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國昆明的國際軍用戰略公路。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

(圖)中印公路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中國昆明國際軍用戰略公路。曾命名為“史迪威公路”(J.W.史迪威是當時同盟國中緬印戰區美軍中將司令)。這條公路,由印度利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雲南邊境畹町的路段,稱“利多公路”。

簡介

(圖)中印公路中印公路示意圖

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東北鐵路終點站雷多鎮,中經緬北滇西,東至雲南省昆明。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為抗擊日軍對中國的入侵與封鎖,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領導興建了從雲南保山騰衝入緬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當時,它是中國聯繫外界的為數不多的“輸血管”之一,大批戰略物資由此運入中國,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從雲南保山的邊境出發,到達印度東北部鐵路網相連線的重鎮--雷多,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從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長路程僅為1220公里。

修建起因

(圖)中印公路緬甸保衛戰的失敗

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後,加緊入侵東南亞。至1942年5月,已占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西部,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後的陸上交通線棗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決定儘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僅次於北非戰局。
這條路名字的來歷,不得不提一個美國的將軍——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自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46年10月12日病逝。
史迪威公路,就是中印公路。它始於印度雷多,經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畹町與滇緬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騰衝、龍陵與滇緬公路相接。因而它是由959.2公里的滇緬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組合而成,全長1800多公里。因為它起於雷多,所以美國人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為這條路是中美工兵合作開路,又叫“華美路”;再因修此路是為了打破日軍封鎖,並最終會師東京,所以也稱“到東京之路”。
1942年5月滇緬公路中斷後,為了打破中國被封鎖的局面,史迪威提出從印度雷多修築公路至緬甸密支那,並接通滇緬公路,全長700英里;同時,架設一條從印度加爾各答至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道。這個計畫最終獲得了批准。

修建歷程

(圖)中印公路修建中的中印公路

公路鮮血鑄成 1942年4月28日,雲南省緊急成立了“協修中印公路募工處”,出動總數為10萬的滇西民工前往中印公路工地,加上已先期到達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就地招募的民工,這支築路大軍已達12萬多人。同時印度方面也出動了7萬多人趕修印度境內的道路。

這條公路全長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並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築。昆明至畹町段長960千米,路線基本上循沿原來的滇緬公路,由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滇緬公路工務局組織改建和搶修,美軍派出工程兵築路機械部隊配合。整箇中印公路工程先後分別從兩端開始。從1942年11月於利多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零3個月。美方投入費用1.5億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億元(中華民國法幣)。築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岭、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難。在有些路段(如修復惠通橋),築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的條件下作業。為了及早使公路通車,他們還搶修了自中國保山至緬甸密支那的急造軍路作為支線。中印公路建成以後,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繫,作戰物資得以通過公路運往中國內地。後來隨著太平洋戰爭戰局的發展,日軍被逐出緬甸,中印公路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

貢獻

(圖)中印公路通車以後的中印公路

1945年1月24日,中印公路通車。據不完全統計,中印公路從動工到通車共犧牲3萬多人(不含前方作戰陣亡將士),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條浸泡著鮮血的道路!抗日功不可沒 中印公路通車半年,共運進汽車1萬多輛,軍用物資5萬多噸,有力地支持了中、美、盟軍反攻緬甸的戰役。1945年10月,全部軍用物資運完。鑒於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於是這條花兩年時間在原始森林中修築的公路僅用了半年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此,中印公路被冷落在緬北的高山莽林之中。中印公路通車後,中印輸油管也隨之接通,石油源源輸送至中國戰場。油管從加爾各答起,經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長3000多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輸油管。據統計,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輸油至11月停止輸油,7個月共輸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10萬多噸。中印公路和中印輸油管運作時間並不長,但對奪取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功不可沒。

現狀

(圖)中印公路如今的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在中國境內為320國道,起點在雲南昆明,分為1945年建的舊中印公路(即為史迪威公路)及1946年建的新中印公路(騰密公路),舊中印公路前段昆明到緬甸木姐跟滇緬公路共線,後而轉往密支那往印度雷多,全長2125公里(中國內為850公里,國外為1275公里)網路上常寫的1220公里為緬甸木姐到印度雷多的距離,新中印公路為1946年完工,昆明至保山跟滇緬公路同線,而後由保山轉往騰衝直線開往密支那再往印度雷多,又稱騰密公路,全長約295公里(中國境內約180公里,境外約115公里)。

遠景

(圖)中印公路中印國境

如果中緬印三國重新開通“中印公路”後,雲南直達印度陸路從昆明出發僅為1220公里。“我們希望通過緬甸北部與印度東北部加強聯繫,加快這一區域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換。”保山市市長段躍慶接受採訪時說,“給予我們信心的是現在中印關係、中緬關係都得到了良好改善,雲南省巧遇實施走向南亞戰略等發展機遇,而滇西特別是騰衝在全面啟動國際大通道建設工程中,‘橋頭堡’地位必將凸現。”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雲南省分會副秘書長譚雲表示:“雲南企業在對印度銷售產品方面比較積極,但目前,雲南對印出口的產品結構單一,現在雲南產品占印度市場份額較大的只是化工產品,僅僅局限於雲南的銅出口到印度,雲南從印度進口鐵礦石。我們了解到,印度的農產品、機械、生活日用品等產品市場潛力也很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