清洌甘爽,飲後尤香,回味悠長。具有濃香、醇和、味甜、回味長的四大特色,酒度有38度、52度、60度三種。
華羅庚題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今無憂,特曲是嘗;產自瀘州,甘洌芬芳。”

汾酒

汾酒汾酒

杏花村的釀酒史最少可以追溯到1500年以前。《北齊書》卷十一就有: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的記載;北周詩人庚信曾寫過:“三春竹葉酒,一曲鵾雞弦”的詩句,記載最早的竹葉青酒;唐詩人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朱翼中《北山酒經》云:“唐時汾州有乾釀酒”;宋竇革《酒譜》、宋張能臣《酒名記》、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均有關於汾酒的記述。唐時,杏花村有72家酒作坊,清代中葉增至二百二十餘家。
1875年汾陽王姓鄉紳,在杏花村創立了“寶泉益”酒作坊,以產“老白汾”酒而聞名於世。

1915年其兼併“德厚成”和“崇盛永”而易名為“義泉泳”。是年,“老白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甲等金質大獎章。《并州新報》以“佳釀之譽,宇內交馳,為國貨吐一口不平之氣”醒題,向國人歡呼曰:“老白汾大放異彩於南北美洲,巴拿馬賽一鳴驚人”。自此,老白汾酒譽馳中外,名震四海。

1919年,“晉裕汾酒公司”草創且兼併“義泉泳”,年產量40餘噸,至1936年汾灑在國際兩度折桂,解放前在國內六次奪魁。但由於戰亂不斷,終於在1947年全部停止生產。

1948年汾陽解放後,重新組織恢復了生產。人民政府於1949年6月1日以8000元的價格,購買原“晉裕汾酒公司”全部產業,成立了“國營杏花村汾酒廠”。9月,第一批汾酒送至首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餐桌上。1949年汾酒廠產量完成131.5噸,創利潤4000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4.5萬元。至1993年,國營杏花村汾酒廠發展為以酒類生產經營為主,集科、工、貿、商、服務五位一體,進出口、內外銷同時並,多元化綜合經營的國營大型一檔企業,成為國內最大的名白酒生產基地之一。

1993年,成立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公司,將原汾酒廠全部資產劃歸其所有。(集團)公司又拿出其中的高效益主體部分組建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上市經營,走上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道路。

2002年4月2日,汾酒(集團)公司由山西省政府授權經營,正式註冊改制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