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文庫:儒家哲學

世紀文庫:儒家哲學

《世紀文庫:儒家哲學》,作者梁啓超,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發行於2009年12月1日出版。本書側重於收錄梁啓超對於儒家哲學方面的內容,並以儒家哲學、儒家政治哲學和儒教這三個方面,將所收錄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分類,這樣的分類主要是基於梁啓超對於儒家哲學論述的重點和編者對於儒學的理解在內。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側重於收錄梁啓超對於儒家哲學方面的內容,並以儒家哲學、儒家政治哲學和儒教這三個方面,將所收錄的文章做一個大

致的分類,這樣的分類主要是基於梁啓超對於儒家哲學論述的重點和編者對於儒學的理解在內。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本書目錄

導讀:梁啓超論儒家哲學(乾春松)

儒家哲學

儒家哲學

孔子

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

儒家政治哲學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

儒家關於法之觀念

儒教

復友人論保教書

論支那宗教改革

保教非所以尊孔論

孔子教義實際裨益於今日國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

編者後記

作者介紹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啓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啓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啓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併,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啓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啓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啓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鬥爭。袁世凱死後,梁啓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啓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啓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