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英國從19世紀初到70年代的幾十年間,在世界工業、貿易、海運和金融方面,都處於壟斷地位。既是世界各國工業製成品的主要供應者,又是世界各國出口原料的最大購買者,成為世界加工廠,故稱“世界工廠”。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正文

 
世界第一 英國是產業革命的先驅國。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完成產業革命,成為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國時,整個世界還是個農業社會。1820年,英國只有2000萬人口,而它的工業生產卻占了世界工業總產量的50%。以後,它的比重雖然由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產業革命的興起和工業的較快發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當時,它的棉花消費量占世界的49.2%,採煤量占51.5%,生鐵占50%。
出口與進口 經過產業革命,英國工業生產的發展已遠遠超過了國內市場的容量。到19世紀中葉,一半以上的工業品要靠在國外市場上銷售。英國的出口貿易額從1820年的3640萬英鎊,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萬英鎊,增加 4倍以上。1820年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為18%,1840年上升為21%,1870年上升為22%。英國不僅是各國工業消費品的供應者,也是各國工業生產資料的最大供應者,19世紀中葉,英國棉紡織品的80%輸出國外。自1825年解除禁止機器出口令以後,機器出口數量不斷增加。1837年機器出口總值為49萬英鎊,而到1866年就達到 476萬英鎊。煤和鐵的出口也不斷增加。這一時期先後開始的美國和歐洲大陸各國的產業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靠從英國輸入技術裝備來進行。
英國在大量出口工業品的同時,國內工業消費的大部分原料,特別是棉花、羊毛、生絲、木材以及穀物,要靠外國來供應。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英國當時作為世界最大的棉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而其所消費的棉花全部依靠外國供應。1841~1850年間,英國輸入的棉花年平均達7.9億磅,其中3/4來自美國,其餘分別來自印度、巴西、埃及和西印度等地。
海運業 英國為了把工業品遠銷到世界各地,從各國輸入廉價原料,並控制世界貿易,大力發展海運業。1870年,英國的商船從1840年的276.8萬總噸增加到569.1萬總噸,超過了荷蘭、法國、美國、德國和俄國的商船噸位的總和。英國靠強大的海運業,不僅滿足了本國進出口貿易的運輸需要,而且控制著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並取得巨額的“無形收入”,成為其彌補日益擴大的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
由實行保護關稅政策到自由貿易政策 產業革命以前,英國一直實行保護關稅政策。英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確立後,這種政策非但失去了意義,而且由於引起別國進行關稅報復,使英國擴大出口受到阻礙,並造成國內原料和糧食價格上漲。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金融貴族、大壟斷商人的鬥爭,從19世紀20年代起,英國逐步降低了進口關稅和出口限制,到50年代最後消除了保護關稅的殘餘,成了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世界工廠”的經濟地位和自由貿易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使英國走上了大規模進行對外經濟擴張和殖民侵略的道路。70年代後,由於美國、德國工業的迅猛發展和激烈競爭,英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逐漸喪失。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