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畫

中國內畫,各派均起源於北京,其中京派的歷史也最為久遠。

基本介紹

內畫鼻煙壺源於嘉慶年間,它的起源據說是有位嗜好鼻煙的地方小官吏進京辦事,因為沒有賄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後被迫寄宿在廟宇里。由於他嗜好鼻煙成癖,鼻煙用完後無錢購買,只得用煙匙去掏粘在壺內壁上的鼻煙,結果在內壁上劃了許多道痕跡。他的這一舉動被廟裡的一位和尚看在眼裡,從中得到啟發,便用一根彎勾的竹籤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壺內壁上作畫,這便是內畫起源的故事傳說。
內畫鼻煙壺是在清代中晚期開始的(目前記載最早的內畫應是1816年甘桓文的作品)。由於鼻煙壺的內壁光滑,不易著墨和彩繪,所以內畫鼻煙壺始作之初,只能畫一些線條簡單的圖案紋飾。後來,內畫藝人用小鐵珠、金剛砂將壺的內壁磨成砂狀,細膩而不滑,易於繪製,所以內畫技法從此得到更快的發展,使中國的繪畫技法在方寸之間,隨心所欲,以小見大。
1988年由香港鼻煙壺協會副主席,鼻煙壺收藏家梁知行先生出版的《中國內畫鼻煙壺新貌》一書中,首次按照地域將中國現代內畫藝術劃分為四大流派,分別為:京派、魯派、冀派、粵派。

京派內畫藝術

王習三大師王習三大師
北京是中國明清兩代皇都,百業興旺,人才鹹集,經濟文化發達,內畫鼻煙壺就是清代中後期京城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今,內畫各派均起源於北京,其中京派的歷史也最為久遠。20世紀50年代,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塵封多年的內畫壺工藝也成為出口創匯的一員。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請出了被迫改行的著名內畫家葉仲三之子葉曉峰、葉菶祺,使其重操舊業,培養學員,傳授技藝。1957年葉菶祺之女葉澍英跟隨其父學習內畫,1958年王習三作為第一個外姓弟子拜葉曉峰、葉菶祺為師學習內畫。1960年劉守本和丁桂玲(已故)拜葉曉峰、葉菶祺為師學習內畫。而後確定由葉曉峰主要教授王習三、劉守本,葉澍英和丁桂玲則隨葉菶祺學藝,當時的北京內畫只有六個人。60年代後期,由於政治運動,王習三被迫到河北發展。70年代初期,葉曉峰、葉菶祺相繼去世,以後北京的內畫主要由劉守本主持。70年代發展了張玉華、鄭旭曄、姚桂新、劉大勝等一大批學員,現在這些人基本上已經退休或從事其他工作。目前,以劉守本大師為首,孫寶才、高洪民、楊志剛、王博文、金鴻珊、張寶華、曹永泉、海芳等一批工藝美術師,經過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新的京派內畫。新京派內畫強調:繼承傳統,接收前輩藝術家獨特的內畫技法與古樸的畫風,在努力創新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區別於其他派別獨立的內畫風格。新京派內畫的特點是:用料講究、壺型美觀、畫工精細、題材生動、色澤古樸、雅俗共賞。特別是最近幾年,反應京城市井文化和皇室生活的題材相繼出現,為內畫題材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好評。今後,京派內畫藝術必定會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魯派內畫藝術

清光緒十六年,北京的內畫鼻煙壺工藝傳到了琉璃之鄉----山東博山。畫師畢榮九利用本地生產的高級琉璃水晶料做壺坯,開始製作琉璃內畫鼻煙壺,成為博山內畫藝術的創始人和我國內畫史上的一代名師。1956年,老藝人薛京萬、張文堂在博山美術琉璃廠招收藝徒,傳授技藝,恢復了內畫產品的生產。1958年,老藝人薛京萬發明了內畫毛筆,同時發明了不怕水的烤彩內畫鼻煙壺。內畫毛筆的發明,是內畫藝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內畫毛筆與原來的竹筆比較,有著極大的優越性,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宜書宜畫,極大豐富了內畫藝術的表現力,又提高了效率。在此基礎上,山東內畫藝術家們,從60年代開始創作了《水滸108將》、《清明上河圖》、《紅樓夢》、《洛陽興殿圖》、《百子圖》、《百獸圖》、《百美圖》、《百鶴圖》、《百蝶圖》、《泰山雄姿》等一大批內畫藝術珍品。這些作品多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題材進行創作,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構圖飽滿、層次分明、刻畫細微、工整蘊藉,人物生動傳神,動物栩栩如生,工藝技法各具風格,形成了自己的內畫藝術特色,被國內外收藏家、愛好者和國際煙壺協會譽為“山東魯派”。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幾代內畫藝人的奮發努力,使山東畫派欣欣向榮。他們各顯其能,各具風格,造就出了像李克昌、文向君、張廣慶、孫即傑、張廣忠、王繼泉、吳建柱、陳東順、王孝誠等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多人,作品享譽海內外,成為收藏家手中的珍寶。近年來在國內外重大展覽評比中多次榮獲金銀獎,百花獎,優秀獎等,名副其實的成為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得一朵奇葩。

冀派內畫藝術

乾隆末年,內畫鼻煙壺誕生。內畫鼻煙壺工藝達到“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勢”的藝術效果,使鼻煙壺工藝達到精美絕倫的水平,被世界成為“中國一絕、鬼斧神工”的藝術。內畫鼻煙壺藝術在清末民初的京城湧現出一批傑出的內畫大師,如: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葉仲三等。冀派內畫創始人王習三是京派老藝人葉曉峰、葉菶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紀50年代末,王習三在繼承“葉派”內畫技法基礎後,將國畫藝術中的工筆“斯毛法”引入鼻煙壺。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王習三回到祖籍河北後,以農村副業形式操起內畫舊業,並開始培養弟子,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至今形成從業人員已逾四萬,年銷售額近十億元,是河北最具影響和實力的藝術文化產業。王習三自創了金屬桿勾毛筆“習三彎鉤筆”,筆桿直彎,隨創作需要任意改變,這種筆也成為冀派的特徵性工具。冀派內畫技法有:皴、擦、染、點、勾、撕、擠、剔等。1981年,冀派試用油彩做肖像內畫,摸索並掌握了油彩內畫技法,突破了傳統單一國畫色作畫的局限,被稱為”中西合璧“的創舉。冀派內畫的風格可概括為:立意深邃、構圖嚴謹,線描技法豐富、設色協調精潤、書畫並茂、雅俗共賞。

王習三大師作品《唐太宗》王習三大師作品《唐太宗》

粵派內畫藝術

粵派內畫是1972年,由工藝師吳松齡培訓一批青年藝徒而形成的。當時他選擇素質好、聰明能幹、學藝勤奮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到汕頭市特種工藝廠學習。現已有三十多年的藝齡了,大多成為了名家,比如:吳澤鯤、賴乙寧、陸丹林等。他都有自己的藝術修養,作品各有所長,是粵派內畫的支柱和未來的希望。粵派內畫的繪畫技法,是以當地的嶺南派國畫為基礎,並吸收一些京派工筆重彩的國畫特點,其色彩絢麗多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