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謂戰國時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後泛指通俗的文藝作品。與“陽春白雪”對舉。下里,鄉里;巴,古國名,地在今 川東 、 鄂西 一帶。語出《文選·宋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李周翰註:“《下里巴人》,下曲名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一的問題。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詞目】:下里巴人
【讀音】:xiàlǐbārén
【注音】:[ㄒㄧㄚˋ][ㄌㄧˇ][ㄅㄚ][ㄖㄣˊ]
【英譯】:popularliteratureorart
1

語法】:作主語、賓語、定語;
【感情色彩】:中性詞
【使用頻率】:高
【產生年代】:戰國時期
【成語結構】:聯合式
下里巴人·篆刻
【成語謎面】:望鄉
【成語解釋】: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兩種歌曲。現在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詳細釋義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後來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跟“陽春白雪”對舉。
1、【下里】:鄉里。
2、【巴人】:巴,古國名,在今川東、鄂西一帶。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

示例

(1)、毛主席號召革命文藝工作者要處理好普及和提高的關係,不能只搞“陽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
(2)、譚、婁純正儒者,那得動意於下里巴人。——清·李綠園《歧路燈》
(3)、鐵哥說:“百花齊放嘛,陽春白雪要,下里巴人也不可少。”

典故

出處
“下里巴人”一詞出自《文選·宋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李周翰註:“《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原文
《昭明文選》卷四十五戰國策·宋玉《對楚王問》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崑崙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譯文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也許有不檢點的行為吧?為什麼世人百姓都這么不稱譽你呢?”宋玉回答說:“嗯。是的,有這種情況。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讓我能把話說完。有個客人在都城裡唱歌,起初唱《下里巴人》,都城裡跟著他唱的有幾千人;後來唱《陽阿》、《薤露》,都城裡跟著他唱的有幾百人;等到唱《陽春》、《白雪》的時候,都城裡跟著他唱的不過幾十人;最後引用商聲,刻畫羽聲,夾雜運用流動的徵聲時,都城裡跟著他應和的不過幾人罷了。這樣看來,歌曲越是高雅,能應和的人也就越少。所以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鳳凰向上騰飛九千里,穿越雲霓,背負蒼天,翱翔在那極高遠的天上;那籬笆下面的鷃雀,怎能和它一樣了解天地的高遠呢?鯤魚早晨從崑崙山腳下出發,中午在碣石山上曬脊背,夜晚在孟諸過夜;那一尺來深水塘里的小鯢魚,怎能和它一樣測知江海的廣闊呢?所以不光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士人中也有傑出人才。聖人有高明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脫世事而獨自相處,一般的世人百姓又怎能知道臣的作為呢?”[2]

辨析

【成語辨形】:里,不能寫作“禮”。
【成語套用】:“下里巴人”一詞不宜作為貶義詞使用。

相關辭彙

【近義詞】:通俗易懂
【反義詞】:陽春白雪
【開頭相同(辭彙)】:下弦 下管 下晚 下身 下方 下心 下串 下訪 下定 下顎 下馬觀花 下祭 下利 下磨車 下潠田 下祑 下頜 下資
【結尾相同(辭彙)】:七上八下 承歡膝下 虛下 投下 傭下 席捲天下 急轉直下 諂上傲下 牆高基下 聲淚俱下 負下 鈴下 留下 敬上愛下 上不上,下不下 無下 擲下 眉高眼下
【成語接龍(前)】:勢傾天下 馬上得天下 不上不下 欺上瞞下 無天於上,無地於下 天高地下 矢如雨下 語妙天下 欺上罔下 泣數行下 無間冬夏 三冬二夏 無冬歷夏 投隙抵罅 五冬六夏 無冬無夏
【成語接龍(後)】: 人心喪盡 人模狗樣 人命關天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人才濟濟 人言嘖嘖 人各有志 人心如面 人己一視 仁民愛物 仁義之師 仁人君子 仁柔寡斷 仁至義盡 仁心仁術 仁義君子 仁心仁聞 仁人義士 仁者能仁

擴展閱讀

戰國時代流傳於巴、楚交匯之地的《下里巴人》,應該是周武王伐紂時巴人樂歌的歷史延續與自然演進。關於《下里巴人》的記載始見於宋玉的《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傳在民間。民間文藝之所以千古流傳而不絕於世,在於它通過人民大眾世代口頭傳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書”之劫,又可避“文字獄”之難。戰國時期流傳於巴、楚民間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傳承下來的原始樂歌,巴人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歷史可上溯至夏禹時代。
宋玉將當時(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楚地傳唱的歌曲分作三類:一類之《下里巴人》相當於現代的通俗歌曲;二類之《陽阿》、《薤露》比較通俗;三類之《陽春》、《白雪》為高雅歌曲。
後來泛指通俗文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