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史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歷史上中國的人口數量也長期位於世界前列。雖然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人口統計,但由於各種原因的影響,多不完全精確。但自班固編纂《漢書》開始,之後歷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記載,均為研究人口變遷的珍貴資料。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歷史上中國的人口數量也長期位於世界前列。雖然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人口統計,但由於各種原因的影響,多不完全精確。但自班固編纂《漢書》開始,之後歷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記載,均為研究人口變遷的珍貴資料。

人口資料的獲得和人口的估算

人口資料多見於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但是由於為了逃避賦稅等原因,很多人口並不見於正史,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也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的偏差。在戰亂當中,國家控制力下降,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

戰國到秦代時期

《國語》記載,周宣王時中國就已進行過人口調查。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時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保存下來。現存最早的全國性戶口數據是西漢平帝元始二年(西元2年)的戶口數字。

關於戰國時期各國人口,由於缺乏記載,只能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資料推算。估計總數在4000萬左右。 秦朝統一後地域範圍雖有擴大,但由於在戰爭中人口損耗及濫用民力,人口並未有明顯增加。秦末年由於各項大型工程損耗人力及持續多年的楚漢戰爭,導致期間人口銳減。

西漢時期

西漢初期人口數據估算在1500萬左右。此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以及漢武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根據據《漢書》的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西漢的戶數為1235.6490萬,口數為5767.1401萬。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布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為界,北方人口超過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東漢時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數再次銳減。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全國統一(37年),人口數量僅1505萬餘。後人口開始恢復。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復至西漢極盛時期。

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魏晉時期

自東漢末黃巾之亂開始(184年),全國進入長期大規模戰亂的社會劇烈動盪時期,人口數量與分布發生巨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除開極少量外遷避難外絕大多數已死亡。三國時期蜀漢滅亡後(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合計在818萬左右。晉武帝太康元年統一全國後的人口數據根據《晉書》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僅249.5804萬戶,1616.3863萬口。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為全國377萬戶;約2000萬人。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啦十一年,就發生八王之亂和緊接著的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半個世紀急劇銳減80%的五胡亂華。漢趙在劉聰(310——318年)時,漢趙控制的華北地區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四百萬人左右。到冉閔滅後趙時(351年)華北地區僅僅剩下400萬人。《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記載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萬戶,998.7935萬人。華北地區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南北朝時期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南方朝廷因而設定大量僑州。關於南朝的人口傳世文獻資料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隱匿人口數量比較多,這個數字不能反映實際。今人研究認為南朝人口數量最多時是南梁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時有1103萬。後在梁武帝太清年間爆發的侯景之亂給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南梁境內的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隴焉”。侯景之亂平定後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10萬人,損失90%,自三國時期東吳以來的得到開發的江南地區的繁榮富庶的社會經濟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直到陳朝建立後到陳宣帝時期(568——582年)才恢復到500,000戶,2,000,000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439年統一北方後社會經濟生產得到一定恢復,尤其是馮太后的於484年推行的均田制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到孝明帝正光元年時(520年)達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戶;約25,000,000人。後由於境內的大規模暴動和叛亂到北魏分裂時(534年)下降到3,375,368戶;約22,300,000人。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時的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北齊境內有3,032,528戶;20,006,880人。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有3,599,000戶,約22,272,768人。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建立時(581年),當時戶口數為359.9萬戶,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得戶50.0萬,經過二十年的開皇之治後歷經仁壽年間到隋煬帝大業二年時據《通典》食貨七記載,大業二年(606年)全國戶數為890.7546萬戶,4601.9956萬人.

隋唐之際的長達十六年的戰亂造成人口急劇銳減四分之三.唐武德五年(622年)天下大定,唐政府開展的戶口調查的戶籍數僅為200萬戶. 到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天下自此完全平定後也才300萬戶.經過二十三年貞觀之治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時為380萬戶,僅僅增加啦八十萬戶.遠不及隋朝極盛時期的二分之一.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的戶口調查為615.6141萬戶,3714.00萬人.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戶口調查數為706.9565萬戶.4141.9712萬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戶口調查數為786.1236萬戶,4543.1265萬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為841.2871萬戶,4814.3609萬人.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852.5763萬戶,4890.9800萬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906.9154萬戶,5288.0488萬人.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891.4709萬戶,5291.9309萬人. 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只有吳和吳越兩國君主為南方本地人,南漢君主是早期移民後裔,其它六國的君主均為北方移民。

此後的人口統計由於國家政局動亂而造成統計疏漏混亂不堪因而不準確可靠.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萬戶[只有169個州上報戶口;不足安史之亂前的一半單位.],1699.3806萬人,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293.3125萬戶,1690.00萬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萬戶.([一說310餘萬])唐會要卷84.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萬戶,[戶數登記中.註明未申報的就有71個州.]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萬戶,1,576.00萬戶--[舊唐書-穆宗紀].唐穆宗長慶間(824年)394.4595萬戶.唐敬宗寶曆間(826年)397.8982萬戶.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499.6752萬戶.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495.5151萬戶.875---884年的大賊寇黃巢橫掃全國,超過無辜的八百三十萬人被黃巢,王仙芝等惡賊屠殺!由此造成唐末至五代初的全國人口一直未能恢復到黃巢禍亂前。 [淮南](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22.6574萬戶南唐割江北地[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萬戶.冊府元龜卷486 。[荊南](963年),14.2300萬戶。[湖南](963年)9.7388萬戶。[後蜀](965),53.4029萬戶.[南漢](971年),17.0263萬戶.[南唐](975年),65.5065萬戶。宋太祖(976),309.0504萬戶。[清源](978年),15.1918萬戶.[吳越](978年),55.0680萬戶.[北漢](979年),3.5250萬戶。

北宋時期

北宋初年僅有650餘萬戶。元豐年間有戶1600餘萬。《宋史》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有1730餘萬戶。今人研究認為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戶數達2088.2258萬,人口約11275萬。據《遼史》記載及今人考訂,遼代人口最多時期的乾統十年(1110年)有140餘萬戶,900萬人;西夏貞觀十年(1110年)約有300萬人。

若仍以秦嶺淮河為界,崇寧末年時北方有戶540萬,南方有戶1240萬,顯示南方人口繼續增長,中國進入南北人口變化轉折時期。

金國時期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3,000,000戶,約21,000,000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5,599,700戶,39,663,400萬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206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7,684,438戶,45,816,079人。

南宋時期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戶,約56,500,000人。

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13,600,000戶,約85,000,000人。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000戶,76,810,000人。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戶。

蒙古時期

蒙古帝國從1205年開始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從1211年開始入侵金國到1234年滅金,1231年開始入侵南宋到1279年滅南宋。在蒙古帝國四處侵略的七十多年中,其在作戰地區進行殘酷的大規模屠殺,隨後又長期相伴瘟疫與饑荒,導致人口巨大的損失,北方的損失極為慘重。1234年末北方人口跌至谷底,1236年完成的乙末籍戶為110餘萬戶,僅有金國人口最多時期的13%。南宋境內人口急劇銳減主要發生在四川。四川在1280年戶數僅有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3.7%。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1,320.00萬戶.5883.00萬人.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1343.0332萬戶.5984.8964萬人.此時距宋亡已十一年,且大理國已歸其版圖,但人口數僅有13世紀初的宋、金、夏三國的一半左右。

據《元史》記載,至順元年(1330年)全國有納賦戶1386.0699萬戶,口5951萬。

明代時期

經過元末多年戰爭,人口大量死亡,逃亡更加嚴重。洪武初年採取休養和安撫政策,人口穩定增長。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人口總數有6054.5812萬。其中民戶5538.2345萬,軍戶516.3467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634.7370萬,占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08.8513萬,以下依次為山西(353.1145萬)、河南(263.1702萬)、陝西(246.5139萬)、北平(244.0154萬)。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2648.6606萬,占全國52%。其中,南直隸有1051.7586萬;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588.7185萬,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江省,有927.6751萬;江西有676.2476萬,湖廣有402.2507萬,四川最少,僅122.4241萬。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964.9853萬,占全國的16%。崇禎末年全國約有1億人口,也有學者認為實際人口已達到1.5億左右,分布格局基本未變。

清代時期

清代康熙末年全國人口已達1.6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已至3.115億,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3.831億,這時清代中期人口最高值。清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一般認為有多方面,一是清初宣布實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使得統計數據更加準確完整,一是來自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耐寒耐旱作物的引進,造成大量山地被開發,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同時環境被破壞。南方人口比重為71.4%,北方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起事前全國有人口4.36億。後由於太平天國等戰事而導致下滑到2.5596億(同治五年),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時人口回升到3.1972億。

中華民國

1912年(民國元年)內務部統計全國人口為4.058億,1936年(民國廿五年)內政部統計為4.791億,約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中國人口地理學創始人胡煥庸1935年劃定黑河瑗琿-騰衝人口線(又稱胡煥庸線),在國土面積上,該線東南部分占全國的43%,西北部分占全國的57%;而在人口上,東南部分人口占全國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卻不足全國的10%。四川、江蘇、山東為全國人口最多三省。江蘇、山東、浙江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琿-騰衝線以東人口占全國的比例超過94.4%,以西人口占全國的比例不到5.6%。

民國卅八年國民政府遷台,中華民國有效管轄台灣及福建部分地區等。至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有效管轄地區總人口為22,823,604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國人口5.4億,1953年中共著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共有人口5.8258億人。 大躍進和三年大饑荒造成總計3755.8萬人口非正常死亡。

1964年末中國人口正式突破7.0億。

1974年中國人口高速增長到了9億. 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中共實施有史以來最嚴謹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證實了中國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0.1億。 1989年4月14日中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1億,因此這一天被定為“中國11億人口日”,1990年7月進行了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1.3億人。

2000年11月1日,大陸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官方統計中國總人口各地匯總達到12億4千260萬人,2005年中國官方人口統計網站的資料顯示人口有13億0700萬人。

未來中國大陸人口走向

中國自1980年以來的一胎化政策已經極大的降低人口增長速度,目前總和生育率已經降低到1.2以下。官方表示中國人口將在21世紀中葉達到高峰,然後緩步下降。但民間學者則認為總和生育率在1.2以下。按目前的生育水平計算,中國人口將在21世紀30年代急劇下降。然而計畫生育間接的造成了中國高素質人口比例的降低。由於觀念差異和受教育水平,經濟滯後地區人口增長普遍高於發達地區。

歷次中國大陸人口普查數據

1953年:6億0193萬8000
1964年:6億9122萬
1982年:10億3188萬8000
1990年:11億6001萬7000
2000年:12億4260萬

歷代中國地區人口規模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40,000,000 西漢太祖元年(前202年)15,000,000 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36,000,000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57,671,401 一說:59,594,978 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15,050,000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21,007,820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34,125,021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43,356,367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53,256,029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48,690,789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49,150,220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49,730,550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49,524,183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47,566,772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56,476,856 一說:50,066,856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11,000,000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吳三國合計8,180,000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16,163,863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18,850,000 漢趙時期(310—318年)全國合計7,000,000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9,987,935 此時的東晉有3,500,000 全國合計13,487,935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全國合計15,000,00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全國合計18,000,000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全國合計約36,000,000 北魏分裂時(534年)全國合計約35,540,000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全國合計約22,500,000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全國合計24,272,768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40,000,000 隋明帝大業二年(606年)46,019,956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15,000,000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19,000,000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24,000,000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37,140,000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45,431,265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48,143,609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48,909,800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52,880,488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52,919,309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34,000,000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40,000,000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45,000,000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47,280,000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50,000,000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51,000,000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52,000,000 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全國合計43,000,000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全國合計32,500,000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39,944,498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42,400,000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58,800,000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59,858,326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61,672,600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77,500,000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86,100,000 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106,800,000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112,764,193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56,500,000 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81,600,000 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76,810,000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35,600,000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21,000,00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39,663,400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48,490,400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45,816,079

蒙古窩闊台汗六年(1234年)4,750,000 蒙古窩闊台汗八年(1236年)6,780,000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8,870,000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58,830,000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59,848,964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5951.0000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59,873,305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45,812 明太宗永樂元年(1403年)66,598,337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15,000,000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100,000,000 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年)80,000,000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00,000,000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126,110,000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559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08,095,795 一說:311,500,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 清仁宗嘉慶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鹹豐元年(1851年)432,160,000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17,568,000

參考書目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