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禮俗考

圖書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禮俗考
作者:丁廣惠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
字數:370千
開本:16
印張:28.5
ISBN:978-7-5316-6750-6
裝幀:平裝
定價:56.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禮儀制度風俗習慣的論文集,文集分四部分。“考論”部分重點論述了民俗、民俗學的概念及中外民俗學研究的歷史概況。在“傳統歲時節日”部分中,作者用大量歷史文獻考證並闡釋了春節、元宵燈節、上巳、寒食、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淵源、發展規律和民俗活動的內容、特點及其變異。在“傳統禮儀制度”部分中,作者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姓氏、稱謂、丞相九卿六部官制等制度和命名、冠禮等古代禮儀,也介紹了古代的書房、鼎鼐等的形態與用途和龍鳳等的起源與傳說。在《禮俗考誤》部分中,作者以電視劇《封神榜》《漢武大帝》和《唐明皇》為對象,就其中涉及古代禮俗的具體錯誤事例進行辨誤,與“傳統禮儀制度”部分印證,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作者簡介

丁廣惠:作者歷任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導師、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民俗文化研究室主任、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際詩詞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全國詩壇聯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北國詩社名譽社長、省傳統文化學會副會長、省紅樓夢學會和省語言學會理事。所以此書很有權威性。

目錄

廣惠先生《中國傳統禮俗考》序 /3
自序 /5
考論
禮俗論 /23
一、什麼是禮(上)――禮的內涵 /23
(一)禮是國家和社會的規章制度 /23
(二)禮是具體制度的運作程式 /26
(三)禮是統治階級為公眾制定的行為規範 /27
二、什麼是禮(下)――禮的本質 /30
(一)禮維護周代最根本的制度社會等級制度 /30
(二)調和統治階級內部關係是禮的重要功能 /32
三、什麼是俗(上)――俗的內涵 /34
(一)從風俗到民俗 /34
(二)民俗及相近概念 /36
1. 民俗 /36
2. 習慣 /37
3. 風尚 /37
4. 風氣 /38
四、什麼是俗(下)――俗的特點 /38
(一)地域性 /38
(二)傳承性 /39
(三)變異性 /40
(四)民族性 /41
五、禮與俗的關係 /43
(一)禮和俗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 /43
(二)俗早於禮 /45
(三)禮和俗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46
1. 統治階級將俗中有利於自己的部分加以改造,上升為禮 /46
2. 在一定條件下,禮可以轉化為俗 /48
(四)禮和俗相互滲透,禮中有俗,俗中有禮 /49
(五)禮對俗有一定的制導作用 /51
民俗學和民俗學的研究 /55
一、什麼是民俗 /55
二、什麼是民俗學 /56
三、西方民俗學的研究 /58
四、民俗學在中國的發展 /60
五、黑龍江民俗學的研究 /63
史詩通論 /65
一、外國文學史詩及其特點 /65
二、中國未出現外國文學式史詩的原因 /68
三、中國古典史詩及其特點 /73
四、中國少數民族史詩及其特點 /77
五、中國民族史詩與長篇敘事詩、長篇說唱文學的區別 /81
六、歷史題材和中國當代史詩 /84
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 /88
一、為什麼要提倡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 /88
二、文化和傳統文化 /94
三、道德和傳統道德 /99
四、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 /109
五、結語 /113
傳統歲時節日
春節民俗在黑龍江省當代變異的考察和發展春節民俗的探索
一、黑龍江春節民俗的當代變異 /117
(一)春節準備階段的變異 /117
1.小年 /117
2.年前的準備工作 /118
掃房 豎燈籠桿 殺年豬 蒸乾糧 包凍餃 春聯 
年畫 送燈
(二)春節正節階段的變異 /121
上供 守歲 發大紙 年飯 鞭炮 接財神 拜年 壓歲錢
拜新年 送神 回娘家 破五
(三)春節後續階段的變異 /126
開市 人日 遊戲 百戲
二、春節民俗變異的一般特點 /129
(一)敬鬼禮神因素的淡化與親情團聚觀念的突出 /129
(二)春節的某些信仰民俗正向其他民俗轉化並將繼續存在 /130
(三)一些舊的春節民俗消失和一些新的春節民俗興起 /131
(四)政府部門參與並主導春節活動,形成官民互動,上下同樂的局面 /133
三、發展春節民俗的探索 /135
(一)重點恢復幾項傳統春節娛樂活動,增強春節“年味”氣氛 /135
(二)加強政府部門提倡和制止的主導作用 /136
12
中國傳統禮俗考
(三)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基層組織的作用 /137
(四)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禁某些傳統民俗 /138
國家機關及其下屬機構對發展春節的重要作用 /140
一、發展春節的重要前提 /140
二、立法機關對發展春節的作用 /144
三、行政機關及其下屬機構對發展春節的作用 /148
(一)國務院在春節中的作用 /149
(二)國務院下屬部局對春節的作用 /150
(三)基層行政單位和社會團體對春節的作用 /151
立春禮俗考 /156
一、立春為什麼又稱打春 /156
二、立春禮儀的時空考察 /158
(一)祀春禮儀涵蓋的地域 /158
(二)祀春禮儀部分的歷史時限 /159
三、立春禮儀的歷史發展 /162
(一)周秦時代的發生期 /162
(二)漢魏六朝時代的發展期 /165
(三)唐宋時代的成熟期 /170
(四)明清時代的鼎盛期 /176
(五)民國至今的民俗傳承期 /186
四、立春禮俗的文化蘊意 /190
(一)關於春的傳統文化觀念的反映 /190
(二)農業文化的豐富內涵 /193
置閏和立春的單雙與有無 /199
何謂“三羊開泰” /206
一、易學的三陽開泰 /206
二、民俗學的三羊開泰 /209
上巳、寒食、清明的淵源及民俗活動的演變 /211
一、掃墓 /212
二、踏青 /214
三、其他雜俗 /218
端午節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蘊意 /222
一、名稱:古老的文化積澱 /223
二、紀念屈原不是端午的唯一起源 /224
三、五月五日:一個神秘的數字和日子 /226
四、多源的端午民俗起源 /228
五、端午民俗在現代的變異 /230
北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燈官考論 /233
一、燈官史料及其反映的燈官一般形態和民俗文化性質 /234
二、燈官諸要素的橫向歷史考察 /241
(一)關於燈官的名號 /241
(二)關於燈官的職權 /243
(三)關於燈官的產生 /244
(四)關於燈官的服飾和儀仗 /246
(五)關於燈官的活動 /251
(六)關於燈官娘子 /253
三、燈官歷史發展形態的縱向考察 /256
(一)燈官發展的早期及其特徵 /256
(二)燈官發展的中期及其特徵 /258
(三)燈官發展的晚期及其特徵 /259
四、燈官在不同文化系統中的巨觀考察 /262
(一)燈官與滿族文化 /262
(二)燈官與中華文化 /264
(三)燈官與人類文化 /266
就中西文化問題答哈爾濱電視台記者劉莎問 /271
一、對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發展要充滿信心 /271
二、如何對待西方文化、西方節日 /272
三、傳統節日文化的特點 /275
傳統禮儀制度
古代的姓氏 /281
一、姓和氏 /281
二、姓的取稱 /283
三、氏的取稱 /284
古人的名和字 /287
一、命名禮和命名 /287
二、冠禮和取字 /289
三、女人的名字 /291
君主的稱呼 /293
一、職稱 /293
二、君主生前的稱謂 /298
(一)自稱 /298
(二)謙稱 /299
(三)對稱 /300
(四)旁稱 /301
三、君主死後的稱謂 /302
(一)諡號 /303
(二)廟號 /304
相制沿革考略 /307
九卿說略 /311
六部簡說 /316
文史研究館的性質與任務 /321
一、文史館的初創是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重要完善和發展 /321
二、文史研究館的設定是對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發展 /323
三、新形勢下文史館館員的工作任務 /328
古代―晝夜時段的劃分及其用語 /334
書房札記 /338
一、書房與序 /338
二、書與書房 /339
三、齋和書齋 /341
四、屋和書屋 /342
五、書房與廬、庵 /344
六、塾和私塾 /345
七、官學和書院 /347
八、書架和書庋 /348
九、書籍和書囊 /350
十、書帙和書函 /351
說鼎 /353
一、鼎的形制 /353
二、鼎的用途 /355
三、傳國之寶 /356
龍的起源與演變 /359
鳳的起源與演變 /366
說狐 /373
談虎 /376
禮俗考誤
《封神榜》禮俗考誤 /381
一、姬遂與姓名 /381
二、伯安與字 /382
三、南宮适與輔國將軍 /384
四、萬乘與悖、掣 /385
五、狐裘與袍 /387
六、文王與諡號 /388
七、姜子牙與丞相 /390
八、黃飛虎與武成王 /392
九、商容與死節 /393
十、炮烙與炮格 /395
十一、西瓜與胡嶠 /397
十二、�溪與繳石 /399
十三、椒房與民俗 /400
十四、兩餐與食俗 /402
十五、菩薩與佛教的傳入 /404
十六、服色與尚赤 /406
《漢武大帝》史事辨 /409
一、內閣與首輔 /409
二、高麗參與匈奴轄地 /411
三、伊稚斜與鳴鏑弒父 /413
四、韓嫣喬裝與魏武捉刀 /415
五、魚鱗圖冊與欽差大臣 /417
六、《三輔黃圖》與《淮南子》 /418
七、匈奴與崑崙神 /420
八、《紅樓夢》與禪宗 /423
九、相面、割發與衛律 /425
十、文字的形體與音義 /427
十一、竇嬰的除門籍與田�的“闌入” /429
十二、“大不敬”與“見知故縱” /431
十三、“不道”與漢“無正法” /434
《唐明皇》禮俗考 /437
一、舉喪與神主(上) /437
二、舉喪與神主(下) /439
三、銘旌與避諱 /441
四、中書令與三省制 /443
五、左右相與左右丞相 /445
六、力士與冊命 /447
七、宮禁與走馬 /449
後記 /45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