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錫餳

10叩:問。 乃:是。 :熟悉。

原文

明(1)名醫戴原禮嘗(2)至京,聞一醫家術(3)甚高,治病輒(19)效,親往觀之。見其迎(4)求(5)溢(6)戶,酬應不暇。偶一求藥者既(7)去(8),走而告之曰:“臨(9)煎加錫一塊。”原禮心異之,叩(10)其故。曰:“此古方爾(11)。”殊不知古方乃(12)餳(13)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14)!今之庸(15)醫妄謂(16)熟諳(17)古方,大抵(18)不辨錫餳類耳!
注釋: 1 明:明朝。 2 嘗:曾。 3 術:技術。 4 迎:迎接他出診的人。 5 求:上門求診的人。 6 溢:滿。 7 既:已。 8 去:離開。 9 臨:等到。 10叩:問。 11 爾:同“耳”。 12 乃:是。 13 餳:táng 同糖。 14嗟jiē乎:唉,嘆詞。 15 庸:平庸,此指無技術。 16 妄謂:胡說。 17 熟諳ān:熟悉。 18 大抵:大都。 19輒:總是

翻譯

戴原禮是明朝的名醫。有一次,他因事進京,聽說京城裡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醫生,醫術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見效,於是,他決定去拜訪這醫生。到了那裡一看,果然門庭若市,應接不暇。這時,剛好一位病人取藥從戴原禮旁邊經過,忽見那名醫追了出來,對病人說:“煎藥時可別忘了放入一塊錫”
戴原禮想:我行醫這么多年,只聽說金銀玉石銅鐵可入藥,唯獨沒聽說過錫能入藥。這難道就是他的過人之處?於是,他請教問這么做的原因。
那名醫認不得戴原禮,不屑地說:“難道你沒見仲景小建中湯與的‘餳’字嗎?”
戴原禮一聽,樂了。如今,平庸的醫生胡說的熟悉古方,大都不分辨錫糖的啊!

出處

冷廬醫話》為清代醫家陸以湉所撰,其一、二兩卷論述醫務道德、保生慎藥和診法、用藥等項,以及古今醫家、古今醫書足資取法者。卷三至卷五系摭拾歷來名醫對多種病證的治驗醫案等,間附己意,加以發明,推究原委,詳其利弊,言多中肯。其補編一卷,系民國曹炳章氏就作者所著《冷廬雜識》中有關醫事者擇要錄入,附列編末,使本書更為充實。
此次是以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烏程龐氏刊本為底本,以上海衛生出版社鉛印本為參校本點校而成,可供學習和研究中醫學術參考,頗具啟發作用。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作者簡介

陸以湉,字定圃,浙江桐鄉人,醫術精工,博極群書,識見超人。其研究學識,必窮理索奧,務達其旨,於是隨筆記述,而成《冷廬醫話》,流傳於世,後人評價甚高。又撰《再續名醫類案》,但未見刊行。

啟發

這個故事不僅引人發笑,更啟人深思。諷刺一些短文諷刺了不懂裝懂,自欺欺人,讓人貽笑大方的一類人。它說明了讀文言文時“識字”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醫生分不清醫書的錫、餳,就會影響醫療效果,甚至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我們讀文言文的時候,對識字、辨字決不能掉以輕心,不然也很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在學習和工作中造成失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