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草[麥門冬的別稱]

不死草[麥門冬的別稱]
不死草[麥門冬的別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不死草,又名皇帝草。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陰濕處、林下或溪旁,或栽培。生長於海拔600-3400m的山坡、山谷潮濕處、溝邊或林下。主產浙江、四川。此外,江蘇、貴州、雲南、廣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亦產,但多野生,少有栽培。不死草即麥門冬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部·麥門冬》。

基本信息

【藥名】:麥門冬

不死草--麥門冬的別名 不死草--麥門冬的別名

【別名】:麥冬、虋冬、不死藥、禹餘糧、皇帝草

【漢語拼音】:mai men dong

【英文名】:Dwarf Lilyturf Tub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 2.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

【歸經】:肺經;胃經;心經

【毒性】:無毒

藥材概述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或沿階草的塊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膏。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煎湯塗;或鮮品搗汁搽。

【出處】: 《中華本草》

【藥物套用鑑別】:天冬與麥冬功能滋陰清肺,均可用於燥咳,咯 血,陰傷口渴,腸燥便秘之症。但天冬大寒,清火潤燥力較麥冬大,且滋腎陰;而麥冬微寒,滋陰潤燥之力較天冬為差,然其滋膩之性較小,兼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性味】:甘;微苦;寒

【用藥禁忌】:虛寒泄瀉、濕濁中陰、風寒或寒痰咳喘者均禁服。

【主治】:肺燥乾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消渴;熱病津傷;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血熱吐衄。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陰濕處、林下或溪旁,或栽培。2.生於海拔600-3400m的山坡、山谷潮濕處、溝邊或林下。

【科屬分類】:百合科

【功效】: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肺燥乾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乾口燥,便秘。

【資源分布】:主產浙江、四川。此外,江蘇、貴州、雲南、廣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亦產,但多野生,少有栽培。

【藥材基源】:麥冬為百合科植物沿階草的塊根。

【採收儲藏】:浙江於栽培後第三年立夏時採挖,稱杭麥冬;四川於栽培第二年清明後採挖,稱川麥冬。野麥冬多在清明後挖取,習稱土麥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克;或入丸,散。

不死草 不死草

【炮製】: 1、麥冬:揀淨雜質,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抽去心,再洗淨曬乾。 2、朱麥冬:取去心麥冬,置盆內噴水少許,微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並隨時翻動,至麥冬外面勻被硃砂為度,職出,晾乾(每麥門冬10斤,用硃砂3兩)。3、陶弘景:(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 4、《綱目》:麥門冬,凡入湯液,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若入丸散,須瓦焙熱,即於風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損藥力,或以湯浸搗膏和藥亦可,滋補藥以酒浸擂之。

【使用注意】:凡脾胃虛寒泄瀉者忌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