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

世界工廠

在經濟學文獻中,對世界工廠還沒有確切的定義,作為研究工業經濟的專家,對世界工廠的涵義做了這樣的解釋和分析─── 所謂世界工廠,簡而言之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中國憑藉其人口規模及國土、埋藏豐富的資源,將經濟資源集中投入到製造業中並最終發展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頻頻被外國稱為“世界工廠”,正是由於以沿海地區為中心的出口型製造業的發展及迅速壯大。“世界工廠”使中國躍進為“新興開發中國家”之一。

基本信息

中國信息

呂政認為,世界工廠要為世界市場大量提供出口產品,不能僅僅看該國工業產品的總量。如果從生產總量上看,中國很多工業品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彩色電視機、家用電冰櫃、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各類紡織品以及日用輕工業品。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廉價勞動力,人均占有的工業品多數還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是工業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工業的消費大國。各種工業品首先供應國內消費,其次才是出口。

2001年中國出口總額是27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相當於美國出口額的34%,德國的49%,日本的56%。2013年達到41400億美元。目前已可以認為是世界工廠。

發展目標

不應是中國的目標

中國應以成為世界工廠作為未來工業的發展目標嗎?

呂政認為,還沒有聽說哪個國家把成為世界工廠作為發展目標的。對所謂世界工廠,要作具體分析,它至少有三種類型:一類是來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廠。由於開發中國家勞動力便宜,跨國公司就把開發中國家作為工業品的生產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及產成品的銷售都由跨國公司控制,通過大進大出的方式,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作為生產加工基地的國家,主要是賺取人工費用,實現勞動力的就業。

第二類是原材料的採購和零部件的製造實行本土化為主,跨國公司控制著研發和市場銷售網路。這種類型較第一種類型的層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屬於生產車間型的世界工廠。當然這兩種類型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往往是並存的,只是比重的高低有所區別。

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GDP增長較快而GNP並沒有獲得相應增長的局面,附加價值的大頭被跨國公司拿回了本國,有時甚至出現開發中國家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結果。我們必須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第三種類型是既具有研發能力和名牌,也控制著國際市場的銷售網路,既在本土進行加工製造,同時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採購,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發展過程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

中國憑藉其人口規模及國土、埋藏豐富的資源,將經濟資源集中投入到製造業中並最終發展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頻頻被外國稱為“世界工廠”,正是由於以沿海地區為中心的出口型製造業的發展及迅速壯大。

支撐出口型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因素不僅有工資低、工作意願強烈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還有沿海城市政府實施的眾多“經濟開發區”建設。

通過一系列建設舉措,中國已經擁有在服裝、電子機器、家電、機車等領域的全球最大生產規模,並且成為最大出口國。全世界粗鋼的23%、彩電的25%、手機的27%、水泥的37%、汽車的40%、計算機的45%、機車的50%、電話機的53%、相機的72%、紡織品的85%產自中國,且生產份額均為全球最大。

中國將通過出口工業產品賺取的外匯投入到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建立起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中國將其用於購買國外新設備,以此奠定發展國內高附加價值製造業的基礎。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將手中持續增多的外匯的大部分用於購買美國政府的美元國債,這也使得中國政府在G20倫敦峰會(全球金融危機後2009年4月召開)等國際場合更具話語權。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到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歷經30年,而無需30年中國就將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

正如日本、韓國所經歷的階段一樣,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會有更多的消費者購買高價商品,中國無疑將成為未來數十年世界最有潛力的市場,至少會是其中之一。

中國正由世界最大的工業品供應國逐漸轉變為全球最大、或者至少能與美國相媲美的世界最大市場。也就是說,“世界工廠”使中國躍進為“新興開發中國家”之一,而今後“世界市場”將使中國躍進為“新興已開發國家”。

在中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的過程中,電子商務的崛起發展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通過網際網路,中國企業能夠與快速與國際接軌,與國外企業接觸、洽談,進而產生訂單,而企業跨國通過網際網路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平台就是電子商務,一個好的電子商務平台不僅能夠聚攏國內的行業企業,更能通過平台的效應,聯繫國內外企業共同發展。阿里巴巴與世界工廠網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企業打通國內外橋樑的作用。

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

為什麼說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

呂政認為,世界工廠要為世界市場大量提供出口產品,不能僅僅看該國工業產品的總量。如果從生產總量上看,中國很多工業品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彩色電視機、家用電冰櫃、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各類紡織品以及日用輕工業品。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工業品多數還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是工業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工業的消費大國。各種工業品首先供應國內消費,其次才是出口。

2001年中國出口總額是27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相當於美國出口額的34%,德國的49%,日本的56%。即使按出口年均增長8%的樂觀估計,到2010年,中國出口總額也只有5500億美元,相當於2000年德國出口總量的水平,2000年美國出口總額的70%。

再從工業品出口結構看,目前和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如服裝、鞋業、日用輕工業品等。雖然近年來機械電子產品的出口額已經超過紡織品的出口額,但在出口的機電產品構成中,也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組裝產品為主。日本僅汽車出口就超過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與此同時,我國每年進口的機械電子產品在800億美元左右,且都是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其中僅半導體晶片一項產品的進口就占國內晶片市場需求的90%。這種情況證明,中國在技術密集型製造業領域,還明顯落後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所以說,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