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補代表208名,代表當時全黨121萬黨員。分為中直(包括軍直系統)、西北、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華中和大後方8個代表團。在七大代表中,年齡最大的近70歲,最小的才20歲左右。大會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彭德懷、康生、陳雲、陳毅、賀龍、徐向前、高崗、張聞天和彭真15人組成主席團,選舉任弼時為大會秘書長、李富春為副秘書長。

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國 延安舉行。與會者有正式代表547人,代表121萬中國 共產黨員。大會是在 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夕,為確定打敗日本,建設新中國的路線而召開的大會。大會全面總結了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統一戰線、民眾運動等歷史經驗,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制定了新階段 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高度的統一和團結,為奪取 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94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中國共產黨從一九二一年產生以來,已經二十四年了,其間經過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這樣三個英勇奮鬥的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共產黨黨已經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已經成了中國人民解放的重心,已經成了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重心。中國共產黨需要一個正確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基本點,就是放手發動民眾,壯大人民的力量,在黨領導之下,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這次大會就是在這種形式下召開的。這個大會是一個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大會,是一個團結全中國人民、團結全世界人民、爭取最後勝利的大會。

詳情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代表名錄
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補代表208名,代表全黨121萬黨員,分為中直(包括軍直系統)、西北、晉綏、 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華中和大後方8個代表團。在七大代表中,年齡最大的近70歲,最小的才20歲左右。
4月23日,在延安 楊家嶺中央大禮堂,七大開幕式的主席台上,懸掛著 毛澤東朱德的巨幅畫像,鮮艷的黨旗掛在兩邊。會場後面的牆上,掛著“同心同德”四個大字。兩側牆上張貼著“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等標語,靠牆邊插著24面紅旗,象徵著中國共產黨24年奮鬥的歷程。插紅旗的“V”字型木座是 革命勝利的標誌。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懸掛著一條引人注目的 橫幅:“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
當毛澤東、朱德、 劉少奇、周恩來、 任弼時等人出現在主席台上的時候,全體代表起立,熱烈鼓掌。在莊嚴的 《國際歌》聲中,大會秘書長任弼時宣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毛澤東致《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他說:在中國人民面前擺著兩條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我們的任務不是別的,就是放手發動民眾,壯大人民力量,團結全國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我們黨領導之下,為著打敗 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我們應當用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運。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毛澤東
毛澤東向大會提交了 《論聯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並就報告中的一些問題以及其他問題作了長篇口頭報告。朱德作 《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和關於討論軍事問題的結論,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和關於討論組織問題的結論,周恩來作 《論統一戰線》的重要講話。大會充分發揚民主,對重要報告進行了認真深入的討論,尤其對毛澤東的政治報告,先後討論修改達9次之多。七大原定會期較短,大會開始後,代表們紛紛要求延長,大會發言人數也突破了原定人數,先後在大會上發言的還有陳雲、彭德懷、張聞天、李富春、陳毅,葉劍英、楊尚昆、劉伯承、彭真、 聶榮臻、陸定一、 烏蘭夫、博古、高崗等,他們的發言受到大會的普遍歡迎。大會經過深入討論,一致通過了關於政治、軍事、組織方面的報告,通過了 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和新的黨章。

劉少奇在七大《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深入論述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毛澤東思想作了較為全面、系統和科學的概括,揭示了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本質特徵,使全黨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
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領導機構。其中,中央委員44人,中央候補委員33人。隨後召開的七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主席。選舉任弼時為中央秘書長,李富春為副秘書長。這是一個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夠團結全黨的堅強的領導集體。

1945年6月11日,大會舉行隆重的閉幕式。毛澤東致閉幕詞。他說:“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我們開了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他在閉幕詞中向全黨發出了鼓舞人心的號召:“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毛澤東的這篇閉幕詞,會後經整理修改後,以《愚公移山》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3卷,成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經典之作。

內容

大會討論並通過了以下報告和決議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文獻資料
《中國共產黨黨章》
《兩個中國之命運》
《愚公移山》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的公報》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
《論聯合政府》
《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
《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
《完滿地實現黨的七屆六中全會的決議》
《增強黨的團結是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根本保證》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論統一戰線》
《論解放區戰場》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領導機構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領導機構。其中,中央委員44人,中央候補委員33人。隨後召開的七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主席。選舉任弼時為中央秘書長,李富春為副秘書長。這是一個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夠團結全黨的堅強的領導集體。

歷史意義

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
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是確定了黨的 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民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 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條政治路線闡明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是打敗 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闡明了為實現這一奮鬥目標,就要放手發動民眾,壯大人民力量;闡明了加強黨的領導是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

毛澤東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為加強黨的領導,毛澤東號召全黨要發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民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區別於其他非無產階級政黨的顯著標誌。
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極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它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對於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這次大會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而載入史冊。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深厚基礎。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黨的七大另一個重大歷史性貢獻是將 毛澤東思想寫在了黨的旗幟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七大通過的新黨章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

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是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革命鬥爭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經過20多年的艱苦探索,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1941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同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指示:要宣傳“我黨領袖毛澤東同志發展了馬列主義的關於中國革命的各項學說和主張”。9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進一步肯定了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明確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提出後,很快被全黨同志所接受。
在此前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毅鄧小平等同志紛紛發表文章或演說,論述毛澤東同志的思想。1945年4月,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了毛澤東的理論貢獻。
七大之後,全黨同志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團結一致,為推進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努力奮鬥,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歷史勝利。

歷次中央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七屆一中全會在延安楊家嶺召開
中共七屆一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於1945年6月19日在 延安楊家嶺召開。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 任弼時為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等13人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根據黨章關於“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的規定,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 主席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於 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 西柏坡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列席的重要工作人員有11人,因為交通條件等原因缺席者20人。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
毛澤東主持了會議,全會聽取並討論了 毛澤東的報告即《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批准了1945年6月七屆一中全會以來的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了由中國共產黨發起的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批准了毛澤東主席關於以八項條件與 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會議根據毛澤東的報告,通過了相應的決議,確定了在徹底摧毀 國民黨統治、奪取全國勝利後,把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移到城市,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任務;規定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 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
七屆二中全會是一次制定奪取全國勝利和勝利後的各方面政策的極其重要的決策性會議。這次會議完滿地解決了 中國共產黨奪取民主革命的最後勝利和由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一系列重大方針問題;並為這種轉變,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重要的準備。
中共七屆三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50年6月6日─9日在 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35人、候補中央委員27人。各省、市委、中央各部委負責人及有關工作人員43人列席了會議。這次會議分析了 國際國內形勢,總結了七屆二中全會以來即新中國成立前後一年多的工作。 毛澤東主持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確定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以及所應採取的戰略策略方針。全會決定成立土改問題委員會。土改委員會由11人組成, 劉少奇負責。全會決定增補 廖承志、王稼祥、 陳伯達黃克誠為中央委員,撤銷黎玉、劉子久的候補中央委員。
七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的一次最重要的會議。會議提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對於開展各項民主改革,鞏固 人民民主專政,恢復 國民經濟,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1954年2月,劉少奇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託,向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作報告
中共七屆四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七屆四中全會代表合影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1954年2月6日─10日在 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35人,候補中央委員26人。中央各部委、 中央人民政府黨組, 軍委各部門和人民團體的主要負責同志共52人列席了全會。
中央書記處書記 劉少奇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向第七屆第四次中央全會的報告》。朱德、周恩來、 陳雲、鄧小平等44位同志在會上發言。
全會揭露和批判了 崗、饒漱石的反黨分裂活動;批准了 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批准了中央政治局關於1954年內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決定;討論了第一個五年計畫綱要及其他有關的各項問題。
中共七屆五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1955年4月4日下午在北京 中南海西樓召開。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七屆五中全會在中南海召開
全會批准了1955年3月召開的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草案的決議》、《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和《關於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決議》,批准了全國代表會議選出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15人,候補委員6人的名單,及 董必武的書記職務和 劉瀾濤、譚政、王從吾、錢英、 劉錫武的副書記職務;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全國代表會議的公報。全會補選了 林彪鄧小平為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
中共七屆六中全會(擴大)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於 1955年10月4日─11日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38人,候補中央委員25人;各省、市、 自治區黨委書記和各地委書記,中央各部委和國家機關各部門黨組負責人等388人列席了會議。
全會的主要議題是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和關於召開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問題。 毛澤東主持全會,並作了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全會還通過了《關於召開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和《關於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 選舉辦法的規定》。
中共七屆七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大會上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於 1956年8月22日、9月8日、9月13日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23人。
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日程( 草稿)》、《大會規則(草稿)》、《八大預備會議安排(草稿)》、《七屆七中全會關於第八屆中央委員會選舉工作的建議(草稿)》、《各代表團團長、副 團長名單(草稿)》、《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名單(草稿)》、《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草案)》、《中國共產黨章程(草稿)》、《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草稿)》、《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發展 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畫(1956年到1962年)的建議(草案)》、《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畫的建議的報告(草稿)》、《黨的第八次全國 代表大會主席團名單(草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秘書處名單(草案)》。
全會決定遞補王首道、 鄧穎超陳少敏為第七屆中央委員。確定了八屆中央委員的候選人名單,決定八屆中央委員名額為170人。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

屆次 時間 地點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 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2年9月1日至11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969年4月1日至24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北京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延安楊家嶺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蘇聯莫斯科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武漢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上海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廣州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上海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上海→南湖

歷史上的今天:4月23日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616年4月23日塞萬提斯逝世   1616年4月23日,塞萬提斯·薩維德拉逝世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逝世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逝世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著作權日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世界圖書與著作權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